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策地盘拉新」孙策调整汇总
今天给各位分享孙策地盘拉新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孙策调整汇总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 1、东汉末年,孙策如何打下了江东基业呢?
- 2、孙策是如何占据江东的?
- 3、孙策打下来的地盘和东吴末期对比
- 4、北方处于军阀混战的时候,孙策做了哪些决定?
- 5、孙策是如何崛起江东的?为什么孙权建国后却不追封孙策为帝?
东汉末年,孙策如何打下了江东基业呢?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有江东猛虎之称的孙坚先后参与镇压黄巾和讨伐董卓的战争。其中在伐董的关东群雄之中,孙坚军是唯一一支数次与董卓军队交锋并且取得大胜的军队,其作战实力可见一斑。然而初平二年,即公元191年,袁术派孙坚征讨荆州刘表之时,却因遭刘表治下黄祖暗箭偷袭而将星陨落。
父亲孙坚身亡之后,所统众部大多作鸟兽散,余部由侄儿孙贲统率扶送灵柩,后归附袁术。家道中殂之下,全家重担落在了孙策身上。孙策广交江东各地名士豪杰,并依附于袁术屡立战功。后在朱治、周瑜、张纮、张昭等人的协力下,终于打下一番自己的地盘基业。
在成功征服会稽郡之后,孙策迎来了虞翻的归降。孙策这个人的个人魅力十足,常能引得与其接触的人为之信服,但也有一个十足的缺点。或许是因为生性豪爽奔放,孙策特别喜欢郊游打猎,并经常身先士卒、独自一人冲锋在前追赶猎物。见此情景,虞翻就曾极力劝谏孙策,认为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孙策喜欢微服出游的行为,经常让随从来不及境界,促使卫兵们十分苦恼,是十分危险的举动。孙策也十分认同虞翻的观点,然而就是改不了,这也为日后孙策遭难埋下隐患。
不过怎么说,在相继征服了吴郡、会稽等地之后,孙策终于从父亲身亡的阴云中一步步的走出,正式迈开了复仇的脚步。要想复仇,就需要扩张势力,而如若对外进取,就必须肃清内部隐患。此时吴郡内部还存有部分离心势力,严白虎就是其中一股。
严白虎,乃是在乌程地区占山为王的山贼,长期霸占一方。孙策在平定会稽郡王朗之后,决定亲率大军前去征讨。听闻孙策来伐,严白虎做出了两手准备,他一方面开始囤积粮食、筹划战备,摆出一副打持久战的姿态,另一方面有派出自己骁勇无比的弟弟严舆前去向孙策求和。孙策同意了求和,并要求与严舆商讨求和条件。对此,严舆提出要求,只允许两人会面商谈,双方都不带随从,以防被孙策暗算。孙策再次同意了,就这样一场一对一的会面开始了,然后就结束了。因为,孙策确实在算计严舆,在会谈之所将其诛杀了。
在孙策看来,以自己一身之勇武,要想收拾严舆的话一人足矣。并且,孙策压根就没打算与严白虎议和,毕竟身为山贼的严白虎非常不讲信义,风评很差,孙策也难保此人归附之后会不会再度反叛,索性一了白了,清剿干净算了。更何况当时的吴郡几乎都被孙策所掌控,剿灭严白虎并不费力,不过是时间早晚的问题罢了。
或许在孙策眼中,严舆不足为惧,然而对于严白虎大营中的山贼而言,感官就完全不同了。原来严舆向来勇猛好斗,是山上第一猛将,却被孙策孤力击杀了,这对山贼们的冲击很大。果不其然,接下来随着孙策率军冲锋,严白虎营帐迅速被攻破,山贼四散,严白虎自己也带着前吴郡太守许贡一起逃亡余杭,投奔许昭去了。当时程普曾建议孙策对此二人赶尽杀绝,奈何孙策敬佩许昭的情义,未曾继续追杀。也正是这位身为许贡门客的许昭,后来策划了对孙策的谋杀计划。现实就是这么诡谲,徒叹奈何!
正当孙策开疆扩土,准备一展宏图之际,朝廷中枢同样发生了一件大事。天子自长安逃难东迁,被曹操迎回许昌,至此曹操率军入朝,得以挟天子以令诸侯,掌天下之权柄。得知此事之后,孙策立即派遣使臣前往许昌觐见天子,同时还进贡了许多江东特产。当然,使臣更为重要的目的是为了拉近与曹操的关系。
刚刚从落魄窘境逃离出来的天子很高兴,觉得孙策尽到人臣之本分,就派人去江东答礼,并给孙策“加锡命”,意指朝廷对孙策的委派,凸显孙策皇命在身的法理性了。曹操其实也很高兴,虽然手握天子而号令天下,但是各路诸侯会不会听命于自己还是一个问题。孙策的行为实质上等于为各地割据势力做出了一个表率。而孙策自己同样非常高兴,当时的曹操正在高举天子旗号,四处征讨不臣,孙策表示服从朝廷的姿态,规避了与强大的曹操爆发正面冲突的可能。
然而,曹操得以挟天子以令诸侯却还是引发了一些诸侯的不满。袁绍因朝廷册封的职位而与曹操闹翻,还是曹操主动修正之后,才平息了事情。袁术更加不可思议,他见汉室衰微,曹操都可以玩弄汉帝于股掌之间,于是自己竟然公开称帝了。在袁术看来,袁姓出自陈,是舜的后嗣,因而袁术在获得玉玺之后,便有了称帝的野心。
曹操挟持天子和袁术称帝两件事情,促使东汉末年的争霸格局为之一变。原本的绍盟(袁绍、曹操、刘表)和术盟(袁术、陶谦、公孙瓒、孙策)对峙的状态,此刻已不复存在了。当时汉室风头虽大不如前,但在传统士大夫和百姓心中,依旧是天下正统。袁术的行为彻底惹怒了其他诸侯,尤其是手握汉帝的曹操。而作为在形式上依附于袁术的孙策,他也有所反应,立即写信劝谏袁术不要称帝,并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即袁术如若僭号,二人便从此绝交。孙策的信件或许会让袁术失落不已,却并未动摇他称帝之心。
正所谓一山不容二虎,袁术称帝对朝廷权威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形同反叛。故此曹操随即代汉帝发诏给吴郡太守安东将军陈瑀、徐州牧温侯吕布和会稽太守孙策三人共同讨伐袁术,其中孙策官拜明汉将军。至此,孙策正式与袁术划清界限,双方分道扬镳了。
为表忠心,孙策一方面派遣部将攻打袁术控制的丹杨郡,将袁术任命的丹杨太守袁胤赶走了;另一方面则写信给尚在袁术麾下的舅舅吴景和堂兄孙贲等人,促使吴景、孙贲、孙香等亲族纷纷与袁术决裂,返回江东进入孙策集团效力。就这样,袁术势力为之一挫、孙策的势力却扬长而上。此消彼长之下,孙策反而成为周边诸侯眼中最大的威胁。
正当孙策集结完毕军队,准备伺机亲讨袁术之时,情况出现了变化。行军至钱塘县的孙策接到密报,同样受朝廷诏令的陈瑀打起了他的算盘。原来陈瑀当时是朝廷任命的吴郡太守、官职安东将军,然而由于吴郡是孙策的地盘,他就只得驻扎在海西地界。因而陈瑀打算趁孙策奉诏出征之时,派密使携带三十多枚官印联络江东各县豪强,尤其是诸如祖郎、严白虎等反孙势力,里应外合的一同攻占孙策占据的郡县。
知晓事态紧急的孙策,迅速调整了战略部署,命令吕范、徐逸等人率军攻打陈瑀,自己亲自扫荡严白虎等豪强。一战之下,陈瑀溃败于海西,死伤被俘者众多,不得已只身骑马投奔冀州袁绍去了。另一边,袁术眼见孙策彻底背叛了他,便联络丹杨郡泾县的祖朗,相约共同伐孙。
然而当祖朗在袁术的策动下,率领山越部族与孙策交战后,完败被俘。如今的孙策,再也不是当初初次募兵而被祖朗打的全军覆没的那位少年了。江东小霸王之名,威震四野。
同样盘踞在泾县的,还有曾帮助刘繇与孙策作战的太史慈,他同样收拢了众多当地山越人以对抗孙策。双方再度交锋,太史慈被俘了。有意思的是,不论是祖朗还是太史慈,被俘之后都在孙策的感召下,心悦臣服的归顺了他,由此可见孙策的人格魅力非比寻常。
孙策大军凯旋,骑兵在最前方的正是祖朗与太史慈二人。自此,整个丹杨郡也全部纳入孙策的势力范围。然而也正是这次出征之时,同行的谋士张纮亲眼见到孙策每战身先士卒,屡屡陷自己于危险之中,因而谏言孙策应当自重,不应随意上阵陷入与小兵的打斗之中。然而,生性豪爽的孙策依旧未能放在心上。
正当孙策携带大部兵马征伐祖朗、太史慈等人之时,留守在宣城的孙权只有不足千人守备力量,这导致附近数千山贼聚啸,偷袭城池。战场之上,有一人拼命保护孙权,浴血奋战。此人奋勇之胆略、气魄迅速渲染了守军,渐渐站稳阵脚的军队最终将山贼赶走,而此人却已经奄奄一息。这个人名叫周泰,人们解开衣甲后发现他竟然身中十二创,过了许久才苏醒过来。可以说,若非周泰拼死相救,就没有日后的吴大帝孙权了。孙策知晓此事后,感念周泰对弟弟的保护,封其做了一个县令。
正当孙策集团生机勃勃之时,袁术却陷入了分崩离析的末路。离开袁术的人很多,这其中就包括了周瑜。在周瑜的眼里,袁术不堪大任,于是他借故离开袁术,投奔孙策去了。也正是在这次投奔的路途中,周瑜结实了另一个人,这人同样认定袁术难成大器,两人一见如故,于是也就随周瑜一同投奔孙策去了,他便是鲁肃。
周瑜和鲁肃的到来对东吴集团的意义非同寻常,只是孙策对鲁肃并未表现出多大敬重。平定了丹杨之后的孙策再度遣使入朝进献贡品,而曹操亦是趁机拉拢孙策,上表封他为讨逆将军,赐爵吴侯。此时的孙策集团,文有张纮张昭这样有民望的人,武有太史慈朱治等江淮豪杰,更有文武兼备的周公瑾鼎力相助,归入许昌朝廷的王朗更告知曹操,进言说孙策日后必为天下大贼。那么曹操为何还要坚持与孙策达成政治联盟呢?
原来此时的曹操与袁绍的对立态势渐浓,曹操必须维护一个相对稳定的后方环境。需要指出的是,在曹操看来,即便孙策有王朗言语的那般厉害,也必定比不过四世三公的袁术,因而并未在意这些。只是在平定陈瑀阴谋前后,前吴郡太守许贡被孙策俘获后,便偷偷上奏朝廷,言称孙策有项羽转世之相,来日必定称王称霸,决不能任凭坐大,必须招至许昌严加管控。只是这封奏章并未送到曹操手中,却被孙策部下截获。孙策十分恼怒,见许贡丝毫没有感念自己不杀之恩,于是招其对质,将其勒死。许贡身死事小,奈何这却成为了孙策日后身死的导火索。
此时,袁术的地盘越来越少、实力也越来越弱了。在曹操、吕布和孙策等军阀的连番打击之下,袁术终于走上了穷途末路,吐血而亡。伪帝已亡,人死地分。紧接着袁术旧部之间围绕去路而产生了分歧。以袁胤为首的一派不愿驻守寿春,准备前去投奔庐江太守刘勋,刘勋是袁术故吏,当初孙策征伐庐江之后,他便被袁术封为庐江太守。而以部将杨弘、张勋为首的另一派,因孙策效力袁术帐下之时,便交情甚笃,故而决定率部投奔孙策。
两路人马由此分道扬镳,奈何庐江太守刘勋是个野心十足的人,投奔自己的收了,没投奔自己的袁术旧部亦被其半路劫机击,全部俘虏了。孙策得知此事后愤怒无比,然而由于此时刘勋势大,难以正面抗衡,故此只能智取。
孙策亲笔书信,并备上金银珠宝和江南布匹,交由使者携带出使庐江并拜见刘勋。信中孙策对刘勋奉承不已,却将自己贬斥的一文不值,这让刘勋颇为高兴。信中,孙策表示上缭之地,当地山越人总是欺负自己,自己势力不足并且道路不通,希望刘勋能带领自己讨伐此地。
上缭在豫章郡境内,钱粮众多,一旦攻克下来必定有助于势力增进。因而许多人听说此事后,皆恭贺刘勋,唯有谋士刘晔心中忧虑。他向刘勋劝谏,指出上缭地小难攻,如若久攻不下、劳师动众,会造成庐江防备空虚,给予孙策可乘之机。听闻此语,热血澎湃的刘勋渐渐冷静了下来,然而随后发生的一件事情,促使他还是做出了发兵上缭的决定。
袁胤带着袁术的灵柩、妻儿老小以及部队投奔刘勋来了。一下子多出如此众多的队伍,一方面造成皖城粮食骤然紧张,另一方面也有充足的兵力部署攻防了。后来刘勋派部将刘偕在豫章太守华歆引领下向上缭山越借粮,一个月仅仅借到一点点。但刘偕却在这段时日里将上缭的情形打探清楚,故而传讯给刘勋,邀其迅速来袭。
刘勋得到消息之后,火速率军来袭上缭,沿路悄然无声,静默行军。但不知为何,上缭早早得知消息,将粮食藏好之后,留下了一座空城。与此同时,收到消息的孙策一方面派遣孙贲在彭泽设伏,另一方面由自己和周瑜亲率两万大军奔袭皖城。
一战而功成,宛城被攻克,俘获士兵及家属三万多人。至于刘勋,也在遭遇空城计之后,经过彭泽之时受到孙贲伏击,不得已败逃的同时向荆州刺史刘表、江夏太守黄祖求援。黄祖派遣儿子黄射率水军五千援助刘勋,这引得孙策大怒。仇人见面分外眼红,孙策再度出击,并相继击破刘勋和黄射,迫使刘勋北遁投奔曹操,黄射西逃回到江夏。经此一役,孙策不仅拿下了庐江郡,同时还俘获了两千多精兵和一千多艘舰船。也正是在这之后,孙策与周瑜驰骋乡里,并偶遇了皖城桥公的两个女儿,大桥和小桥。
当时的孙策已经是皖城之主,于是孙策和周瑜分别迎娶了桥公的两位女儿,成了连襟,关系愈加紧密了。至于大小桥,后来经由小说演义,误作“乔氏”,便被后世唤作大乔和小乔了。然而缔结鸳盟之后的孙策并未沉迷新婚之中,反而携大破刘勋之余威,率领三万大军,水陆并进,亲征江夏太守黄祖。此时距孙坚之死已有八年,杀父之仇不共戴天,既然双方已经遭遇了,那就一战吧!
从当时的形势而言,江夏郡绝非孙策必须马上征讨的目标所在。然而孙策还是整顿军备,率众出征了。同行的有吕范、程普、韩当、黄盖这些孙坚旧将,还有周瑜和孙权这两位孙策的兄弟。没错,孙策几近倾巢出动,就是为了诛灭黄祖,替父报仇的。
听闻孙策来袭,荆州刺史刘表随即展开布防。他派遣侄子刘虎和大将韩晞率五千长矛兵支援江夏,这让黄祖信心更加高涨了。毕竟江夏拥兵三四万,且有战舰六千余艘,又岂会惧怕孙策拿下庐江郡后俘获的区区一千艘船的水军。然而当沙羡之战开打之后,孙策以少胜多,大败黄祖,其中秘诀便在于火攻。此战之后,孙策俘获大量战舰和财务辎重,遗憾的是黄祖成功溜了。当时的孙策并无余力攻占整个江夏郡,更无法吃掉刘表的荆州,故此只得班师。
凯旋路上,孙策再次上表朝廷,详细描述了沙羡之战的始末经过,这让曹操对他颇为忌惮。然而此时的曹操与袁绍之间的冲突一触即发,在袁绍整体占据优势的情况下,曹操实在是没有余力防范孙策了,于是只得继续招抚,并意图以联姻形式巩固双方的关系。
同样是在路途中,孙策听闻刘繇死了,更重要的是他麾下尚有一万多部众,本想去投靠豫章太守华歆,却遭其拒绝。于是这些无主之兵成为了孙策想要招揽的对象,而他知道有一个人可以替他办理此事。身为刘繇的旧将,太史慈受命前去,并成功带回了这支人马。同时被太史慈带回的还有关于豫章郡的情报。豫章太守华歆品德高尚,没有谋略,只能自保。与此同时华歆并未能控制住豫章诸县,这也给了孙策更大的机会。
攻伐豫章郡的方式和孙策此前都不相同,这一次孙策并不打算使用武力,而是动用了一位说客前去劝说华歆主动投降。当时孙策在江东各地早已威名显赫,而华歆却连豫章一郡之地都未能整合,双方差距甚大,并且华歆也不是野心勃勃之徒,故而不战而屈人之兵是最好的方案。
这个说客的重任,最终轮到了虞翻身上。此人本为会稽郡王朗的谋士,后随王朗一同归降并得到了孙策的善待,由他出面最适合不过了。经过虞翻的一番说词,华歆早已心动,却因为心中迂腐而徘徊不已,并找来功曹刘壹商量。原来华歆是担忧自己身为朝廷命官,投降孙策后会不会被朝廷治罪。刘壹同样主张华歆投降,他提及早已被朝廷重新召回重用的王朗,最终促成了豫章郡向孙策投降。当孙策大军入城之后,与华歆相见均以晚辈之礼对待,奉其为上宾。
一路走来,不知不觉孙策已经平定了江东六郡,他攻克皖城时对袁术的妻儿老小礼遇有加;拿下豫章后,又厚葬了刘繇,并对其家属颇为照顾。这些举措一定程度上赢得了江东士族人心。可是依然还有人对孙策虎视眈眈,吴郡以北的广陵郡太守陈登,是继许贡之后由朝廷任命的吴郡太守陈瑀的侄子。因而陈登在孙策西征黄祖之时,如同他叔父一样,秘密遣使携带官印渡江结交吴郡反孙余党,折腾了好一阵子。待孙策凯旋后,便开始北伐广陵,想要收拾一番陈登了。
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由于孙策行军速度过快,不得不等待后方运送娘草,于是就停在了丹徒这个地方。在等待粮草的时候,孙策再度兴起了打猎的兴趣,于是郊游四周率众前去打猎。有一天孙策出猎之时遇到一头麋鹿,因它四肢灵活,奔跑的速度极快,孙策在追逐的时候不知不觉与随从距离越拉越大。
当孙策来到一处丛林,不仅没看见鹿,反而遇到了三个拿着弓箭对着自己的陌生人,这让孙策警觉不已。最终经过一番交战,三名刺客皆亡,原来他们是许贡的门客,在许贡被孙策诛杀之后一直潜伏,伺机为主人报仇。因摸清了孙策的行事风格,故而埋伏于此。
孙策并未因此而丧命,只是面部遭受了重创罢了。按照医嘱,孙策如若不动怒气,静下心来静养百日,依旧可以安好。奈何静养数日之后,某次孙策想要照镜子查验自己的伤势,却照见自己面目全非的容貌,瞬时急火攻心、暴怒不已,进而导致伤势恶化。正因如此,壮年之时的孙策自知时日无多,在为孙权交代好事情后不久,便撒手人寰了。
可怜孙策英气杰济、猛锐冠世,可谓一代豪杰,最终竟然以这样一种让人嘘唏不已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光辉历程。
孙策是如何占据江东的?
曹操和袁绍在北方争雄称霸的时候,孙氏兄弟也逐渐在江东形成了自己的地盘,而且权势也一天天壮大起来,建立了政权。孙氏兄弟在江东的政权是由哥哥孙策打下基础的。又在弟弟孙权的手中得到了巩固。
孙策和孙权的父亲是袁术的部下孙坚。孙坚在年少时就表现出非凡的才能,成名后他为朝廷立了不少战功。献帝初平三年(公元192年),袁术派孙坚去攻打荆州的刘表。刘表派部将黄祖迎战。不料孙坚却在岘山(今湖北省襄阳城外)中了黄祖的埋伏,被乱箭射中,战死在沙场上,年仅37岁。当时,孙坚的长子孙策只有17岁,他只能投靠父亲的上司袁术,袁术失去爱将,很是伤心,又见孙策少年英俊,心里很是喜欢。
就在孙策投靠袁术后不久,扬州刺史刘繇以优势兵力侵占孙策舅舅吴景管理的丹阳,情况很是危急。孙策就要求袁术借兵给他去讨伐刘繇,帮助舅舅解脱困境。袁术也认为刘繇的行为损害了自己的江东的利益,于是就借给孙策一千人马。
孙策就在进军江东的途中不断招兵买马,他又得到了好朋友周瑜的援助,补充了粮食及其他必备的物资,加强了自己的力量。在进攻刘繇的过程中,他在牛渚(今安徽省当涂县采石矶)打败了刘繇的部将张英;又在秣陵打败了笮融;最后终于赶走了刘繇,解救了处境困难的舅舅吴景,并且控制了江东的一大块地盘。为了争取民心,取悦于江东人民,他严格了部队纪律,不许士兵抢劫百姓的财物,也不许虐待俘虏。十几天的工夫,就有两万多人投奔孙策。孙策在江东人民的鼓励和支持下,乘胜攻下了吴郡,占领了会稽和其他四个郡,自任会稽太守。从此,他就与袁术断绝了一切联系,开始在江东称霸。
年轻有为的孙策是不满足于仅仅占领江东六郡的,他想要渡江与曹操争夺地盘。吴郡太守许贡看出了孙策的心思,就悄悄地派人给曹操通风报信,不料,送信人在渡江的时候被孙策的士兵查出来了,孙策得到报告以后,就想了个办法把许贡骗了来,拉出去杀了,许贡的家属和奴仆慌忙逃命,更是一心想报仇雪恨。
一天,孙策带了一些士兵在丹徒(今江苏省镇江市)郊外打猎,忽然,他看见一只鹿在前面跑,就赶快催马追了上去。追到树林的深处,却看见了三个持枪带弓箭的人等在那里。孙策正想开口盘问他们,其中一个已经举枪刺杀过来。孙策赶快挥剑应付,砍倒了他,却不防脸颊中了另一个人一箭。那个人大声地叫道:“为我们的主人许贡报仇!”当孙策的卫兵赶来杀死了刺客时,孙策已满面流血,伤势严重。
由于刺客的箭头上涂了毒药,所以孙策的伤势越来越重起来,他也知道活不了多久了。一天,他把弟弟孙权、长史张昭叫到跟前,吩咐后事。他对弟弟孙权说:“我大概活不多久了,江东的事业以后就由你来掌握了,你应该时时想起父亲和我创业的艰难,一定要多依靠张昭、周瑜,遇到什么大事情一定要常常与他们商量。一定要重用有才干、有能力的人,不要在强暴面前屈服,千万要记住我们创业的艰辛,要用一切力量保住江东的势力!”说完,他用手示意印绶挂在孙权的脖子上,孙权强忍巨大的悲痛,劝慰着哥哥。
在孙策死后,年仅19岁的孙权,在长史张昭的帮助下逐渐开始掌握起军政大权。不几天,孙策的好朋友周瑜也从巴丘赶回吴郡,来辅佐年轻的孙权。当时,周瑜正担任守护军、江夏太守,兵权在握,是一个很有实力的人物。周瑜见孙权是一个年轻而又不骄傲自满的人,很是高兴。他认为孙权很可能是个大有作为的人,他谦虚了一番,又向孙权推荐了临淮东城人鲁肃,说他相当有才能。孙权就赶忙派周瑜把鲁肃请来,于是孙权的身边又添了一个出谋划策的帮手。
孙权开始掌握江东政权的时候,江东刚刚经过战乱,政局却不很稳定,百姓也不相信这个年轻的首领,所以人心惶惶,这对孙权来说确是一个严峻的考验。江东许多有名望的人都对孙权持观望态度,有人怀疑他的统治能否长久,甚至有人进行了公开的反叛。庐江太守李术就是公开反叛的人之一。在这个紧要的危急关头,孙权迅速调动了军队,一举消灭了李术,把李术部下的3万多人全部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灭掉李术这件事使大家看出孙权的气魄、胆略和决策的果断。于是江东的局势就稳定下来了。
汉献帝建安七年(公元202年),曹操派使者到江东,要孙权送一个儿子到许昌去做人质,以表示两家和好。孙权召集文武官员商议。长史张昭是个文官,很害怕打仗,他主张把人送过去。但周瑜反对他的意见,就说:“如果按照长史的意见,送人质到许昌去,那么我们就成为曹操的附庸,就受他控制了。”他顿了顿,转脸对孙权说:“您哥哥也曾说过不要向任何强暴屈服,才能完成称霸江东的大业。现在,如果我们送去人质,就违背了你哥哥的遗愿,我们称霸江东的大业也要断送了。现在我们占有江东六郡,这里物产丰富,兵粮充足,而且人心稳定,我们有什么理由要给曹操送人质呢?”孙权也同意周瑜的观点,他认为不应当在曹操的威胁之下屈服,周瑜这一番话,更加坚定了他的信心,他坚决拒绝了曹操的要求。
在这些文官武将的精诚辅佐下,孙权用心管理政事,努力增强军事实力。从此,由孙策开创的称霸江东大业,在孙权的手中逐渐得到了巩固。
孙策打下来的地盘和东吴末期对比
孙策是东吴开疆扩土的一代君王,他为东吴奠定了百分之六十的国土。
孙坚起兵时,至他被乱石打死,所领地盘仅仅现代的上海、苏南、浙北地区。孙策登基后,先后拿下今皖南、江西全境、浙江全境、福建全境、粤北、桂东北、湘东等地区。东吴到亡国时,孙策打下的地盘都在,另外还有湖北东北部一点地盘,大帝孙权曾经夺得的荆襄九郡,江北部分都被司马炎夺去。
北方处于军阀混战的时候,孙策做了哪些决定?
年少丧父的痛苦让孙策深刻认识到了战争的残酷,也更加坚定了他要实现个人抱负的决心。在为自己的父亲完成了守孝之后,他便着手准备实施自己一统江东的理想。由于原本的部队在孙坚死后基本作鸟兽散,孙策急需一支生力军作为自己的事业基础。为此他做了如下的规划:
1.面对两面三刀的小人袁术,孙策假意投靠实则借机扩充自己的地盘;
2.在他父亲旧部的辅佐下,孙策通过一次次作战变得越来越强大;
3.最终他借助于北方乱局的掩护,几乎是悄无声息地就完成了自己的战略目标。
遗憾的是雄才大略的孙策年纪轻轻就离开了人世,原本他完全能够成为后三国当中威名赫赫的君王,而且十分有机会完成他逐鹿中原的理想。后来接替他的孙权虽然也以知人善任出名,但在领军作战方面和他的兄长比起来就相差悬殊了。
一、忍辱负重
袁术一次次言而无信的举动让孙策看清了他的真面目,所以他决心靠着自己的能力去打下基业。好在江东地区远离纷乱的北方,这里的豪强势力没有太多的作战经验,面对孙策的兵马大都没有什么抵挡之力。
二、召集旧部
随着胜利的不断到来,孙策的名声越来越大,很多过去跟随他父亲南征北战的人都被吸引过来。于是孙策开始逐渐脱离袁术的控制,在江东着重发展自己新打下的城池土地。
三、平定江东
在周瑜等人的帮助下孙策的后续作战进行得极为顺利,很快就把整个江东彻底纳入了自己的势力范围。等到曹操反应过来时发现自己已经很难轻易战胜这个小霸王,只好表面交好等待机会。
你认为孙策有能力打败曹魏统一天下吗?
孙策是如何崛起江东的?为什么孙权建国后却不追封孙策为帝?
无论是《三国演义》还是《三国志》,它们对孙策的评价都很高。孙坚死时,孙策年仅17岁。办完父丧后,孙策带领家人迁居江都。在那里,惯好结交名流的孙策屡次拜访广陵人张纮,希望能得到他的指点。他们两人进行了一段对话,对孙策日后经营江东起到了很大的引导作用。简短来说,就是孙策打算向袁术求取孙坚的部众,然后带领他们返回丹阳联合舅舅吴景割据江东。张纮经不住孙策的死缠烂打,告诉他江东的确是用武之地。孙策听完很高兴,将家人托付给张纮后便起身西行至寿春拜见了袁术,希望能得到父亲的“余兵”。《三国志》记载,袁术对这位少年的谈吐“甚贵异之”,然而当时袁术正与曹操、陶谦交战,最终他“未肯还其父兵”。不过,出于对孙策的欣赏,袁术允许孙策可返回丹阳自行募兵。求兵未得,孙策怏怏地返回了丹阳。虽然招募了数百兵士,但不久便被“泾县大帅祖郎所袭,几至危迨”。于是,194年孙策第二次拜访袁术。
此时,兖州曹操刚遭到陈留太守张邈和陈宫的背叛,正与吕布激烈交锋;徐州陶谦刚刚病亡,新上台的刘备也忙于巩固权力。趁此有利时机,袁术也准备扩张地盘。所以,他对有大将之才的孙策很看重,毫不犹豫地将孙坚的部众还给了他。毕竟孙策还是个不到二十岁的少年,所以孙坚遗众对孙策并不完全服从。不久,孙策营中出现了骑士犯罪逃亡的现象。孙策怕其他兵卒效仿,当即派人进入袁术营中将逃兵杀死,然后再到袁术那里表示谢罪。袁术未处理孙策,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兵人好叛,当共疾之,何为谢也?”这件事,让袁术觉得孙策不甘久居人下,遂对孙策产生了警惕,并开始注意约束孙策的发展。对这一点,《三国志》记载的两件事可充分说明。
其一,袁术曾答应让孙策做九江太守,但最后却用了丹阳陈纪。其二,孙策替袁术攻破庐江太守陈康,袁术再次食言,将其故吏刘勋提拔为庐江太守。孙策深感无出头之日,为防袁术将其吞并,孙策加快了脱离袁术的步伐。不久,一场战事给了孙策机会。
孙策剧照
《三国志》记载,“先是,刘繇为扬州刺史,州旧治寿春。寿春,术已据之,繇乃渡江治曲阿。时吴景尚在丹阳,策从兄贲又为丹阳都尉,繇至,皆迫逐之。景、贲退舍历阳。繇遣樊能、于麋东屯横江津,张英屯当利口,以拒术。术自用故吏琅琊惠衢为扬州刺史,更以景为督军中郎将,与贲共将兵击英等,连年不克。”大意是袁术鸠占鹊巢,将本属于扬州刺史刘繇的寿春城霸占,刘繇不得已南渡长江,又挤压了孙策的舅父吴景和兄弟孙贲的生存空间。刘繇站稳脚跟,随机向北面发展。为了消弭刘繇对自己的威胁,袁术曾派军讨伐,却陷入胶着。如此,袁术和孙策被绑到了一辆战车上。时有孙坚旧部、督军校尉朱治,他见袁术不修政德,知道他日后必将败亡,乃劝阻孙策借机返回江东。
孙策渡江
此时曹操已将吕布驱逐,袁术北面的军事压力徒增。同时,袁术和徐州牧刘备也正起兵戈。故而,袁术很希望孙策能牵制刘繇。反正江东的割据势力盘根错结,不仅有“刘繇据曲阿”,还有“王郎在会稽”。他们都有相当的势力,短时间内孙策不会抽身。不久,袁术表荐孙策为折冲校尉,命他返回江东。孙策沿途招募并收拢孙坚旧部,及至历阳,其部属已有五六千人。195年,孙策迎来了单干以来的第一场战斗。史载,“策渡江攻繇牛渚营,尽得邸阁粮谷、战具。”随后,孙策又率兵击败据守秣陵城的薛礼以及县南的笮融。刘繇的部将樊能和于麋发兵救援,均被孙策击破。面对孙策的凌厉攻势,刘繇和笮融弃军遁逃。不久,刘繇和笮融发生火并,其势力一蹶不振。
初入江东,孙策便站稳了脚跟。据载,“百姓闻孙郎至,皆失魂魄,长吏委城郭,窜伏山草”、“旬月之间,西面云集,得见兵二万余人,马千余匹,威震江东,形势转盛”。兵马既盛,孙策便开始有条不紊地清理抵抗势力。当时,江东的割据势力主要有六大股:吴人严白虎等众各万余人,处处屯聚;乌程邹他、钱铜及前合浦太守嘉兴王晟等,各聚众万余或数千;会稽太守王朗;吴郡太守许贡;丹阳地方宗帅祖郎和自称丹阳太守的太史慈;豫章太守华歆。在孙策眼中,这六大势力或是不暗兵法的山贼、或是只懂作诗弄文的腐儒。不到一年,孙策便基本控制了江东诸郡。之后,孙策“自领会稽太守,复以吴景为丹阳太守,以孙贲为豫章太守,分豫章为庐陵郡,以贲弟辅为庐陵太守,丹阳朱治为吴郡太守。”
正当孙策在江东迅猛发展的时候,日薄西山的袁术却于寿春僭号称帝。孙策闻讯,立即写信谴责袁术。他没料到,这一举动让曹操掌控的朝廷大为赞赏。于是,朝廷正式下诏委任孙策为会稽太守,并且封侯拜将,从而结束了孙策由袁术假借朝廷名义授予的将军号和自领会稽太守的历史,使他成为了真正的朝廷命官,这给孙策日后与群雄争锋提供了合法的借口。孙策奉诏讨伐袁术极大地影响了群雄割据的形势。当时袁术和吕布勾结,给曹操施加了很大的压力。孙策的加入无疑会缓解这一压力,使袁术不得不分兵防备孙策。不久,朝廷又对孙策做了进一步封赐,“制书转拜讨逆将军,改封吴侯”。
到了袁术和吕布先后被曹操消灭,时局又发生了新的变化,冀州的袁绍击败幽州公孙瓒后转而南下欲兼并曹操。为了防止两面受敌,曹操再次向孙策伸出了橄榄枝。史载,“乃以弟女配策小弟匡,又为自彰取贲女,皆礼辟策弟权、诩,又命扬州刺史严象举权茂才”。孙策对曹操的橄榄枝欣然接受,因为孙策的统治并不稳定。之前孙策的军事行动仅是初步控制了江东,并未收服江东外围的割据势力,如庐江太守刘勋、刘表的江夏太守黄祖和广陵太守陈登。
199年秋,孙策大破刘勋,“收得勋兵二千余人,船千艘,遂前进夏口攻黄祖。”刘表派侄子刘虎率长矛兵五千支援黄祖。同年十二月,孙策于沙羡击败黄祖。黄祖败的很惨,其多年积攒的家底基本拼光。史载,“祖脱身走,获其妻子及船六千艘,士卒杀溺死者数万人”。战后,孙策控制了武昌以下的长江地面。此事给正在进行官渡之战的曹操很大的震动。也许,这也是为何有人推测孙策之死实际上是曹操的操纵结果。
200年,孙策被仇家许贡的门客行刺。很快,孙策伤重而亡。死前,孙策担心自己苦心开创的基业付诸东流,急将张昭等人叫到床前吩咐后事。《孙翊传》记载,张昭觉得孙翊性格很象孙策,提议将兵权交给孙翊。孙策不置可否,当即把孙权叫来,当着张昭等人的面将朝廷授予的讨逆将军和吴侯印绶交给了孙权。孙策的选择很正确,孙权城府深、胸襟宽、有眼界,为政、用兵、治国、用人都恰到好处。229年,凭借兄长孙策开创的基业,孙权终于开国称帝。不久,孙权追封孙策为长沙桓王,封其子绍为吴侯,后改封上虞侯。对此,后人对孙权的做法一直抱有微词。一者因为孙权未追封孙策为帝,二者是孙权将孙策之子孙绍改封为上虞侯。
实际上,孙权未追封孙策为帝是为了降低孙氏家族同室操戈的可能性,也是为了保护孙策的后代。简而言之:若给了孙策皇帝的名分,其子孙就有了继承皇位的合法性。同时,这也向世人宣布自己的皇位是兄终弟及而来。按照礼法,孙权最终还要将皇位还给孙策一系。如此,必然会给居心叵测的野心家以口实,此为“享虚名而受实祸”。将孙策之子由吴侯改封为上虞侯也有这一层考虑,这一点可以参见受封吴侯的孙登长子孙英最后死于孙亮时期的政治斗争。如此类推,野史中关于孙权对大乔母子很苛刻的记载基本属于好事者的无稽之谈。令孙权想不到的是,孙策的孙子、继任上虞侯的孙奉仍然卷入了孙皓时代的皇位之争,最终被诛死。
孙策地盘拉新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孙策调整汇总、孙策地盘拉新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发布于:2023-03-30,除非注明,否则均为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