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热灸地推」艾灸热疗的功效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艾热灸地推,以及艾灸热疗的功效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艾热灸有什么功效
艾叶归于偏温的中药材,《本草纲目》中记载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这就阐明艾能灸治百病,健壮元阳,温通经脉,驱风散寒,舒筋活络。
艾热灸有什么功效,是不是骗人的?
作用机理和针疗有相近之处,并且与针疗有相辅相成的治疗作用,通常针、灸并用,故称为针灸。
艾灸疗法起源于——艾灸疗法的下限也不会晚于西周,在春秋战国时代已颇为流行 春秋时代的《诗经·采葛》载:“彼采艾兮”,西汉毛亨和毛茛传释:“艾所以疗疾”。从远古时代实际临床运用早于文字记载的特点来看,艾灸疗法的下限也不会晚于西周。宋代沈括《梦溪笔谈》卷18载西戎的卜法:“以艾灼羊髀骨,视其兆,谓之死跋焦”。以此印证,我国殷商以前的甲骨卜法,也可以用艾作燃料。 《孟子·离娄篇》载:“今之欲王音,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可见艾灸疗法在春秋战国时代已颇为流行,因此,用艾灸治病的起源也当在西周之前。
许多实验都证实灸疗具有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灸疗的许多治疗作用也是通过调节人体免疫功能实现的,这种作用具有双向调节的特性,即低者可以使之升高,高者可以使之降低,并且在病理状态下,这种调节作用更明显。
艾灸主要有以下作用:温经散寒、行气通络、扶阳固脱、升阳举陷、拔毒泄热、防病保健、延年益寿等。
保健延年的艾灸法:
穴位: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膝眼下3寸,胫骨前嵴外侧一横指处)、气海(位于腹正中线脐下1.5寸处)、关元(位于腹正中线脐下3寸处)。
分组:第一组,关元、气海、左侧足三里;第二组,关元、气海、右侧足三里。
艾灸防病治病的穴位和灸法
艾灸 是古老的 中医 治疗方法 ,但是多数人可能不知道艾灸能帮助我们预防 疾病 的发生,其实在家只要经常艾灸这些 穴位 就可以达到防病和治病的目的了。以下是我推荐艾灸防病治病的穴位知识,欢迎阅读!
艾灸防病治病的穴位
灸风门穴
风门穴属足太阳膀胱经穴,为足太阳膀胱经与督脉交会穴,又称热府,是风邪出入之门户。具有宜肺解表, 疏散风邪,调整气机的功效。灸之能调整肺功能,增强肺通气量。主治一切风证,防治 感冒 、 鼻炎 、 肺炎 、中风、面瘫等。
灸三阴交穴
三阴交穴属足太阴脾穴,为足三阴经之交会,具有 保健 和胃,调补肝肾,调理经血,主生殖的作用。。主治肝、脾、肾三脏的疾病。防治各种类型的 心脏病 、高 血压 、 糖尿病 、精神 神经 病和 妇科 病等多种疾病。
灸关元穴
关元属任脉经穴,为足三阴经与任脉之会,手太阳小肠的募穴。具有温肾固精,益气回阳,培元固本,理气和血,通调冲任及强壮的作用,灸之能调整膀脱的张力,促进垂体 …性腺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防病强身保健。古人有“关元主诸虚百损”。对防治遗尿、遗精,习惯性 便秘 等有较好效果。为中老年人保健灸常用穴。
灸气海穴
气海穴属任脉经穴,为保健要穴。具有培补元气,益肾固精,调理冲任及强壮作用,灸之能调整胃肠及肾的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对 腹泻 、遗尿、阳痿,滑精、 月经不调 、崩漏、中风、不孕有防治作用。古人有“气海者,人元气所生之地也”。
灸足三里
足三里是阳明胃经的合穴,为五俞穴之一, 为全身最重要的强壮穴。具有健脾胃,助运化,调气血,扶正气,壮元阳,祛风邪及强身壮体益寿的作用,俗话说。 “若要安 (足)三里不干”,是古今最常用的保健穴。常用法采用艾条温和灸或化脓灸。
灸大椎穴
大椎穴位于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有腰背筋膜,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有第1肋间后动、静脉背侧支及棘突间静脉丛;布有第8颈神经后支。常用于各种 呼吸 系统疾病的防治。现代研究证实,灸大椎穴可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改善肺功能,对血小板和白细胞有双向调节作用。
灸涌泉穴
涌泉穴位于足前部凹陷处第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处。常用于头痛、失眠、腰痛、小儿惊风等症的防治,是老年保健要穴。常灸涌泉穴有养心安神、 补肾 壮阳 、益寿延年的作用。
灸风池穴
风池穴在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附着部之间的凹陷中,深层为头夹肌;有枕动、静脉分支;布有枕小神经之支。具有松弛肌肉,缓解肌肉僵紧的作用。对头痛,眩晕,颈项强痛,目赤痛,目泪出,鼻渊,鼻出血,耳聋,气闭,中风,口眼歪斜,疟疾,热病,感冒,瘿气等疾病的防治。
艾灸的方法
直接灸
是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若施灸时需将皮肤 烧伤 化脓,愈后留有瘢痕者,称为瘢痕灸。若不使皮肤烧伤化脓,不留瘢痕者,称为无瘢痕灸。
1.瘢痕灸。又名化脓灸:施灸时先将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大蒜汁,以增加粘附和刺激作用,然后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置于腧穴上,用火点燃艾炷施灸。每壮艾炷必须燃尽,除去灰烬后,方可继续易住再灸,待规定壮数灸完为止。施灸时由于火烧灼皮肤,因此可产生剧痛,此时可用手在施灸腧穴周围轻轻拍打,借以缓解疼痛。
2.无瘢痕灸。施灸时先在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凡士林,以使艾炷便于粘附,然后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置于腧穴上点燃施灸,当灸炷燃剩五分之二或四分之一而感到微有灼痛时,即可易炷再灸。一般应灸至局部皮肤红晕而不起泡为度。
间接灸
是 用药 物将艾炷与施灸腧穴部位的皮肤隔开,进行施灸的方法。如生姜间隔灸、隔盐灸等。
1.隔姜灸。是用鲜姜切成直径大约2-3厘米、厚约0.2-0.3厘米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将姜片置于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再将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当艾住燃尽,再易炷施灸。灸完所规定的壮数,以使皮肤红润而不起泡为度。
2.隔蒜灸。用鲜大蒜头,切成厚0.2-0.3公分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置于应灸俞腧或患处,然后将艾炷放在蒜片上,点燃施灸。待艾炷燃尽,易炷再灸,直至灸完规定的壮数。
3.隔盐灸。用纯净的食盐填敷于脐部,或于盐上再置一薄姜片,上置大艾炷施灸。
4.隔附子饼灸。将附子研成粉末,用酒调和做成直径约3厘米、厚约0.8厘米的附子饼,中间以针刺数孔,放在应灸腧穴或患处,上面再放艾炷施灸,直到灸完所规定壮数为止。
艾条灸
是取纯净细软的艾绒24克,平铺在26厘米长、20厘米宽的细草纸上,将其卷成直径约l.5厘米圆柱形的艾卷,要求卷紧,外裹以质地柔软疏松而又坚韧的桑皮纸,用胶水或浆糊封口而成。施灸的方法分温和灸和雀啄灸。
1.温和灸。施灸时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约距皮肤2-3厘米左右,进行熏烤。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5-7分钟,至皮肤红晕为度。
2.雀啄灸:施灸时,将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距离,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活动地施灸。另外也可均匀地上、下或向左右方向移动或作反复地施转施灸。
温 针灸
是针刺与艾灸结合应用的一种方法,适用于既需要留针而又适宜用艾灸的病症。操作时,将针刺入腧穴得气后,并给予适当补泻手法而留针,继将纯净细软的艾绒捏在针尾上,或用艾条一段长约2厘米左右,插在针柄上,点燃施灸。待艾绒或艾条烧完后,除去灰烬,取出针。
温灸器灸
是用金属特制的一种圆筒灸具,故又称温筒灸。其筒底有尖有平,筒内套有小筒,小筒四周有孔。施灸时,将艾绒或加掺药物,装入温灸器的小筒,点燃后,将温灸器之盖扣好,即可置于腧穴或应灸部位,进行熨灸,直到所灸部位的皮肤红润为度。有调和气血,温中散寒的作用。
艾灸的 功效作用
温经散寒
艾灸正是应用其温热刺激,起到温经通痹的作用。通过热灸对经络穴位的温热性刺激,可以温经散寒,加强机体气血运行,达到临床治疗目的。所以灸法可用于血寒运行不畅,留滞凝涩引起的痹证、腹泻等疾病,效果甚为显著。
行气通络
经络分布于人体各部,内联脏腑,外布体表肌肉、骨骼等组织。正常的机体,气血在经络中周流不息,循序运行,如果由于风、寒、暑、湿、燥、火等外因的侵袭,人体或局部气血凝滞,经络受阻,即可出现肿胀疼痛等症状和一系列功能障碍,此时,艾灸治一定的穴位,可以起到调和气血,疏通经络,平衡机能的作用,临床上可用于疮疡疖肿、冻伤、癃闭、不孕症、扭挫伤等,尤以 外科 、伤科应用较多。
扶阳固脱
凡出现呕吐、下利、手足厥冷,脉弱等阳气虚脱的重危患者,如用大艾炷重灸关元、神阙等穴,由于艾叶有纯阳的性质,再加 上火 本属阳,两阳相得,往往可以起到扶阳固脱,回阳救逆,挽救垂危之疾的作用,在临床上常用于中风脱症、急性 腹痛 吐泻、痢疾等急症的急救。
升阳举陷
艾灸不仅可以起到益气温阳,升阳举陷,安胎固经等作用,对卫阳不固、腠理疏松者,亦有效果。使机体功能恢复正常。如 脱肛 、阴挺、久泄等病,可用灸百会穴来提升阳气,以“推而上之”,又如《类经图翼》云:“洞泄寒中脱肛者,灸水分百壮”。总之,这也是灸法的独特作用之一。
拔毒泄热
艾灸能以热引热,使热外出。灸能散寒,又能 清热 ,表明对机体原来的功能状态起双向调节作用。
防病保健
因为灸疗可温阳补虚,所以灸足三里、中脘,可使胃气常盛,而胃为水谷之海,荣卫之所出,五脏六腑,皆受其气,胃气常盛,则气血充盈;命门为人体真火之所在,为人之根本;关元、气海为藏精蓄血之所,艾灸上穴可使人胃气盛,阳气足,精血充,从而加强了身体抵抗力,病邪难犯,达到防病保健之功。
美容
艾灸是驱散疲劳,恢复元气,补充体能,平衡阴阳的最有效的手段。
猜你感 兴趣 :
1. 四大养生穴位艾灸顺序
2. 艾灸十大养生穴详细介绍
3. 艾灸哪个穴位可以补气
4. 艾灸治疗肠功能紊乱灸什么穴位
5. 阳虚艾灸什么穴位好
6. 艾灸熏穴位的的正确方法介绍
顺芝堂艾热灸有哪些功效
指压与热灸是不同的理疗方法,不可混为一谈。 指压是用手指沿着经络压迫穴位的治疗方法。指压原理: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是脏器经络等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气通则能量通。气具有促进代谢作用,温热作用,防御作用,固摄作用和气化作用。气通者,气阴阳平衡者,则健康无病、抗病。 指压的应用很广泛,如减肥,美容、美肤,减轻疲劳、排解压力、舒缓神经,减轻各种慢性疾病和急性疾病的症状。 热灸是一种传统的医疗方法,它通过对人体表面的经络、穴位、疼痛的部位进行一定程度的刺激,给予经络温暖的气息,使气血循环通畅,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热灸增加人体白细胞和红细胞,从而增强了对细菌的吞噬机能和营养物质的转动作用,增进健康。对放射线治疗引起的白血球减少的恢复,也很有作用。
祛湿祛寒强身健体,你可以试试艾灸,这几个方法免费拿走
我们之所以能够与大自然共处,经受它的严寒酷暑、风吹日晒、冰霜雪雨等而 健康 无恙,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体内阳气的"庇护"。阳气就像天上的太阳一样温煦着整个身体,同时又像守卫城堡的士兵一样,与外界的"敌人"做着斗争。
痰湿具有阴寒属性,正常情况下,它们会被阳气蒸腾散发;但是一旦阳气不足,无力抵御痰湿,反而会被不断削弱自身的力量,最终痰湿就会肆虐。因此,对付痰湿,首先还要从补阳温阳入手。想要利湿化痰、保护体内的阳气,并且将痰湿排出体外,还可以采用艾灸调养。 艾灸是中医传统 养生 方法,如今更是备受推崇,尤其是在除湿祛寒、消痰提气方面,艾灸的应用更为广泛。艾灸可以促进毛孔腠理张开,排出身体的余热和湿气,避免了痰湿邪气的增加。
采用艾灸除痰湿,可以选用以下几种方法。
一、温和灸取穴: 胃俞、足三里、曲池、天枢、支沟、内庭、丰隆、上巨虚、阴陵泉。
灸法: 患者取坐位,施术者站在患者身旁,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穴位进行热灸。艾条距离穴位保持在2 3厘米为宜,以局部有温热感、皮肤潮红而无灼痛感为度。每穴灸15 20分钟,每日灸1次即可。
二、回旋灸取穴: 脾俞、中脘、气海、心俞。
灸法: 患者取坐位,施术者站在患者的身旁,将艾条点燃,悬于施灸的穴位上方约3厘米处,左右往返移动,或者反复旋转艾条,使皮肤有温热感而不感到灼痛为度。每穴灸10 15分钟即可。 三、全身艾熏 准备:生姜数片,艾条10根。
方法: 1.将适量生姜切薄片,上锅蒸热、蒸软后,贴于后背;
2.将10根艾条(夏天可以用7根左右)用胶带或大夹子固定成一捆,点燃,在距姜片2厘米左右处来回慢慢移动,灸半小时左右即可;
3.再将姜片贴于小腹至肚脐的部位,按照上述方法将10根艾条固定点燃后,来回灸30 50分钟即可;
4.灸完腹部,再灸双小腿的外侧、内侧,以及双手臂的外侧,双小腿要从脚踝处一直熏烤到膝部,上下来回灸20次左右;双手臂要在外关穴处上下来回灸20下左右。 全身艾灸因为面积更大,所以祛寒湿、活气血的作用更为明显。
因此,在进行艾灸前,要服用适量补气血的食物,比如生姜红枣桂圆羹等。这道汤热量大,平时服用易上火,但艾灸前服用,会通过艾灸将火气快速扩散至全身,不至于导致局部上火。灸后亦要服用,以免出现心慌、头晕、气短等身体不适症状。 体质较弱的朋友灸的时间可稍短一些,且只灸后背的中段或上半段即可,如感到灼热,距离可稍远一些。在灸腹部时,姜片平脐或超过肚脐2厘米左右即可,不能太靠上,否则易引起肝脏、胆囊胀痛或胸闷。艾灸一般两周1次,或者一个月1次即可。艾灸,尤其是全身艾灸,专业性更强,应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此外,如果在艾灸过程中,身体感到任何不适,都应立即停止,对于身体特别虚弱的朋友,不建议采用艾灸的方法。
关于艾热灸地推和艾灸热疗的功效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发布于:2023-04-08,除非注明,否则均为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