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机端增长拉新」打车平台拉新

博主:adminadmin 2023-03-28 06:14:11 263

今天给各位分享司机端增长拉新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打车平台拉新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被围猎的滴滴能扛住45天吗?

在滴滴出行宣布排查整改、25款App被下架后,其他打车软件开始蠢蠢欲动,原本趋于平静的网约车市场风云再起,开启新一轮战事。

时隔两年,美团打车再次在应用商店上架,“开通更多个服务城市”;高德打车推出暑期免佣活动、推出“快走”功能;T3出行则发布内部通知,要开启战斗模式,连开15城,日均单量突破百万。

加大补贴力度、疯狂招募司机、加速城市拓展、团队进入“007”全月无休状态……每一个有野心的网约车平台,都想趁此机会,咬下更多的市场份额。

“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7月2日,上市不满48小时的滴滴迎来监管风暴。当天,网上就开始传出“滴滴替代品”的帖子。

在网友列出的一长串名单中,高德、T3、曹操出行还有那些以往游走在二线、甚至很少被大量用户感知的网约车平台,开始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单量快翻倍了。”某网约车平台员工告诉鞭牛士,他万万没想到,在这个已经一家独大的市场,还能有如此“机遇”。多个网约车平台员工一边向鞭牛士确认“用户量确实暴增”,一边表示“业务部门不想宣传”,只想闷声推进,抢夺更多的用户、司机、市场。

“抖音刷不到滴滴的司机招聘广告了。”北京出租车司机何文新发现,“现在刷到的都是高德的广告。”

作为近日被网友多次安利的聚合型打车平台,高德打车针对司机推出了暑期2个月的免佣活动,全部收入均归司机所有,有100家网约车平台参与此次活动。

除了用“免佣”吸引司机,高德打车还推出了“100元优惠券”的限时活动, “新用户打车低至1元”“高德打车真划算”等广告语在抖音、微信朋友圈频繁出现。

另一个被网友多次提到的是号称“国家队”的T3出行。7月4日,T3官方微博称“私信爆了…”,表示T3已经进入20多个城市,今年会达到48个,基本覆盖全国一二三线城市。

而在网上流出的T3“安全部门”内部通知中,T3已经全员开启战斗模式。在“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下,T3要攻城略地,“T3出行紧急调整开城计划,本月内要连开15城,日均单量突破百万,牢固树立中国网约车第二地位”。

在战斗模式下,T3产研部门、安全部门已经实行全月无休的“007”,后勤部门也已经“做好充分保障”。

与此同时,T3出行的打车广告也出现在微信朋友圈, “打车选T3出行,一次才花几块钱”,同样以补贴拉新。

而两年前悄悄下架的美团打车App也在近日重出江湖。在最新的2.0版本中,美团打车将“开通更多个服务城市”。美团打车独立App重新上线的消息,也促使美团股价连续三个交易日上涨。

美团也扩大了打车业务的招聘——近几天,在美团招聘、脉脉等平台出现了大量美团打车方向的职位需求。

曾对外宣布“不会加大在网约车上的投入”的美团,如今也加大了拉新力度,在用户端推出“邀请好友助力”等优惠特权活动,在司机端推出享受每日总流水增加20%和最高达千元的冲单奖励。

除此之外,吉利投资的曹操专车推出签到送优惠券和0.1元购买6折优惠券活动,广汽集团旗下的如祺出行优惠补贴广告在不到1小时里就吸引了1.2万人领取……补贴、免佣、冲单奖励,在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下,那些以往只能游走地方市场的网约车平台,都放开手脚活跃起来。

二次补贴大战?

“好像回到了几年前网约车刚兴起时。”杨新在尝试用新平台打车后感叹道,“平时打车要花20多块钱,这次只用了2元钱,如果是拼车的话是零元。”

已经有不少用户和司机开始尝试其他的网约车平台。有网友在社交平台上分享使用曹操出行、T3出行等网约车的体验,认为“接单速度快”“安全性更高”,并且新用户价格优惠。

司机也是如此,一名网约车司机称,最近加入了美团打车和高德打车:“我平时只是上下班高峰期出来拉活,这个时段平台补贴高,活多,每天拉活8个小时的流水在1000元左右,现阶段没有佣金,比以往高出30%左右。”

并且,司机会跟着用户走。“在前段时间疫情反复的时候,用车的人少,除了滴滴我也会挂着其他平台(App),等着派单。”何文新称,基本上每个司机都会同时接好几家网约车的单子。

实际上,和上一轮“1分钱乘车”的烧钱大战相比,如今各家平台的新补贴相对缓和。马化腾在演讲中称滴滴和快递就像打仗,“最高一天亏4000万,谁也不敢收手”,滴滴与Uber也是一场烧了200亿美元的战争。

这场新补贴运动会持续多久?

在T3内部通知中称,“市场给我们的窗口期只有40天”,这大概是滴滴完成网络安全审查的时间。据《网络安全审查办法》规定,初步审查是30个工作日,情况复杂的,可以延长15个工作日,特别审查一般45个工作日内完成。

而作为上一轮网约车烧钱补贴大战的幸存者,面对新补贴运动,滴滴沉默地推出“4.99抢省钱周卡”的活动。

滴滴会跌落神坛吗?

据全国网约车监管信息交互平台统计,截至2021年6月30日,全国共有236家网约车平台公司取得网约车平台经营许可,今年6月,订单量超过30万单的有13家。

而根据交通运输部披露的数据显示,去年10月,网约车平台总订单量达到了6.24亿单。其中,滴滴出行月订单量为5.62亿,滴滴旗下花小猪出行月订单量320万,两者订单量合计占总订单量的90.58%。

滴滴在网约车市场一家独大。滴滴招股书显示,截至2021年3月底,滴滴在中国有3.77亿年活跃用户和1300万年活跃司机,日均交易量为2500万次。2020年,滴滴中国出行业务收入1336亿元。

在滴滴迅猛扩张盘踞90%市场份额的时候,其他网约车的发展只能用“稳步”来形容。

企查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现存“网约车”相关企业共7448家。2019年是企业注册量的高峰期,全年注册2913家企业,同比增长33.9%;今年上半年共注册465家企业,同比下跌36.6%。

在滴滴事件发生前,据全国网约车监管信息交互平台统计,招招出行、东风出行月订单量从超过30万单降到30万单以下。订单合规率(指驾驶员和车辆均获得许可的订单量占比)统计中,曹操出行、享道出行、美团打车下降最多。

滴滴事件发生后,网约车市场风云变幻。“网约车市场仍充满变数。”多位业内人士认为。他们的判断基于几方面的考量:第一,出行是高频次消费场景,在滴滴倒下后,会有千万个企业站起来争夺这个市场,第二,网约车平台的商业模式高度依赖补贴驱动下的网络聚合效应,司机乘客粘性较低,只要有平台砸钱,司机和乘客很容易流失。

不过,想在窗口期抢夺用户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首先,烧钱补贴虽然短时间能带来用户上涨,但并不能完全改变用户使用习惯。2018年,美团打车四个月烧掉近10亿元,2020年,美团每单优惠力度提升到20%~30%,但最终市场占有率不到 2%。

甚至滴滴自己,也难以再造一个“滴滴”。2020年7月,滴滴推出低价打车新品牌 “花小猪打车”,花小猪补贴也颇高,但屡次被网友质疑服务差,是“没有通过滴滴审核的司机”。

其次,补贴结束后,网约车平台能留下多少用户和司机?

“天下乌鸦一般黑。”何文新认为,“现在是补贴高了,但是过段时间,肯定还会回到压价、扣费多、派单远的状况。平台永远强势。”

而已经有网友开始吐槽其他网约车遇到的问题,比如吐槽T3定位真的很不精准;注册之后才提示所在城市未开通,白白浪费新人券;在日前北京大雨时,新网约车平台打车困难,等待45分钟后,还是滴滴叫了一辆。

“一旦用户形成使用习惯,并且我们服务、业务拓展跟上,替代也不难。”某网约车员工认为。

有网友认为,打车业务关键是“轻资产重渠道”,未来两年DAU(日活跃用户数量)谁涨谁就赢了。

滴滴的App何时会重新上架?滴滴能再次成为网约车大战的胜利者吗?业内有截然不同的两种观点:一种观点是因为监管和用户的抵触,滴滴会元气大伤,市场份额会大幅度下跌;另一种观点是,滴滴已经利空出尽,会像当年“顺风车事件”一样,从墙倒众人推的舆论中摆脱出来。

和第一次野蛮厮杀相比,第二次网约车战争背后是互联网巨头、传统车企以及各地出租车公司,他们的目标也不是拼个你死我活,而是在窗口期内,尽可能多的蚕食滴滴的市场份额。

(应采访对象要求,本文人名为化名)

好文推荐:

花小猪司机端拉新什么时候开放

花小猪目前的司机端拉新活动正在进行中,已于2020年9月1日开始。活动将持续至2020年9月30日,期间司机可以通过花小猪司机端APP参与拉新活动,赢取好礼奖励。

和滴滴“抢地盘”!拼客顺风车凭什么?

[拼客顺风车,顺风车出行领军者]

滴滴下架当天,首汽约车、享道出行、拼客顺风车等出行APP的下载量,全部都增长了2-6倍不等,迎来了近一年来最快速的增长。

7月2日,审查期间平台停止新用户注册的公告发布后,便有部分网友删除并注销了滴滴。

7月4日,下架的公告发布后,微博话题 #滴滴出行App下架# 冲上热搜。相关话题下,也有人进入寻找替代品的阶段。

滴滴这次被下架,中国网约车市场多年来“一超多强”市场格局出现了动摇。

7月5日, 拼客顺风车 、如祺出行、万顺叫车等网约车平台,先后在微博上发布了用户拉新相关的新活动。各大平台都意识到了机会的到来。

其中 拼客顺风车 更是推出了 168元畅行券 的活动,新老用户均可领取。

点击领取跳转中...

拼客顺风车不仅有顺风车业务,还有跨城专线业务,无论是通勤还是跨城出行,都可以完全替代滴滴成为用户的出行新选择。

相 比直接作出选择的用户端,司机端似乎正在观望事态的发展。

毕竟更换合作平台这件事,对于专职司机来讲需要更加谨慎。

作为 出行平台 ,一端链接 消费者 ,一端链接 司机 。

而滴滴过去一直处于出行行业绝对C位的底牌,就是拥有大量的司机。

数据显示:在司机端,结合滴滴2020年年初公布的数据,其平台网约车司机超 1166万 ,占据了市场上 2000万司机 的一半以上。

滴滴被下架,也意味着这些网约车司机极有可能选择新的合作平台。

拼客顺风车的线路涵盖全国,不仅为新注册的车主提供 10元完单券 ,同时还提供 优惠加油、出行保险、二手车、车辆救援、国际驾照、违章代办 等服务业务。

滴滴奠定了“霸主”地位后,市场一度进入暂时的平衡状态,其余的出行平台,似乎也在这样的市场格局下找到了不同额的市场定位和角色。

以滴滴、拼客、美团为代表的C2C模式,以及以首汽约车、曹操专车为代表的B2C模式。

对其他平台而来,本次滴滴事件,或许是一次再度发起进攻的信号。

再次翻涌起风云的网约车市场,谁才是下一个赢家?

花小猪司机端北京好拉吗

被滴滴寄以厚望的花小猪打车,却是一个麻烦制造者。

2020年12月30日下午,花小猪打车发布公告称,从即日起在北京暂停服务一周,平台将组织在京的司机进行核酸检测。在此之前的12月27日,北京通报一名无症状感染者为花小猪平台司机,对此,花小猪打车曾回应称,公司已暂停该司机接单,并主动向相关部门提交了司机行程信息并配合乘客流调工作。

疫情之外,公众真正的关注焦点仍然是花小猪的合规性问题。

据《华夏时报》消息,2020年12月27日,12328北京市交通运输服务监督热线相关工作人员表示,花小猪目前在北京并未取得合法运营资质。燃财经向北京交通委咨询后得到回复,花小猪打车并不具备运营资质,目前北京市交通运输综合执法总队正在对其约谈处罚。

根据国家相关法规,企业需要拿到《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许可证》并且申请备案后,才算取得网约车平台运营资质。想要拿到这个资质,并不容易。

事实上,早在2020年9月1日,北京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就表示,花小猪并未在北京取得运营资质。当时,滴滴方面的回应是,花小猪正在和主管部门沟通。这也意味着,在9月北京交管部门作出表示后,花小猪仍然违规运营了将近四个月。

据天眼查,花小猪打车的经营主体是北京鸿易博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9年4月17日,该公司从2019年12月开始注册花小猪相关商标,去年3月,该公司变更经营范围,增加了“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一项,随后,花小猪在贵州遵义、山东临沂等城市测试运营。

因为便宜,花小猪打车发展迅猛,但也备受争议。由于运营资质问题,包括天津、深圳、南京、青岛、合肥等多个城市交管部门都曾对其进行约谈。而司机入驻门槛低、管理松弛,也使得花小猪打车成为不同投诉平台上的常客。

2020年7月22日,滴滴官方认领了花小猪,表示其是滴滴推出的网约车新业务。2020年9月,花小猪运营主体北京鸿易博科技有限公司发生工商变更,原股东赵意波退出,新增股东北京小桔科技有限公司,持股100%。

但有关法律人士表示,按照相关法规,滴滴拥有网约车运营资质,并不直接等于花小猪具备网约车运营资质。

也就是说,花小猪公司要么自己具备网约车运营资质,要么冒着风险继续“非法”运营。

业内人士称,花小猪现在的打法跟滴滴刚诞生的时候很像,“先上车后补票”,也是传统的互联网发展思路。不过,网约车已经发展了近10年,相关法规也越来越完善,当年行之有效的“流量为王”和野蛮生长模式,在今天,未必可行。

对于滴滴来说,花小猪是冲刺IPO和提升估值的好故事,但这个故事并不好讲,而花小猪引发的争议,也会让资本市场重估滴滴。

花小猪问题不断

“没有朋友和我在一起,我就再也不会用花小猪打车了。”家住北京市朝阳区的赵芳说,一个月前的那次经历,是她第一次也将是最后一次独自一人使用花小猪打车App叫车。

在2020年11月的一个周末,赵芳由于在滴滴上打不到车,于是使用了花小猪打车App,独自一人打车。据赵芳回忆,司机看起来像是四十岁左右的中年人,车里充斥着烟味。她刚一上车,司机就问:“小姑娘是自己一个人?”又谈了几句话之后,司机又说:“怎么不找人陪你一起?我之前拉过一个乘客,就找人‘陪玩’,你也可以试一试。”

听到这里立刻紧张起来的赵芳迅速开了行程共享给朋友们,并全程开着手机录音,然后努力去聊其他的问题,绕开了这个话题。

在抖音和微博等社交平台上,都有更多的乘客吐槽自己在花小猪打车平台的不愉快经历,大多数问题指向花小猪的司机素质堪忧和车辆运营缺乏管理,例如司机随便取消订单、拒载、车内设备不完善(例如无安装定位系统)等。

提出问题的不仅有乘客,也有司机。

在黑猫投诉上,燃财经搜索“花小猪”关键词,找到了3518条投诉内容。其中除了乘客外,还有一大部分来自司机的投诉。一位司机表示,由于花小猪并未在运管局备案,使得自己在运营的时候被运管扣了车并且罚款1万元,但是花小猪却并没有帮他解决问题;还有司机投诉乘客恶意逃单等问题。

2016年出台的网约车新政要求,在城市内合规运营的网约车平台,需要“三证合一”,即网约车企业要在当地获得《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许可证》;司机要获得《网络预约出租汽车驾驶员证》;司机驾驶的车辆需获得《网络预约出租汽车运输证》。在北京,不仅车、驾驶员和网约车平台都要持“证”上岗,上路运营的网约车也必须是北京人开的北京牌照车,即“京人京车”。

但在花小猪司机入驻时,平台并没有强制要求司机和其驾驶的车辆具备相关的证件。不同地区对于司机的要求并不一样,据燃财经了解,在北京花小猪的司机审核非常简单。花小猪司机端显示,如果是滴滴车主注册司机,可直接授权激活花小猪账号;如果未注册用户,则仅需要注册身份证、驾驶证、行驶证和车辆信息,审核通过后即可注册成功。

一位尝试注册司机的用户,向燃财经展示了花小猪发给他引导注册的短信,其上显示的是“不传资料,不等审核,一秒注册成功”。

为了鼓励司机加入,花小猪在司机端也提供了非常具有力度的补贴。也正因如此,其他平台的司机、出租车司机和私家车主,都对其表现出了兴趣,尤其是在周末的运营上。

“花小猪太便宜了,我平常工作日很少会去跑。但是周末就值了。”一位滴滴司机李师傅表示。据他透露,周末在花小猪平台上,司机每完成五单任务就有90元的奖励金,他周末一天仅接单就能赚一千多元,再加上奖励金,一般能拿到1500元。

但相较于滴滴平台,花小猪的后台服务体系和对司机的管理体系也较为松散,客服也常常被吐槽“形同虚设”。2020年10月,在花小猪还未取得运营资质的广州,有位双证司机因为运营花小猪收到3万元罚单。除此之外,有司机表示因运营花小猪被运管扣车,在向客服中心咨询后,花小猪客服表示,目前花小猪正还处在建设和完善中,暂时无法提供相关支持。

广东新闻频道在2020年11月也报道称,有花小猪司机表示,“很多司机和车没证的也跑,它(花小猪)现在允许这样子。”以及“App页面的联系客服只是机器人,乘客的投诉毫无意义。”

李师傅也说,花小猪的“一口价”和平台不垫付车费,也让他担心,如果遇到拒绝付费的乘客,自己根本没有办法处理。

为了平息外界的争议,继7月份承认花小猪是旗下品牌之后,2020年9月,滴滴又正式宣布全资持股花小猪打车,在外界看来,这也是为了给花小猪一个“名分”,规避合规问题。在2020年10月30日的滴滴开放日上,花小猪总经理孙枢也承认,花小猪被监管部门“盯上”了。但是,他表示,“我们刚开始做花小猪业务的时候,直接假设了既然它是集团的一部分,那么各种各样的资质就直接复用滴滴的,这也是我们跟监管部门的沟通没有到位的原因。”

孙枢也称,通过和监管部门的逐步沟通,花小猪在厦门、芜湖等城市,已经得到了认可。

但很明显,这并不是每个城市的交通部门都能认可的理由。在北京,燃财经向北京交通委咨询了解到,北京市交通委只对滴滴出行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办理了许可,而“花小猪”打车运营主体不属于它,因此不具备运营资质。

由于取得网约车“三证”的难度较高,目前市面上大部分网约车都无法做到严格意义上的合规,滴滴也同样难以避免这一问题。有业内人士透露,在北京,即使滴滴平台的网约车,也很难符合“京人京车”的标准,更遑论花小猪了。

由于花小猪并没有取得网约车的独立经营资质,在2020年,多地都曾先后约谈和叫停花小猪打车。

继被天津、深圳、青岛等多地相关部门约谈后,就在2020年12月28日,花小猪再次被哈尔滨多部门约谈。哈市行业管理部门要求“花小猪打车”限期整改,对违规接单车辆进行清理,并不得再接收不合规车辆和人员的注册,停止向不合规车辆派单。然而,根据交通运输部下发数据统计,“花小猪打车”违规接单车数18日至25日期间仍在增长。

滴滴需要花小猪

在核心的网约车业务上,滴滴想要扩展到更大的市场中去,覆盖更多的消费群体。

2020年10月滴滴举办的媒体开放日活动上,滴滴出行总裁柳青表达了自己对花小猪项目诞生的考量:需要有更加多元化的出行方式,去满足更多对价格敏感的用户。“逻辑上就像大众要推出奥迪品牌、也要做斯柯达品牌,阿里做天猫、也做淘宝,还做聚划算一样。”

花小猪选择了“裂变”的营销方式,甚至一度被称为打车界的“拼多多”。但滴滴方面表示,花小猪的定位是“年轻”,面向的主要用户群体是更追求实惠的用户。因此,业内的“最抠门星二代”郭麒麟成为了花小猪的代言人;而花小猪也不仅在下沉市场出现,也入驻了更多的一二线城市。

下沉市场、年轻用户,都是近年来消费市场上出现频率极高的关键词。滴滴也寄望于这头“花小猪”,能够在顺风车之后,为资本市场讲出一个更加动人的故事。

受制于网约车的安全合规等问题,滴滴作为曾经的互联网新贵TMD之一,近两年已经掉队了。字节跳动最新估值1800亿美元,此前上市的美团目前市值超过1.7万亿港元,滴滴虽然8年拿了19轮融资,却迟迟无法上市,估值也远低于字节跳动。

滴滴掉队是从2018年开始,当时,滴滴已经占领了国内网约车90%的份额。但在2018年5月和8月,因为两次顺风车的恶性安全事件,滴滴被全社会声讨,最赚钱的顺风车在2018年8月被迫下线,此前良好的发展势头也被打断。

此后近两年的时间里,滴滴被迫降速,收缩战线,高增长以及IPO计划被搁置在了一边,安全合规成为了全公司的重心,这也绑住了滴滴的手脚。

按照交通运输部要求,网约车平台在某个城市获得线上运营牌照后,可全国通用无需再申请线上运营牌照,但落地全国各城市时,还需获取线下运营资格证。这意味着,合规的成本巨大,而且业务拓展速度也会被严重拖慢。

2019年11月20日,在被关了449天“禁闭”后,滴滴顺风车重新上线。据字母榜报道,在关“禁闭”的日子里,滴滴顺风车更迭了24个版本,优化了374项功能,围绕的主题只有一个:安全。顺风车一位员工表示,“ (2018年8月)之前大家很重视安全,现在大家重视的只有安全”。

“出行只要碰运营,就跟安全和治安有关系,而一旦有安全隐患,就一定会被管控。要赚钱就难合规,合规就难赚钱。”曾有业内人士对燃财经坦言。

想要重回高增长之路,放出花小猪,就成了滴滴的必然选择。

在2020年4月,滴滴出行的公司战略会上,CEO程维公布了名为“0188”的未来三年战略目标,即零重大安全事故,3年内实现全球每天服务超过1亿单;国内全出行渗透率达到8%;全球月活用户超8亿。

在一二线城市的出行市场,滴滴已经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地位。它对市场和用户的早期教育已经完成,用户能够接受也有能力为滴滴逐步提高的客单价买单。这也意味着,要完成这一目标,滴滴必须要寻找到新的增量市场。广阔的下沉市场,以及众多对价格更为敏感的用户,就成为了滴滴瞄准的新目标。

据《晚点LatePost》报道,程维在之后详解了“0188”计划,其中提到,滴滴希望下沉项目花小猪拿下网约车市场25%的份额,冲刺市场第二。

花小猪和滴滴做了品牌切割,暂时绕开一二线城市已经严格执行的监管屏障,通过平台宽松的管理机制,接收更多的司机入驻。

花小猪迅速为滴滴带来了大量的运力增长,根据交通运输部12月发布的信息显示,根据全国网约车监管信息交互平台统计的行业数据,2020年11月,平台共收到订单信息6.6亿单,当月订单总量超过100万单的网约车平台共有8家,其中就包括了花小猪。

但与快速增长的订单量相对照的是,根据数据,在2020年10月,花小猪出行在开通服务城市中,已传输数据城市比例仅有1.2%,其中当月接单车辆合规率仅有7.5%,11月,合规率上升至17.9%,但在8家平台中仍然排在最后一位。

花小猪是福是祸?

在TMD中,滴滴的上市压力和焦虑无疑是最大的。

2019年,滴滴出行CEO程维曾经表示,滴滴从2012年起,就没有过盈利,公司6年累计亏损超过390亿元,2018年全年亏损达109亿元。虽然去年柳青表示,滴滴的核心业务已经实现了小幅盈利,但却没有给出确切的数字。滴滴的盈利能力究竟如何,还是个未知数。

没有多少投资人能够在一个项目8年不盈利之后继续等待。他们需要退出的渠道,顺风车之后滴滴也必须要讲出新的故事,给他们以新的信心。

滴滴要讲的新故事,不仅仅限于一个花小猪。

在网约车业务上,滴滴进行了品牌细分,包括礼橙专车、升级的“快的新出租”、针对时间不敏感人群的“青菜拼车”等。此外还上线了货运、跑腿、社区团购的橙心优选等新业务;加上滴滴青桔主打两轮市场,自动驾驶部门升级为独立公司,滴滴正在逐渐拓展自己的边界。

但是,花小猪显然是滴滴最重要的一个故事。因为这是滴滴最熟悉,也最擅长的故事。

上一个与之类似的故事是顺风车。

2016年出台的网约车新政,针对的是提供专职服务的网约车司机。而当时的滴滴顺风车,套上了私家车主“共享经济”的外衣,避开了专车的管理。

按照当年滴滴顺风车事业部总经理黄洁莉的说法,顺风车“最关键的是解决了增长的问题”。当初滴滴顺风车在2015年上线一周后,仅在北京一城单日订单量便已突破10万单。而实现这一订单量,滴滴专车当初用了3个月。

对于“唯快不破”的互联网丛林而言,即使滴滴成为了共享出行领域的领军公司,手握千万级的单量,但是仍然具有着强烈的危机感。而消弭它的方法,唯有掌握更大的流量。

顺风车能带来流量,所以,尽管这个业务重创了滴滴,也给平台带来了很多不可控的因素,但滴滴仍然无法将之放弃。

花小猪也能带来流量,在全国网约车监管信息交互平台公布的2020年11月份订单信息中,月订单量超过100万单的8个平台,花小猪增长最高,月订单量增长为10.5%。所以,尽管花小猪充满争议,但滴滴也不会放弃它。

此前,程维宣布,滴滴国内业务将双曲线推进,一方面是一站式出行平台,包括网约车、出租车、代驾、顺风车、青桔单车和电单车、地铁公交等;另一方面是小桔车服、自动驾驶、金融、智慧交通等业务,同时探索新赛道。这也是想为公司树立更高的壁垒,寻找更多的收益来源。但“0188”仍然还是核心,根本还是将网约车平台上吸引来的用户,转化为更有黏性的生态用户。

值得注意的是,各种互联网创新项目,在其出现早期的草莽时代,监管相对来说是具有滞后性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各项法律法规的完善是必然的趋势。

即使是经历了多次整改,从顺风车到花小猪,努力拓展自己的流量入口,仍然还是滴滴一贯的思维模式。花小猪无论是从补贴推动增长,还是在合规问题上的回避,仍然更加类似于当年的滴滴:靠流量和资本驱动,野蛮生长。这种模式下,“合规性”仍然不是它考量的最重要因素。

停运一周后,也许,花小猪仍将冒着“非法”的风险坚持运行。但这对于滴滴来说,也意味着风险在不断累积。

网约车江湖,没有新鲜事

这周11日,软银在新闻发布会表示将暂停在中国新投资,“在形势更加明朗之前,我们想静观其变。一两年后,我相信新规则将创造一个新局面。”

软银会退缩,主要是国内的监管,由效率转向公平后,一系列重锤下来,软银投资的国内互联网平台短期内很难再割韭菜,价值大幅缩水。软银需要一个观察期,它设的观察期是1-2年。

被锤的里面最有意思的是网约车,有人黯然暂停投资时,有人却在雀跃。

许多人可能都没有听说过T3出行,是的,它的排名没进行业前五,但它却是当下打鸡血最猛的,目标直指行业第二。

这是T3内部动员截图。

7月9日,好久不见的美团打车高调回归。美团曾经信心满满,誓要在网约车江湖分一杯羹,但最后折戟沉沙。估计是为了给消费者一个全新印象,美团打车把LOGO也变了。最重要的,是美团宣布APP在覆盖了北上广深杭等100多个城市的基础上,将继续加大覆盖力度。

除了美团打车,高德打车的身影也频频出现在不少人的朋友圈,高调宣传“能比价、更便宜”。

有车厂背景的曹操出行、如祺出行当然也没有闲着,这个月明显加大了微信、抖音和微博等流量平台的广告,一幅大发“D难财”的架势。

一系列高调官宣之后,就是各大平台烧钱大戏。

7月5日,T3出行推出了新版的100元礼包,与老款100元礼包相比,优惠券数量从7张增加至10张,折扣类型也更多。

曹操出行在7月8日推出拉新活动:邀请2位新人注册成单,最高提现60元,另外还可以获得24元立减券。

享道出行宣布,在7月份,每位新用户完成注册,可获得100元新人券包。此外,每成功邀请1名新用户完成注册,可立即获得10元无门槛优惠券;新用户完成首单并成功支付,邀请人还可立得30元无门槛优惠券。

神州专车称,新用户下载并注册,可领取价值100元券包;现在充值100元,还可以得到20元优惠。

阳光出行表示,用户邀请好友注册,立得不限额8折优惠券,此外每天还有大额打车券放送。

首汽约车推出助力活动,用户成功邀请2名好友助力,可获得7折优惠券一张,最高减15元车费。

和这些平台相比,美团打车要算比较牛的一个。在司机端,为7月7日至13日内注册的新司机,提供为期3天的“每单到账车费20%加成”;在乘客端,派发优惠券并推出“邀请好友助力”等拉新活动:拿出了最高抵扣20元的5折券和13元的直减红包;同时只要邀请用户下单,就能够得10元打车立减券;邀四名好友助力,团长还将得到128元打车券包等等。

效果如何,还有待验证,但各大平台的心思,溢于言表。

虽然各路“神仙”high得不行,但对比一下他们的套路,其实跟当年的烧钱大戏,也没有什么新鲜事,说白了还是“老三样”:

第一,抢司机。如前文说的美团打车,还有高德打车,宣布7-9月工作日早7时-9时的订单免收佣金,全部收入归司机所有;截至7月22日24时,新司机在领取新手免佣卡后,连续7天每天前3单享受免佣。

第二,抢乘客。“打车更便宜”、“首单福利”、“现金补贴”、“好友邀请/助力”是管用手法,如祺出行甚至称,7月5日至16日期间,用户成功邀请深圳新人注册,即可获得20元优惠券,而如果被邀请者在14天内完成了专车首单并支付,还可再获得25元现金;

第三,抢地盘。加大大城市的覆盖深度,加大二三线城市的下沉度,T3出行在其微博宣布,目前该平台已进入20多个城市,今年计划要达到48个,实现全国一二三线城市基本覆盖。

又一股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这不正是7年前网约车大战时的场景吗?

烧钱抢司机抢用户抢地盘,手法一点都没有进化,还是那么简单粗暴,甚至更甚,如在北京市某相同路线订单中,原来的网约车平台特惠快车一口价为26.92元,而现在的网约车优惠价格仅为14.5元;7月12日下午的平峰期,在某网约车平台,深圳市内某段12公里的路程,使用优惠券后最低仅需8.6元,比深圳市的起步价还低。

遥想7年前,滴滴、快车,还有老美的UBER,几家大平台,背靠大资本方,大肆烧钱,拼命厮杀,两个月内烧掉20亿。最后,滴滴和快以合并收尾。两年后,以对方持股的方式收编UBER的中国业务,网约车武林盟主初定。

2018年,网约车江湖烽烟再起,搅局者成了美团、易到,还有新晋的摩拜,同样是烧钱比拼。最后,滴滴用过百亿的亏损成功守住了城池,捍卫了自己的地位,网约车武林盟主,正式成定局。

本来大局已定,谁料又生事端,又引来网约车江湖无数英雄折腰。

原因吧,其实也好理解,国内用户规模达3.65亿,占网民数的36.9%,市场规模达到3000亿,能不能变现先放一边,这个巨大的流量入口,换谁都会流口水。

只是,这也许会永远是一个美丽的诱惑,纵使这次网约车江湖真的产生了新的盟主,也很难说有什么不一样。

网约车的商业模式,有两个BUG。

第一个是从供给这边来说,网约车的规模效益只体现在区域上,而不体现在全国上。就好比滴滴再强大,但对竞争对手来说,它面临的不是全国的滴滴,而是某个城市的滴滴。网约车并不存在像阿里腾讯那些互联网巨头所呈现的网络效应。

第二个在当下的环境就更加明显,就是它的变现模式——抽佣,这比起竞争对手通过广告、通过 游戏 等委婉实现流量变现要赤裸裸得多,很容易就打上吸吮劳动人民鲜血的贪婪资本家烙印。

这就导致了纵使盟主统治了这个市场,但在变现上却会存在一个明显的瓶颈。

抽佣的基础是网约车的价格,网约车价格又有天花板,这个价格平台方是没有太多议价权的,说到底,网约车之外,还有一个庞大的出租车业态,网维车提供的,并不是一个稀缺服务。另外,抽佣比例上,也会有明显的天花板。因为说到底,不管司机到底与网约车是什么关系,本质上就是司机从网约车这里获得一份收入,抽太高,压低了司机收入,司机会说再见。这是一个劳动密集型行业,而可以预见的是,我国的劳动成本还会继续上涨。

在流量还增长的时候,网约车的这个瓶颈被繁荣掩盖,而到了流量见顶时刻,一切问题都会浮出水面。

这些问题已经出现了。网约车平台前期烧掉的巨额资金,总归是要收回来的,所以流量见顶,打车价格又无法提升之时,迫于盈利和投资方的压力,各种套路就出来了,大数据杀熟、用各种算法算计司机和乘客。

司机大哥以为在规定时间内做够500单,可以获得平台大奖,但结果往往是,做到499单,系统就不会给他派单,甚至连单都不给你看到。对于平台而言,这只是让码农改几行代码的事情。钓足司机的胃口,充分调动司机的积极性,但又不用支付额外成本,始终将司机的所得压在均值区间内。手段可以说是高明、何其隐蔽、取证也何其困难。不管是司机还是乘客,基本不可能和整个IT系统对抗,只能沦为韭菜。

但这种行为,在我国,是很容易尝到 社会 主义铁拳的。

互联网自带的“赢家通吃”属性,使得能够跑出来的平台,很容易成为一家独大,这或许正是那些没能成为武林盟主,苦某某已久的竞争者们,对网约车生意念念不忘的理由吧。所以现在天赐良机,不趁这个机会拼命撸一把,自然说不过去。

无可否认,现在的时间窗口对于后来者是非常友好的,当然,从市场地位来看,后来者和盟主之间的鸿沟还很大,要挑战成功说着容易,若无天助,仅靠资本圈新一轮的狂欢烧钱,做起来相当困难。

但是,即使网约车江湖生变,新盟主上位,上一位盟主所面对的天花板,踩过的坑,新一任盟主能够避免吗?

太阳底下无新事,网约车江湖,也不会有新鲜事。

本文源自格隆汇

司机端拉新如何找车主

打开你的司机端或乘客端,选择邀新奖励,邀请新人加入,并按规定完成相应任务,你的奖励即会在规定规则内返到你的客户端销户中。

关于司机端增长拉新和打车平台拉新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