「滴滴无限拉新」滴滴司机端拉新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滴滴无限拉新,以及滴滴司机端拉新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为什么滴滴打车司机让乘客扫其他小程序
有可能这是滴滴司机的任务扫那个小程序,这是一个拉新任务,拉一个人他就可以提多少成,像这样的。
滴滴打车扫楼发传单拉新有用吗
有效果,但传单已经被大众列为骚扰广告了,现在效果可能没有以前好。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线上推广效果不断扩大,现在基本都是线上线下接合。
扫楼发传单是将广告传单挨家挨户放进门缝里,地板前或者是牛奶箱子里,是很消耗发传单人体力的营销方式。
但是在物业不严格、不是封闭式管理、人员比较集中的小区里面,这种方式还是格外有用的。
晚点独家|滴滴几乎全线业务都将裁员
文丨万佩
编辑丨黄俊杰
滴滴内部传了大半年的裁员终于落定。《晚点 LatePost》获悉,1 月中旬,裁员最先从创新事业部 R-Lab 开始。R-Lab 事业部成立于 2017 年,孵化的最重要业务是滴滴外卖,此外还做过小巴的 探索 。
这一次,R-Lab 国内业务裁撤,国际化外卖技术团队并入国际化部门,原 R-Lab 事业部总经理罗文将专注负责滴滴造车的产品。
紧接着,滴滴开启了覆盖几乎全公司裁员计划。《晚点 LatePost》获悉,近日,滴滴网约车、两轮车、货运等出行业务的 leader 都收到了裁员通知。
国际化部门尚未受影响,还在持续招人中。知情人士认为,滴滴国内业务无法注册新用户,份额下降,但国外还可以继续做。
自动驾驶也没有裁员。滴滴自动驾驶从 2019 年分拆成独立子公司后,就是滴滴现有业务中最独立的部门之一。
“先是部门 leader 通知,再是 HR 通知。” 一位滴滴人士说。整个裁员计划将会非常迅速地执行。裁员通知将在 2 月底完成。
这一次各部门裁员比例不一,总体裁员比例约为 20%,职能和业务线都要背负裁员 20% 的指标。裁员补偿为法定标准 N+1。
一位滴滴员工称,滴滴的年终奖于 2 月底才会发放,一些被裁员工的年终奖或将受影响,2 月底仍在职的员工年终奖按照绩效正常发放。不过 2021 年滴滴被信息安全审查,市场规模下滑,员工年终奖本来就会受到影响。一些员工认为,被裁员可能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裁员大礼包怎么都比年终奖多。”
滴滴员工手中的股票价值也大幅缩水。目前滴滴的市值只有 188.4 亿美元,低于 2016 年融资估值。员工手中股票的价值比滴滴上市后的高点少了 75%。
2018 年两起顺风车恶性事件后,滴滴也有过一次规模较大的裁员,主要动作是聚焦主业,对非主业关停并转。整体裁员为公司人员规模的 15%,达 2000 人。但那次被裁掉的滴滴员工拿到 N+2 的补偿金。
下架半年后,网约车日订单减少约 20%
一位滴滴人士说,滴滴应用下线后,对网约车业务冲击很大。滴滴不仅无法拉新,原有的用户也在流失。
根据滴滴财报,其中国出行业务,收入、订单量、单均收入等核心经营数据在 2021 年第三季度分别比前一季减少了 13%、9% 和 5%,原先一个季度可以净赚十多亿元的生意现在净亏 2900 万元(均剔除利息、摊销、折旧和税项)。
《晚点 LatePost》获悉,到 2022 年 1 月,滴滴的日均单量约在 2000 万单,比上市招股书披露的 2500 万单低了 1/5。滴滴在网约车市场的份额也从近九成掉至七成。
“连网约车一些负责定价、交易、补贴的核心部门都在裁员。” 一位滴滴网约车平台公司人士说。
滴滴网约车业务从积极开拓市场转变为防御。在 2022 年 1 月份召开的网约车年会上,网约车平台公司 CEO 孙枢说,滴滴接下来将以司机和供给生态建设为核心。
《晚点 LatePost》了解到,滴滴 2021 年下半年已经针对无法拉新做了调整。平台司机、客服部总经理刘西帝,开始分管部分网约车区域工作。有滴滴员工解读为,区域的重点将会从乘客变为司机。
滴滴原本要重点运营特惠快车业务,以低价(快车 7-9 折)吸引新用户,在 2021 年底实现日均 1000 万单。
但司机普遍抱怨特惠快车。据公开报道,不少司机反映滴滴从特惠快车抽佣近 30%,远高于快车订单。这也成了竞争对手拉拢滴滴司机的机会。
现在滴滴在乘客下单界面下调了特惠快车的优先级,并且该团队也有调整。
一位滴滴人士说,这些动作可以看出,滴滴 2021 年就不是做品类,而是保司机的一年了。
滴滴应用已经下线 7 个多月,行业第二名高德趁机补贴抢市场,接住了市场。它在这一年内,日均单量已从 200 万单涨到 500 万单。
不过随着订单规模变大,高德的司机规模增长开始遇到瓶颈,这也导致高德的日均订单从去年 9 月至今一直停留在 500 万左右。
一位行业人士说,高德开始筹备以独立应用做自营,而不只是聚合其他平台的网约车,首站可能是北京。
一位出行公司高管称,出行行业有 3 个轮子,分别是司机、乘客和体验。而只有前两个轮子有规模效应了,后一个轮子才能转起来。
高德只做聚合平台,既无法强有力控制司机,也无法提升乘客体验。因此,高德想要进一步扩大规模,自营是必须要走的一步。
滴滴多年烧了 200 多亿美元构筑的壁垒难以在短时间内被消解掉,但只要应用多一个月不上线,对手抢占市场就又多了几分可能性。
一位行业人士判断,网约车行业至今没有人能解决本质问题——合规化。长远来看,网约车的终局,可能是多家平分,不再会一家独大。
新业务前途未卜
滴滴应用下架后,受影响的不止是网约车。没了新增流量,两轮车、货运、橙心优选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一位知情人士告诉《晚点 LatePost》,2021 年,滴滴两轮车依然是亏损状态。
社区团购业务橙心优选则持续收缩。从 2021 年 9 月开始,橙心优选的服务区域从全国 31 省收缩到 9 省,人数从 1.6 万人减少到 5000 人。根据滴滴 2021 年第三季度财报,橙心优选上线一年多,就为滴滴带来 208 亿元投资亏损。
滴滴管理层在 2020 年提出,在 2022 年实现出行业务日均 1 亿单的目标:中国网约车日均 5000 万单、单车电单车 4000 万单、国际化 1000 万单。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滴滴当年还上线了一口价打车服务花小猪。
一些滴滴员工认为,受限于市场和政策,滴滴在网约车上不太可能维系此前一家独大的行业格局。
货运也是滴滴可能选择的方向之一。比起社区团购,滴滴从运人走向运货更合逻辑。货运作为滴滴刚启动的新业务,在 2021 年初独立融资 15 亿美元(其中一半来自滴滴自己),并于 4 月在全国 20 个城市迅速开城。当时一位滴滴员工说,“准备大干一场。”
但没了主应用的导流,滴滴货运业务进展缓慢。在滴滴应用下架后,货运已经有过一次裁员。有滴滴人士说,滴滴可能会派新的负责人接管货运。
国际化是另一个增长可能性。这一次国际化部门不在裁员范围内。一位滴滴国际化人士说,国际化还在大量招人。滴滴和 Uber 在海外交锋初有成效。据《晚点 LatePost》了解,滴滴国际化出行业务经过近 4 年的发展,在 2021 年底,和 Uber 在拉美的市场份额基本持平。
近一年来,滴滴国际化(含出行和外卖)进展缓慢。其在 2020 年 12 月,出行日均单量已达到 500 万单,外卖日均 15 万单。而其 2021 年第三季度的交易量为 4.99 亿笔,约日均 550 万单。
滴滴国际化的业务可以照常开展,但也要取决于集团是否能持续提供资金支持。毕竟,滴滴的对手是现金更充沛的全球网约车巨头 Uber。仅 2021 年三季度,滴滴国际业务就亏损 18 亿元。如果要在更多地区获得增长,滴滴还需要继续投入。
司机拉新人给滴滴出行报销有什么套路吗
对于司机拉新人给滴滴出行报销,滴滴出行提供了一系列的报销政策,包括拉新报销、司机报销、乘客报销等。司机拉新人报销的具体套路是:司机需要邀请新用户注册滴滴出行,新用户需要完成滴滴出行指定的行程,司机可以获得拉新报销,报销金额根据滴滴出行的政策而定。
“围猎”滴滴
暗流涌动。
来源|AI蓝媒汇
ID:lanmeih001
作者|叶二
编辑|魏晓
7月7日中午12点。
不少北京的用户手机上,收到这样一条邀请短信:
美团打车于7月8日北京正式上线。
与此同时,在天津等地区,T3出行的朋友圈投放广告已经持续铺了数日。
一个强烈的信号已然显现: 战火平息已久的网约车江湖,再次暗流涌动。
导火索在于,位于行业龙头位置的滴滴,眼下处于监管危机,产品下架,并暂停新用户注册。
残酷的商业竞争逻辑下, 这无疑给了早就觊觎网约车市场蛋糕的其他玩家一个不错的冲锋窗口。
于是一场新的角力,也就此拉开帷幕。
老玩家的再发力
打开美团打车页面。
从位于北京市朝阳区的建外SOHO西区,到四惠东地铁站,约8公里的距离,根据页面显示的方案,平均约在8元钱,甚至最便宜的方案仅需要3元钱。
而对比滴滴,后者的特价快车也得是12元钱。
差距很明显,原因是美团打车给出了优厚的新人补贴,是单单立减。
这是基于用户端。
同时在司机端,美团打车亦发布了力度很大的招募政策:限时专享3日单单流水+20%,最高1000元阶梯大奖等。
熟悉网约车市场格局变迁的人应该记得,上一次美团打车如此猛烈补贴,还是在三四年前。
2017年2月,美团打车在南京上线打车业务,自此与滴滴展开正面交锋。该年年底,美团打车还上线一个名为“快给北京投票助力,免费打车就差你一票”的H5,声称点击人数超过20万人,美团打车北京站将立即开通,意图进攻滴滴的大本营。
那一段时间里,美团打车是来势汹汹,奖励补贴政策是应有尽有。曾经交好的程维与王兴,也随之变成了“友商”。 王兴说:试试。程维说:尔要战,便战。
但再一年,美团打车就换了策略。
据了解,美团打车直至2019年6月才以“聚合模式”进入北京,同时公司层面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打车的战略权重。
AI蓝媒汇注意到,2018年,美团打车一路高歌猛进。一年后的2019年美团年报中,对于美团打车,整整56页却只有一处提及。再到2020年,网约车业务从年报中消失。
“可以说,此前王兴已经选择放弃了打车这一业务,仅作为信息流量中介,成为美团本地生活服务中的一个功能。”有业内人士告诉AI蓝媒汇。
但现在在滴滴遭遇监管之时,从美团现有在北京等地的动作来看,美团也未必没有重燃对打车业务的野心。
新势力“趁虚而入”
不仅是美团,市场上既有的网约车玩家也早就展开行动。
今天中午,在天津市和平区天河城,吃完饭的何晗洋刚走出商场大门,就被T3出行的地推给拉住了。
后者手上拿着一张“新朋友,领新人大礼包;老朋友,最高优惠10元”的小程序码,热情地向来往用户介绍T3出行的优惠力度以及服务体验。
“最近这段时间,尽是T3出行信息轰炸了。” 何晗洋告诉AI蓝媒汇,这几天她所在的公司,几乎所有同事都在朋友圈收到了T3出行的广告投放。
且何晗洋印象很深, 就是在滴滴被通告监管的一两天之后。
此外,不仅是T3出行,如祺出行、万顺叫车、享道出行等网约车平台,亦纷纷在微博上发布了用户拉新相关的新活动。
一时间,网约车江湖再度被激活。
毕竟,对于一众网约车新兴玩家来说,这的确是一个不容错过的机会。
近两年,互联网资本主导的网约车大战在格局固定后,早已平息,不过一些基于国有背景、传统大型车企的网约车新兴势力开始涌现,试图争夺一定市场。
比如T3出行,就是一汽集团、东风 汽车 、长安 汽车 三家央企联合成立的网约车公司,目前已经进入包括天津在内的20多个城市。
来头很大,但由于整个网约车出行市场已经发展多年,已经进入存量竞争阶段。
易观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12月国内网约车市场10082万活跃用户中,滴滴占去了9252.9万,嘀嗒出行、首约 汽车 、曹操出行、T3出行中最高活跃用户分别在千万级别,其他的一些新进入者用户则仅在数十万量级徘徊。
如何从滴滴的盘子中争夺更多的用户,本就是T3出行们的核心议题。这一次在滴滴下架时,T3出行们展开攻势,也就是商业竞争策略下的自然反应。
效果,也很可观。
以T3出行为例,根据七麦数据,T3出行近一个月IOS下载量估算图中,7月4日之前,下载量每日保持在20000左右,而在7月4日、5日当天,下载量直接飙涨到了60000左右,后虽有回落,但相对此前,仍然处于高位。
这种情况同样发生在首汽约车、曹操出行、美团打车司机端等上。
从数据上可以清晰看出,对于滴滴而言,各方的冲锋的确构成了压力。
更可能的蝴蝶效应
不过可能还远谈不上威胁。
一方面,滴滴虽然下架,不能拉新,但并不影响既有约4亿国内用户的日常使用。多名跑滴滴的司机告诉AI蓝媒汇,目前接单、收入等都未受丝毫影响。
AI蓝媒汇获得的一个北京滴滴司机7月7日流水显示,该司机在当天完成21单,在线时长11小时,单日流水接近600元。
另一方面,滴滴本就是从昔日网约车江湖曾经如火如荼的厮杀中一路突围而出,并在这过程中构筑了护城河。
“其他时间段可以对比谁更便宜,用谁,但到了上下班高峰期,首选肯定是滴滴,因为应答是最快且最有保证的。” 何晗洋告诉AI蓝媒汇。
在业内看来,虽说各路网约车势力再度发起进攻,但能够搅动的市场格局变化水花并不大。
滴滴此次被监管引发的蝴蝶效应, 更大的影响或还是在网约车公司的后续资本运作上。
要知道,目前市场上哈啰出行、嘀嗒出行等公司,也均处于冲击上市进程中。
嘀嗒出行去年10月,便向港交所递交IPO申请,失效后在今年4月,再次向港交所重新提交了上市申请。同月,哈啰出行也正式在纳斯达克递交赴美上市招股书。
但在滴滴上市引发的监管风波之后,在网络数据安全已经被提到了至高位置的当下,嘀嗒出行们的上市进程或存在不小变数。
滴滴无限拉新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滴滴司机端拉新、滴滴无限拉新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发布于:2023-04-12,除非注明,否则均为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