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拉新内观」巴拉百科
今天给各位分享巴拉新内观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巴拉百科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Vipassana|内观禅修之旅
一早睁开眼睛就开始被内心无明的焦躁困扰,准备好了笔墨拿起生疏的毛笔抄了一遍心经却发现自己只是在临摹心经枉负了心经真正的用意,用了一下午的时间在网站论坛翻阅了各种资料解读,突然特别感恩内观禅修的那十天的课程,虽然个人禅修经验的时间很短,但是修慧过再去解读心经发现文慧思慧起来更容易一些…
算起来参加完内观的课程回来已经有一个月了,好多朋友都在等我分享但是用话语表述总是词不达意,所以捡起小学写作文的文笔来写下这篇分享 …
想来参加内观并不是临时起意,因为一位有缘人让我看到了禅修给人带来的实相变化,所以上网查阅发现了内观中心这个地方,但因为时间、地域、名额的原因过了半年的时间才有机会来真正的体验。
什么是内观?
“内观”(vipassana)一词包含两个部分。“Passana”的意思是看,即觉察。前缀“vi”有很多含义,其中之一是“穿透”。内观的字面意思,是穿透心中的幻相之流。
内观是一种洞察,透过传统的感知,去认识身、心实际上都是无常变化、不尽人意和不具人格的。内观禅修能够逐渐净化心灵,去除各种形式的执著。随着执著被断除,贪欲和愚痴也逐渐被削弱。佛陀指出贪欲和愚痴即是痛苦的根源。当它们被最终根除时,心将会达至一个超越无常的永恒境界。这个境界是无死的,超越俗世的幸福,巴利语称之为“涅槃”。
到达的当天下午开始登记上交手机、寻找自己的关房,宣读十日内的戒律:新生守五戒,旧生守八戒。晚饭结束之后禁言开启。禅修者十日内必须保持禁言、禁止与他人对视和避免身体接触。每天按照时间表来修定,下面是内观课程的安排表:
十日的课程依照个人的观点分为三部分来讲,对于新生来说每一个阶段都需要稳扎稳打才利于之后更好的修习戒、定、慧…
阶段一:
前三天主要用的是观息法,一呼一吸称为“息”,所谓“观息法”,就是透过观察呼吸的方式来平衡内心的情绪,提升自我情绪管理的能力,培养自己的定律。
这个过程听起来容易,但是能够持续不断的保持呼吸的觉知,对于新生来说真的很难,刚开始总是观察观察着心就开始打妄想,瞌睡,不断的把心拉回来再回去重蹈覆辙。
第一天下午开始有感受到空气进出鼻腔的摩擦敢,然后第二天开始感受整个鼻子三角区域的感受(有麻木、跳动、痒、刺痛、冷,错中复杂……),第三天观察范围缩小到鼻孔以下,嘴唇以上的人中区域。观察的同时需要保持平稳的心态,感受不到可以加重呼吸,慢慢再从新观察。
阶段二:
到第四天的时候,才开始进入真正的内观,把觉知开始转移到头顶一点一点把觉知往下移,整个面部,右手肩膀到手指,左手肩膀再到手指,再脖子往下移到肚子,后脖颈整个背部,右边大腿到脚趾,左边大腿到脚趾,一点一点感受提高心的敏锐度。慢慢的你会发现一些粗重的疼痛也开始浮现出来,由于人贪嗔的习性,不好的感受渴望尽快的消失,所以总是想动,这个时候就需要保持平等心,好的感受和不好的感受都是无常变化的,焦躁的时候可以再回到观息法让自己的心保持平稳,平稳之后再从新观察身体。
接下来的几天开始循序渐进,对称观察再到从上到下、从下到上。重复不断的磨练自己心的敏锐。
我们的觉知都隐藏于自身的内在实现,浮躁的生活麻木了我们对内心的觉知,这也是潜在实相浮现到表面的过程,有粗重疼痛的实相、也有令人愉悦的实相,但世间万物都是在无常变化的不断的升起灭去、升起灭去,五蕴皆空对任何经到的事物都保持一颗平等心,放下执着。
慢慢的开始发现妄想的频率缩小了,从20分钟动一次再到一小时动一次,再到最后可以做到一小时不动,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修行的路很长,只能说通过这十天的机会告诉你解脱的大门路该怎么走,而能不能踏上这条路以及路途会遇见什么样的问题都是未知。
阶段三:
到了第九天开始修习慈悲观,一小时禅修结束后开始培养自己的慈心,慈心不是祷告也不是乞求外力的帮助,修习慈悲观时我们要检测自己的内心是否真正得到了净化,当下的心一定要安详、充满善意才能做到度自己、度众生…
除了以上分享禅修的部分,另外每天晚上还会有葛印卡老师的开始,从皈依三宝佛法僧、戒定慧、八正道、心法四蕴再到四圣谛其中的内涵还需要不断的精进学习,不断精进的修行。
另外就是生活方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关房,房内也有独立的卫生间,设备也很齐全。每天两餐,素食饭菜也很丰富,晚上有柠檬水和水果可以提供。十天的时间每天关房禅堂,整个中心保持着神圣的静默。感恩中心提供到这么好的环境,感恩这十天的供养,让我们学到了法!
什么是内观?有什么作用?
「内观」(Vipassana)是印度最古老的自我观察方法之一。内观的意思是「洞察事物究竟的实相」。此技巧在两千五百多年前重新被释迦牟尼佛发现并将之传授,教导如何对治人类普遍性的痛苦及解脱痛苦的有效解药,它就是生活的艺术。
此无宗教派别之分的技巧,目标是根除内心所有不净杂染,达到无上喜乐和究竟解脱。它的宗旨不是用来治疗身体上的疾病,而是为了对治人类的痛苦。
内观是透过对自身内在的实相观察来自我改善的方法。将专注力有系统依序地集中在观照身体上的感受,从而体验身心运作过程持续不断交接所造成的相互影响,身心两者密切互相关联。借着透过观察、探索自我的旅程深入身心共同的根源,将所有不净杂染消融,达到平稳、安定、和谐,内心充满着爱与慈悲。
什么是内观禅修 ?
内观禅修就是指佛陀所教导‘戒,定,慧’当中的‘慧’。 内观禅修需要去培养‘16观智’或者‘7清净’而走向解脱。
观(巴利语:vipassanā)音译为“维巴沙那”,又称为“观禅”、“内观”、“正观”、“慧观”,古音译为“毘婆舍那”或“毘钵舍那”,是观察一切名色法的无常、苦、无我本质,培育观智,导向解脱的修行方法,是上座部佛教的根本修习方法。
“观禅”,即连续不断地观察五蕴、六处、六界等的无常、苦、无我的现象,或随观集法及灭法,它将渐次地引导由粗略到细腻的观察。
所谓的“细腻”是观察和辨别“究竟色法”(地、水、火、风之四界等)、“究竟名法”(心法、心所法)的“自相”(sabhāva-lakkhaṇa 自性相,各自的特质)和“共相”(即无常、苦、无我的三相),以及十二支缘起的因缘流转与还灭。
透过修习观禅而不被爱染、邪见牵引,最后体证究竟色法、名法灭尽而证入“涅槃”。[1]
诸经论义注说:
“ Aniccādivasena vividhehi ākārehi dhamme passatī’ti vipassanā.以无常等不同的行相观照诸法为观。(Ps.A.83) ”
在《清净道论》和《阿毗达摩概要精解》中,把佛陀所教导的修习观的方法和次第归纳为:
七清净:
一、戒清净;二、心清净;三、见清净;四、度疑清净;五、道非道智见清净;六、行道智见清净;七、智见清净。[14]
十六观智:
1、名色识别智 2、缘摄受智 3、思惟智 4、生灭随观智 5、坏灭随观智 6、怖畏现起智 7、过患随观智 8、厌离随观智9、欲解脱智 10、审察随观智 11、行舍智 12、随顺智 13、种姓智 14、四种出世间道智 15、四种出世间果智 16、省察智
四念住有: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法念住,《长部·二十二经·大念处经》:
“ 比库们!只有一条道路可以使众生清净、克服愁叹、灭除苦忧、实践真理、体证涅槃,这条道路就是四念住。是哪四个念住呢?比库们!比库持续地就身体观察身体,精勤、觉知、时时彻知无常,去除对身心世界的贪嗔;持续地就感受观察感受,精勤、觉知、时时彻知无常,去除对身心世界的贪嗔;持续地就心观察心,精勤、觉知、时时彻知无常,去除对身心世界的贪嗔;持续地就诸法观察诸法,精勤、觉知、时时彻知无常,去除对身心世界的贪嗔。 ”
“葛印卡内观”是怎么回事
内观(毗婆舍那,Vipassana)在印度巴利语中,意思是观察如其本然的实相。是印度最古老的禅修方法之一,在长久失传之后,两千五百多年前被释迦牟尼佛重新发现。内观的意思是如实观察,也就是观察事物真正的面目:它是透过观察自身来净化身心的一个过程。开始的时候,借着观察自然的呼吸来提升专注力;等到觉知渐渐变得敏锐之后,接着就观察身和心不断在变化的特性,体验无常、苦、以及无我的普遍性实相。这种经由直接的经验去了知实相的方式,就是净化的过程。
内观是往内观察自己身心实相的一个方法,以智慧洞见一切烦恼的根源,从中解脱;内观是开展内心智慧及发展爱心的一种过程,使人能以安详的心态去面对生命的起伏;内观是对治身心痛苦的一剂良药,使内心达到完全的净化,对一切众生充满爱与慈悲。
内观是佛陀教导的精髓,可使众生清净、克服愁叹、灭除痛苦、实践真理、体证涅盘。中国内观中心有南禅寺内观中心,厦门真寂寺内观中心,丹东双灵寺内观中心,河南先锋内观中心。
一九六九年起葛印卡老师将此法门反哺印度,其后遍传欧美、日澳、泰国、尼泊尔等地。此法门直接对治烦恼习气,效果甚佳,广受欢迎。经过了四十年的努力,已成功地把纯正的佛法由缅甸带回到它的发源地印度,并从印度传播到世界各地。在全世界有一百四十多个内观中心,包括中国(南禅寺内观中心,厦门真寂寺内观中心,丹东双灵寺内观中心,河南先锋内观中心)印度、美国、澳大利亚、纽西兰、法国、英国、日本、斯里兰卡、泰国、缅甸、尼泊尔,及其它国家,以统一的教材和课程安排,方便接引想来亲近佛陀教导的人。
关于巴拉新内观和巴拉百科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发布于:2023-04-02,除非注明,否则均为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