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兔电单车拉新」街兔电单车加盟费多少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街兔电单车拉新,以及街兔电单车加盟费多少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 1、街兔电单车怎么收费
- 2、共享电动车怎么还车
- 3、共享电动车街兔怎么充电
- 4、共享电单车的新牌局,小遛共享为何能突围?
- 5、共享电单车走向台前,是否会重蹈单车覆辙?
- 6、共享单车计时收费还是按路程收费
街兔电单车怎么收费
街兔电动车是按使用时间收费,使用时间前两分钟免费,二十分钟以内2元,超出时间按每十分钟1元计算。
街兔电单车,该款电单车外形与普通电动车无异,设有把手式车铃、载物车筐、前车灯。全车重量较轻,约为普通家用电动车的2/3 之重,单手即可提起车体后半部分。芝麻信用分达到650分的用户,则不需要缴纳押金。
扩展资料:
共享单车有效解决了交通的“最后一英里”问题,促进了绿色健康交通,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但不可否认的是,资本驱动下的快速扩张、盈利模式不清、经营管理粗放给行业带来了一些混乱,不仅给市政管理带来麻烦,也不利于消费者的舒适和消费。
促进自行车企业的精细操作,从监管的角度来看,有必要坚持总量控制的原则,提高能力与操作性能相关的管理机制,以便企业标准化管理可以得到更多的配额,和企业违反规定支付相应的费用。
引导企业建立高质量的数字监管平台,保证自行车保质保量有序合理的摆放在最合适的位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街兔电单车
共享电动车怎么还车
共享电动车还车方法;以苹果手机操作街兔还车为例:
1、首先,在手机上下载并打开登录“街兔电单车”App。
2、登陆后。接下来,就是扫码用车环节了,扫码,点击开始骑行。
3、骑行过程中,注意目的地的停车地点,找到合适的停车地点进行停车;车停下后,在手机App上点击“还车”。
4、最后根据骑行的时间支付相应的费用后再确认还车即可。
5、还完车后就会显示行程结束,出现评价;这就代表还车成功了。
共享电动车街兔怎么充电
街兔电单车是安装了充电电池,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只要动动手,就可以轻轻松松上路。电单车的续航里程最高可达到30公里,适合市民用户10公里以内的出行需求。电动车充电注意事项:充电的时候使用原装的充电器。
1、要保持蓄电池的足电状态,每天骑行电动助力车,无论10-50km,均应补充充电,使电池长期处于“吃饱状态”,而且当天就充,用完了闲置几天再充,易出现极板硫化,容量下降。
2、进行定期深放电:建议使用两个月后二进进行一次深放电,即长距离骑行直到欠压指示灯闪亮,电量用完,然后充电恢复电池容量,也能了解到电池当前的容量水平,是否需要经维护保护。
3、禁止亏电存放:蓄电池亏电存放会严重影响使用寿命,如果闲置时间越长,蓄电池损坏也越严重。
扩展资料:
在相关的《编制说明》中,上海市交通委表示,这一原则主要是基于城市交通安全和市民人身安全考虑。共享电动自行车产权不属于个人,一旦驾驶操作不当,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极易引发交通安全事故。
据统计,上海市因电动自行车肇事的道路交通事故,2015年发生158起共96人死亡,2016年发生108起共95人死亡,电动自行车交通事故死亡率由2015年的60%上升至2016年的88%。
此外,上海市交通委在《编制说明》提出,共享电动自行车充电过程和露天停放对电池的安全也有很大的影响,综合考虑后提出了“上海市不发展共享电动自行车”。
共享电单车的新牌局,小遛共享为何能突围?
共享电单车正在形成新的战场。
中国有2700多个县,加上260个左右的地级市,在中国的三四线城市,居住着数亿有共享电单车出行需求的居民。电单车续航能力强,成本低,所谓“一度电穿行一座城”,便捷实用,成为居民日常出行的首选。
近年来,共享单车的迅猛发展更好满足公共交通需求、有效解决城市交通“最后一公里”问题的同时,也缓解了城市交通拥堵,构建了城市的绿色出行系统。
而且,从共享单车逐步替代普通自行车的过程看,共享电单车替代普通电单车也有相似之处,都是将个人购买使用行为,转换租赁的商业模式。
2019年4月开始执行的《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为这一商业模式成为可能扫清了障碍。
新国标规定,一款符合国家标注的电动自行车必须有脚踏骑行能力、最高车速不超过25km/h、整车质量不超过55公斤,电机功率不大于400W、电池电压48V。缺少以上任意一条,将会被视为“超标车”。
再加上其他一些规范化的条款,新国标的实施淘汰了大量不合格企业以及原本占据市场近九成的超标电动车,正规市场由此出现大量用户需求,共享电单车也由此成为有效的解决方案之一,迎来巨大利好。
机遇来了
2017年5月22日,交通部向社会公布了其会同多部门起草的《关于鼓励和规范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其中引人注目的一条是“不鼓励发展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
而在此之前,上海、北京等地交通委已经先后出台针对共享单车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分别明确提出“不发展共享电单车”“暂不发展共享电单车”等。
因此,第一批吃螃蟹的共享电单车运营商基本都以失败告终。2017年1月,7号电单车在深圳上线仅1天就被叫停;同年2月,小蜜公共电动单车出现在北京市海淀区街头,仅两天后就被海淀区交通支队约谈;同年3月,共享电单车小鹿单车在天津上线仅12天便停止了用车服务,退出天津市场。
而从市场需求角度出发,中国其实是两轮出行大国,每天有约5亿人通过两轮出行的方式解决日常0-10公里的出行,共享单车只解决了1-2公里内的出行需求,更大的产业机会是两轮交通出行的电单车。
并且除了C端用户,还有千万外卖、快递配送人员等B端市场。整个市场是中国现有存量的3.5亿台电单车以及每年大约4000万台电瓶车增量。
不过由于之前对共享电单车政策不明朗,整个市场也充斥着不确定。随着新国标正式开始执行,共享电单车迎来利好信号。
2018年1月,滴滴出行街兔电单车开始试运营,随后的9-10个月时间里,被美团收购的摩拜推出了共享助力车,哈啰陆续在全国多个城市投放助力车,ofo也完成了对多项电单车的专利申请。
与此同时,一些创业公司的共享电单车项目也在低调运营,比如小遛共享、小蜜、松果等等。
不走共享单车覆辙
共享单车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治理,行业如今集中在几家大型平台,城市管理和地面运维也逐渐进化到合规合理,平台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精细化运作,不仅提高了运转效率同时也对此前暴露的诸多弊端进行了纠正。
于共享电单车而言,这些都是助力。比如,因资本催化而导致的金属垃圾现象就能避免。
同时,无序、违规停放,妨碍城市治理现象也能大幅减轻。新型技术的创新和使用,以及城市准入标准的提高,都在提高共享电单车的行业门槛,促使整个行业去伪存真。
此前我们提到的小遛共享,2017年其是最早一批引入电子围栏技术的出行平台。近日,小遛共享又宣布,其自主研发的90°停车智控技术已经投入使用。
采用90°停车智控技术,用户用完车后,需要将车辆放置在规定的停车点并垂直(90°)路缘石进行摆放后系统才允许还车,结束计费,否则会提醒用户90°摆放停车。
再者,两轮出行市场远未饱和。共享单车的大爆发催生了两轮出行,但其所能满足的出行需求有限,同时,新国标的出现也迫使大量不合格企业和占据原市场近九成的超标电动车逐渐被淘汰,可以说这是双重需求空白。
业内人士预计,共享电单车将会成为最有效的解决方案,未来3-5年内,将产生一个千亿级的共享市场,并将孕育数家巨头型企业,这也正是小遛共享们着力加速抢占的蓝海市场。
在小遛共享的大本营,杭州宁波,小遛有一组数据:基于共享模式以及基于城市大数据信息平台和智能算法实时调度、提高配置效率,每一辆小遛共享电单车投放,可减少私人电单车5--6辆,用户通勤效率提高60%以上。
小遛们如何突围
由于此前在共享单车市场的积累,滴滴、哈啰等在共享电单车市场也具有一定的优势,这对以小遛共享为首的创业选手来说,将是一场并不轻松的突围赛。
与共享单车不同,资本趋于理性之后共享电单车出行平台近年来发生的融资案例较少,更多要靠企业自身的运营管理和技术水平。
其中,技术水平又是关键所在。共享电单车不同于自行车,对中控系统、电机和电池管理、位置停放等有着更高的要求。
比如一旦用户骑行之后违规无序停放,不仅对当地环境治理造成影响,也会增加地面运维人员的工作难度,进而拖累整体的运营效率。
因此,类似小遛共享自主研发的90°停车智控技术就显得非常重要,也可以看作是给整个行业提供的一个案例模板。
对比其它出行平台只采用电子围栏技术,小遛共享首创的90°停车智控技术可以说是针对电子围栏的一种有效补充,规范骑行用户停车以及杜绝城市环境治理难题,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另外,据我们了解小遛共享还开发出了车辆智能中控、电机和电池管理、远程管控、集中式智能充电仓管理等诸多技术系统。为此小遛共享累计投入研发费用3000万元,并申请了10项软件著作权、12项发明专利和8项其他专利。
技术之外,出行市场的核心竞争力考验的是企业精细化运营能力。
所谓精细化运营,可以归纳为几点,比如车辆的使用年限和体验、整体调度效率、规模化运营程度等等。这些细节综合决定了出行平台的用户体验、车辆利用率以及整体营收。
小遛共享与雅迪是战略合作关系,车辆采购、质量和体验都有较好的保障。并且随着小遛逐步扩大运营范围,车辆投入也会增多,规模效应下的边际成本也就随之降低。
目前小遛共享在全国60个城区投入10万辆车,注册用户人数达千万,累计投入4.8亿元,2019年服务费收入已达2亿元。小遛计划2020年投放车辆达到47万辆,覆盖用户5000万、城市160个,营收15亿元;2022年投放车辆达到600万辆。
与此同时,通过自主研发降低运维成本。90°停车智控技术的投入使用,就大大降低了地面运维的人工成本。
而且,小遛共享同哈啰一样,先由小城市发展逐渐向大城市渗透。避免了企业前期与巨头的竞争,低调蛰伏缓慢进阶。
根据小遛提供的数据,其在宁波的日出行量已高达16万人次,为覆盖区域全部出租车载客量的1.3倍、公共交通体系载客量的35%,超过75%的的小遛用户骑行集中在3千米以内。
结语
哈罗出行CEO杨磊曾经说过,如果是一个真实存在需求的生意,且用户需求如此之大的行业,能干不好吗?
共享单车如此,共享电单车也是如此。
小遛共享创始人朱波有一个耐人寻味的理论——聚焦项目成败关键点并深耕它,即“聚焦在一个核心点上,把它锻造得足够长,等项目长板树立起来形成自身核心竞争力之后,其他短板的问题在这一进程中随之迎刃而解。”
乱停乱放是共享行业最大的问题,虽然大出行里的最后1—3公里,共享电单车是最优解,但是它的诞生,让人欢喜让人忧:喜的是——它带来良好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忧的是——超量投放和乱停乱放。
超量投放的问题,可以通过政府发放牌照总量控制解决, 但乱停乱放,需要企业自身发力攻克技术难关。
小遛共享及其掌舵人朱波创业伊始,就直奔主题。历时两年多,通过自主研发和技术攻关,小遛共享为行业乱象与治理顽疾,开出了一剂良方:90度规范停车技术+亚米级精准定位。
采用了这项90°规范停车技术后,用户骑行之后,需要将车辆放置在规定的停车点,并垂直(90°)马路牙子(路缘石)进行摆放后,系统才允许还车并结束计费。否则,随意码放,就无法成功还车。
而亚米级定位停车,则是通过集成北斗高精度定位芯片+定制RTK差分定位算法+接入高精度定位服务,消除卫星定位的各种误差,从而实现亚米级精准定位停车,可控制车辆精准停放在P点(电子围栏)内,误差不超过1米。
经过共享单车的惨烈战争之后,共享电单车市场显得异常冷静。滴滴、哈啰、美团等大的平台都在谨慎推进相关业务,创业公司也是低调运营。
不过,这也恰恰是创业公司的机会所在。整个行业都在等风来,那么此时蛰伏蓄势,等到风起时即可一飞冲天。
共享电单车走向台前,是否会重蹈单车覆辙?
撰文 / 黎文婕
编辑 / 李觐麟
沉寂许久的共享单车似乎重燃硝烟。
日前,据《晚点LatePost》报道,滴滴旗下的青桔单车完成由君联资本领投的超过10亿美元的融资。
如果消息属实,这个数字将刷新共享单车行业单笔融资最高纪录。于是,对于这一命途多舛的共享项目,外界新的揣测不断。
当共享单车这条赛道再一次被聚光灯环绕,另一条“兄弟”赛道——共享电单车却久久在暗处蛰伏。
与共享单车的高调搏杀相比,共享电单车一度显得格外低调。但当共享单车由新型创业企业高调搏杀,到创始人与资本相爱相杀,再到以戏剧化的形式结束上半场,共享电单车的故事也正缓慢走向台前,并呈现出两轮车赛道上的别样风景。
是迈上新征程,还是重蹈覆辙?
2017年2月中旬,曾是共享单车的高光时刻。摩拜单车刚宣布获得D轮后新融资,小蓝单车就在北京举办发布会宣布再获4亿元融资,ofo则凭借新融资成为彼时行业估值最高的独角兽公司。
少有人知,正是在同一时期,50辆名叫“小蜜公共电动单车”的共享电动单车,悄悄地出现在北京市海淀区的街头。
但两天后,“小蜜”电动车的公司负责人就被海淀区交通支队约谈,要求其必须于2月17日前将已经投放的电动车全部收回,否则将被交管部门清移。
一字之差,共享单车和共享电单车的命运却有云泥之别。
事实上,这两条赛道几乎是同一时期的产物,从共享单车逐步替代普通自行车的过程看,共享电单车的商业逻辑也有相似之处,都是将个人购买使用行为,转换租赁的商业模式。
而从市场需求角度出发,在这个两轮出行大国,每天有约5亿人通过两轮出行的方式解决日常0-10公里的出行,共享单车只解决了1-2公里内的出行需求,更大的产业机会正是两轮交通出行的电单车。
并且除了C端用户,还有千万外卖、快递配送人员等B端市场。整个市场是中国现有存量的3.5亿台电单车以及每年大约4000万台电瓶车增量。
一系列数据直观地证明着共享电单车是一门很好的买卖,但当共享单车的已然迈出狂奔的步伐,政策的“紧箍咒”让共享电单车的腿“悬了空”。
这背后的一个重要背景是:2017年,北京、上海、广州相继发布文件,对共享电单车表态“暂不发展”或者“不鼓励发展”。甚至,郑州、杭州、深圳、西安等城市直接叫停共享电单车。
于是,当共享单车一路狂奔时,共享电单车长久地在政策边缘徘徊。
机遇直到2019年才到来。
彼时,政策划开了一个口子——2019年4月开始执行的《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新国标对电动车提出多条规范化条款,淘汰了大量不合格企业以及原本占据市场近九成的超标电动车,超过90%的电动车将被划归为电动摩托车,需要按照机动车进行管理。
于是,正规的电动单车市场由此出现大量用户需求,蛰伏已久的共享电单车自然迎来了利好。
另一边,被资本一路裹挟向前的共享单车,在2018年开始频频暴露问题,挪用押金和资金链断裂的传言甚嚣尘上。很快,行业巨头摩拜被美团收购,小黄车陷入押金绝境,三四线起家的哈啰单车被阿里收购,小蓝单车则被滴滴收购。
于是,很多共享电动车企业认为,共享单车的缺点,就是他们的机会。
“当年做电动车有点太早了,现在行业标准化了,电单车起来了,入局应该正合适。”曾为ofo共享电单车供应商的杭州云造 科技 创始人邱懿武也表示。
2018年的春季,从北京到山东滨州市无棣县出差的陈侪发现,在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县城,沿街摆放着许多色彩统一的共享电单车。
“比起单车而言,电单车确实方便省力很多,价格也是可以接受的。”陈侪观察到,共享电单车在当地的使用率还不错,“当地人原本平时也大多会骑电瓶车或者摩托车。”
这不过是个缩影,资本对机遇的反应极为迅速。
伴随着政策和风向的变化,蜜蜂电单车、7号电单车、小遛共享电单车、人民出行等各式各样的共享电动车,开始出现在各地的大街小巷。
但巨头则早已着手布局,只等这场“东风”。
早在2018年1月,滴滴出行就推出了“街兔电单车”,随后的9~10个月时间里,被美团收购的摩拜推出了共享助力车,哈啰助力车则陆续在全国多个城市投放,ofo也完成对多项电单车的专利申请。
其中,哈啰电单车在2019年年初便坦然承认电动车业务已经实现盈利。
“在中国,两轮市场的需求长期存在,且保持高流量,当单车市场逐渐成为资本巨头角逐的 游戏 ,资本会更谨慎,电单车成为了新战场。”从共享单车行业转至电单车行业的张锐驰告诉锌刻度,行业里的共识是,与共享单车相比,电单车相较于单车更容易在一定时间内实现盈利,“毕竟电单车的行驶距离和行驶半径都会更远。”
在2018年加盟了共享电单车品牌的李超(化名)刚好赶上这个时机,“当时我投资了50辆共享电动车,主要放在大学校园,首先投放的成都理工大学,投入第二天的收益就远远超出预期,后来又在上海交通大学做了尝试,收益也比较稳定。”
“但最好的市场目前还在下沉市场,尤其是公共交通还不够完善的地级县,远比一线城市好开拓。和共享单车不同,电单车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李超通过市场调研发现,一二线城市目前对共享电单车的态度普遍不友好,但三四线城市则较为开放,需求量也更大。
更为重要的是,由小城市发展逐渐向大城市渗透,避免了企业前期与巨头的竞争,低调蛰伏缓慢进阶。
“简单计算一下就知道这个市场不容小觑,中国有2700多个县,加上260个左右的地级市,在中国的三四线城市,居住着数亿有共享电单车出行需求的居民。”李超称,接下来他也将投放更多电单车到县城。
事实也验证了这个计划的正确性——哈啰、芒果、蜜蜂等共享电动车目前均已进入了三四线城市,且有部分地区为政府主动引进。
眼下,共享单车这场大戏从军阀混战般的“彩虹大战”,演化至哈啰单车、青桔单车、美团单车各自为营的“三国杀”。
尽管人们对其“兄弟赛道”共享电单车报以新期待,但现实是,入场的玩家们仍在跑马圈地,摸索前行。
“其实大家还是会担心共享电单车和当年的共享单车一样,只是看上去很美,最后戏剧化收尾。”张锐驰坦言,“毕竟商业逻辑相似,一旦进入盲目烧钱的恶性竞争,无序发展,就很容易重蹈覆辙。”
但目前,张锐驰对此的担忧有所消解,“经历了共享单车的惨痛厮杀后,资本和行业目前都更加理性和谨慎,至少不如共享单车早期那么疯狂。而共享电单车的门槛比起共享单车更高,所以创业者也更冷静。加上政策的管控,目前行业的发展低调而有序。”
哈啰出行联合创始人李开逐也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该行业发展相对单车晚一些,基本还是增量市场,很多玩家进来也主要是拓展市场,短期内格局不会变成零和博弈。”
值得注意的是,资本趋于理性之后,融资减少,则意味着共享电单车行业的发展,更多要靠企业自身的运营管理和技术水平。
于是,比起重蹈覆辙,业内有着更难绕开的弯。
最大的“拦路虎”是换电问题。
最初很多共享电单车都使用有桩式充电站的模式,需要用户定点还车,后来大部分共享电单车变为通过人工手段集中更换电瓶,如果运营人员安排不到位,那么车辆的正常运作将受到影响。
有桩模式会减轻人工成本,但会增加场地成本;无桩模式没有场地成本,但会增加运营和电池成本。
背靠资本的哈啰出行曾试图通过对“共享换电”的布局,构建更为丰富的二轮生态。但进入2020年后,其不断的进行人员优化,共享换电则是重灾区。
“换电确实是个难题,我们为此招了一部分全职的换电检修人员,但更多的是兼职。”李超告诉锌刻度,与单车相比,电单车的电池维护成本和运营成本都极大增加,所以其重资产模式难以变轻。
祥峰投资合伙人、摩拜的早期投资人赵楠也曾坦言,“电单车运营成本比单车高太多,维护、换电、运营等都非常复杂,人为破坏性也远高于单车。”
数据则更为直观,共享电动车的成本与共享单车不在同一个数量级上,ofo早期单车成本200-300元,摩拜1500元左右。而租八戒的电动车成本为3060元,猎吧的电单车成本也有2000元左右。
“如果使用率无法提高,共享电动车投放越多,企业的风险越大,就很容易出现资金链断裂的问题,以及后续如何处理共享电动车的问题。”张锐驰告诉锌刻度,在成本的约束之下,尽管共享电单车的盈利空间更大,但极大这取决于使用频率和投放规模。
不可否认的是,这是一场更难的战役。
目前尚有种种现实因素掣肘着共享电单车的发展,从盈利模式,到政策变化,再到用户适应,都考验着这个行业。从生产端到运营端,每一个环节都可能让下一个ofo出现。
即便如此,在一个可观的市场前景下,没有人愿意主动放弃更大的蛋糕。
张锐驰和李超仍对未来抱以期待,正如哈罗出行CEO杨磊所说,“如果是一个真实存在需求的生意,且用户需求如此之大的行业,能干不好吗?”
共享单车计时收费还是按路程收费
按小时收费,芝麻信用分达到650分的用户,则不需要缴纳押金。使用时间前两分钟免费,二十分钟以内2元,超出时间按每十分钟1元计算。每辆车体上印有很丰富的文字信息,车座上有“享骑租车”四字,车杠与电池上则印有“享骑电单车”字样。后轮挡泥板上则是完整的用车四步骤:扫码注册、押金充值、实名认证和开始用车。
街兔电单车作为滴滴旗下共享电单车的品牌名称,是由杭州青奇科技有限公司负责运营,该公司的运营业务范围包括自行车,电动自行车的租赁,汽车配件等。
扩展资料
街兔电动车的速度较慢,因是考虑安全及法规的限制时速为20-25公里/小时。在电量100%的情况下可续航50公里,App解锁电动车后会提醒剩余可行驶公里数。
街兔电动车与其他脚踏电动车没有太多不同,为了节约和方便在设计上有一些改变,但对骑行体验无影响。左侧手把为铃铛,转动回拧即可发出铃声。右侧手把为加速,转动回拧即可通电加速。同时,车把处做了非常贴心地提醒:左侧在骑行前提醒注意检查刹车,右侧有骑行前的提醒。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街兔电单车
街兔电单车拉新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街兔电单车加盟费多少、街兔电单车拉新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