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地推资源」合肥地推团队服务公司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安徽地推资源,以及合肥地推团队服务公司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安徽省介绍?
安徽,简称“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省会合肥。位于中国华东,安徽界于东经114°54′-119°37′,北纬29°41′-34°38′之间,东连江苏、浙江,西接河南、湖北, 南邻江西,北靠山东,安徽省总面积14.01万平方千米。
安徽省居中靠东,沿江通海,地势由平原、丘陵、山地构成;地跨淮河、长江、钱塘江三大水系。安徽省地处暖温带与亚热带过渡地区。淮河以北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淮河以南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安徽省是长三角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全国经济发展的战略要冲和国内几大经济板块的对接地带,经济、文化和长江三角洲其他地区有着历史和天然的联系。安徽文化发展源远流长,由徽州文化、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庐州文化四个文化圈组成。
扩展资料:
安徽省的自然资源:
1、植物资源
截至2012年,全省维管束植物3200多种,分属205科,1006属,约占全国维管束植物科的60.3%、属的31.7%、种的11.7%。其中蕨类植物34科、71属、240种,种子植物171科、938属。
2、动物资源
安徽省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截至2012年,有高等植物4245种,占全国种数的14.2%,其中国家一级保护植物6种,二级保护植物25种。脊椎动物44目121科742种,占全国种数的14.1%。
3、矿产资源
安徽省矿产种类较全,截至2011年,全省已发现的矿种为158种(含亚矿种)。查明资源储量的矿种126种(含普通建筑石料矿种),其中能源矿种6种,金属矿种22种,非金属矿种96种,水气矿产2种,探明储量的67种,煤、铁、铜、硫、磷、明矾、石灰岩等38种矿产储量居全国前10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安徽
安徽有什么矿产
安徽的资源比较丰富,包括地下的矿产资源,比如像煤炭、钢铁
安徽矿产资源
安徽省的成矿地质条件得天独厚,在漫长的地质岁月中生成了丰富的矿产资源。
建国后40多年来,全省累计发现各类矿产96种,矿产地2000多处,已探明工业储量的矿产有67种,矿区711处。其中以煤、铁、铜、硫铁矿、水泥用灰岩和明矾石的探明储量居多,除煤的保有储量居全国第7外,其余5种矿产的保有储量均居全国前5位,是安徽省的优势矿产。
能源矿产已发现7种,有煤、石煤、石油、天然气、地热、铀、钍等。已探明工业储量的有煤、石煤、石油3种。其中煤炭尤为丰富,保有储量246亿吨,居全国第7位,华东第1位。
黑色金属矿产已发现的矿产有铁、钒、钛、锰、铬等5种。除铬之外,其余4种均有探明工业储量。其中铁矿保有储量30亿吨,居全国第5位。
有色金属矿产已发现的矿产有铜、锌、钼、钴、锑、铝、镍、锡,钦、镁等。其中的铜、铅、锌、钴、钨、钼、锑已有探明工业储量。铜的保有储量居全国第5位。
贵金属矿产已发现的矿产有金、银、铂族(铂、钯、锇、钉、铑、铱)等。已探明工业储量的只有金、银2种。金矿保有储量150吨(含伴生金),居全国第10位。
参考资料:
安徽改革开放30年来取得的成就
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历史的新纪元。30年来,敢为人先、富于创造精神的安徽人民把握改革开放的先机,不断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大力优化投资环境,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投资建设实现历史性飞跃,呈现出投资规模、速度、结构和效益同步发展的良好局面,对改变江淮大地落后面貌,推进工业化、城市化,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壮大经济实力等诸多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为促进跨越式发展、实现奋力崛起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 投资体制改革取得突破,企业投资主体地位基本确定
改革开放30年来,我省投资体制已彻底打破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高度集中的投资管理模式,在项目报批上,由过去按限额进行分级审批转变为在国家限额以下谁投资谁审批;在投资主体上,打破了计划经济体制下高度集中的国家一元投资模式,明确了企业作为投资主体、市场引导投资的基本导向,初步形成了投资主体多元化、资金来源多渠道、投资方式多样化、项目建设市场化的新格局,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社会的较快发展。
2002年以来,在加快建立和逐步完善“市场引导投资、企业自主决策、银行独立审贷、融资方式多样、中介服务规范、宏观调控有效果”的新型投资体制方面取得新进展和新突破。一是健全和完善投资项目审批制、核准制和备案制度,完善政府投资决策机制,重点加大对“三农”、节能减排、自主创新、社会事业、区域协调发展等领域的支持力度。二是转变投资调控方式,规范项目建设秩序,改变过去主要依靠投资项目审批的传统方式,通过编制发展建设规划、制定和调整产业政策,建立行业准入制度等政策,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对社会投资进行调控,严格执行建设项目在土地、环保、节能、技术、安全等方面的准入标准。三是调整优化重点行业投资结构,加快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消耗及产能过剩行业的结构调整,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监测和调控。四是积极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放宽社会资本的投资领域,允许社会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止进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它行业和领域。五是进一步拓宽企业投资项目的融资渠道,允许各类企业以股权融资方式筹集投资资金,逐步建立起多种募集方式相互补充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六是不断深化招投标体制改革,透明和公开招投标市场运作,加强对招投标重点环节的日常监管。
二、投资规模不断扩大,经济发展后劲明显增强
改革开放30年来,我省对农林水利业、工业、交通运输、邮政通信及社会事业等各个方面开展了全方位、多层次、大规模的投资建设。1978年全省投资总量仅13.1亿元,1995年突破500亿元,2002年突破1000亿元,2005年突破2000亿元,2006年突破3000亿元,2007年达5093.7亿元,1979~2007年累计完成投资2.28万亿元,年均增长22.8%。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步加大,现已超过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主动力。特别是“十五”以来,我省投资率逐年提高,由2000年的36%提高到2007年的46.4%,投资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58.1 %,有力地促进了全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增长。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投资建设伴随着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也经历了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
(一)1979年至1989年,我省基本处于典型的“短缺经济”阶段,投资需求份额变化复杂,投资规模有扩有收,投资增幅剧烈波动,先后于1982年和1989年形成增长高峰和低谷,这一期间累计完成投资742.8亿元,年均增长21.8%,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6个百分点。
(二)1990年至2000年,我省经济逐渐摆脱了短缺经济的困扰,实现了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历史性过渡,投资需求扩张明显,投资增长起落分明,特别是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谈话后,我省与全国一样兴起了新一轮投资建设热潮,并与1992年、1993年达到高峰,后在国家宏观调控作用下逐步回落,1998年、1999年投资增速回落到6%左右,这一期间累计完成投资5399.4亿元,年均增长20.2%,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0.2个百分点。
(三)“十五”时期,为落实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省委、省政府在进一步深化省情认识、全面把握国内外发展环境的基础上,于2003年12月作出了实施“861”行动计划的重大决策,建设八大产业基地和六大基础工程,着力提升产业层次,投资规模持续扩大。200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2521亿元,与2000年相比,年均增长23.8%,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010亿元,是“九五”时期的2.2倍,超过了1979~2000年全社会投资的总和。
(四)2006年至2007年,我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坚持“在发展中调控,在调控中发展”,着力调整投资结构,加强薄弱环节建设,投资规模明显扩大,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投资运行呈现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初步摆脱了历次宏观调控中“下落快、降幅大、恢复晚、爬坡慢”的不良循环,实现了逆势而上的历史性突破。2006年完成投资3544.7亿元,比上年增长40.6%, 2007年增加到5093.7亿元,增长43.7%,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6.7个和18.9个百分点,增幅居全国前列。2007年我省投资总量居全国第9位,比1982年上升6位,占全国比重由 2.8%提高到3.7%。
三、投资结构不断优化,投资已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动力
投资结构是产业结构的先导。改革开放30年来,我省不断调整投资结构,努力使资金投向同社会经济发展方向相吻合,投资结构趋于合理,导向作用日益显著。
(一)投资主体多元化发展迅速
1978年以前,投资主体为国有经济,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国家一系列相关政策的出台,良好的投资环境和日益发展的经济形势,激发了多元投资主体的热情,逐步形成国有、集体、城乡个人、外商、港澳台等多种经济类型共同发展的格局,多层次、多元化的投资体系基本形成。
1、民间资本投资活跃,增强了投资增长的内生性和自主性。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省对传统的投资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省政府于2002年出台了《关于安徽省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的若干意见》,敞开了民间资本进入的领域,鼓励民间资本采用各种投资方式参与经济建设,同时对民间投资项目在产业政策、税收政策、资金协调、法律保护等各个环节上提供全方位服务,为民营经济发展破冰除障,营造良好、自由、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发展环境。经过30年的发展,民间投资发生了质的飞跃,投资总量不断扩大,成为全社会投资增长的主要力量。2007年,全省民间投资达2676.3亿元,比1980年增长5946.2倍,年均增长38%,增幅比全社会投资高14.6个百分点,对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61.7%;民间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份额由2.6%提高到52.4%。
2、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从无到有,发展迅速。30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省凭借独特的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地理区位、丰富的自然资源、集中的科教资源及低廉的生产成本等一系列优势,努力营造“亲商、富商、安商”的浓厚氛围,利用外资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由点及面全方位展开。从1984年首家外商投资企业—安徽安利合成革股份公司的成立,到2007年,全省累计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98.3亿美元,年均增长40.7%,在皖投资的客商来自美国、新加坡、日本、韩国、德国、香港、台湾、维尔京群岛等90多个国家和地区,投资领域涉及交通、电力、能源、机电、化工、医药、轻工、纺织、建筑、房地产、综合服务等30多个行业。一批国际著名的跨国公司投资我省,如联合利华、日立、西门子、ABB、圣戈班、微软、德尔福、沃尔玛等等,目前落户我省的境外世界500强企业达40家,外商投资企业在皖从业人员已超过32万人。
3、东向发展取得积极成效。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浦东开发伊始,我省就敏锐地抓住机遇,提出过“开发皖江,呼应浦东”;此后,又推出“一线两点”战略,2003年提出“融入长三角”。 2005年,进一步提出加快融入长三角,主动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东向发展”战略,并于次年将其作为六大战略之一正式纳入“十一五”发展规划。 “东向战略”是我省在深化对外开放的基础上,提出的具有全局性牵动性的战略。随着近些年东向发展的扎实推进,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2002~2007年,全省实际利用省外资金累计已突破5000亿元,引进的省外资金中55%以上来自长三角地区,目前在皖的浙商达40多万,投资额上千亿元。上海在皖投资的企业也不断增加。上海华谊、浙江浙能、江苏雨润等一批知名企业纷纷来皖投资兴业。如上海电力集团和浙江浙能集团分别与淮南矿业集团携手合作,共同投资建设田集电厂和凤台电厂各4×60万千瓦机组,所发电量被纳入上海市和浙江省电力电量平衡计划。上海华谊集团在安徽建设煤化工基地,投资总额将达300亿元。农业开发也颇受青睐,有100多家长三角农业企业在皖投资办农业。坚持东向发展,积极主动地参与泛长三角分工合作,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建成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试验区和示范区,为我省加速崛起拓展更大的发展空间。
(二)投资结构的调整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1、第三产业投资加快,所占比重上升。改革开放前,我省投资建设重点是加强生产性建设,改革开放初期城镇以上三次产业的投资比例为1.9∶66.1∶32,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改革开放以来,各级政府十分重视第三产业的发展,在进行生产建设的同时安排大量资金用于第三产业项目建设,特别是第三产业中房地产业、交通设施、公共服务等关系老百姓“衣食住行”基本生计的领域投资进一步加大。2007年,全省第三产业投资达2713.3亿元,三次产业投资比例调整为2.2∶44.6∶53.2。投资的结构演变直接影响经济结构变化,全省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由1978年的47.2∶35.5∶17.3,调整为2007年的16.3∶44.7∶39。
2、861”行动计划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从2004年开始,我省积极实施“861”行动计划,以工业化为核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涵盖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等各个方面,涉及汽车、家电、装备制造、化工、农副产品加工等制造业,能源原材料等基础产业,电子信息、现代中药等高新技术产业,文化、旅游、物流等现代服务业,水利、交通、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生态环境保护、信用体系建设、人才培养等诸多领域,启动了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引擎。据统计,四年来“861”行动计划累计完成投资5151.6亿元,占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39.4%;开工建设重点项目746个,竣工投产项目461个。
3、基础设施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基础设施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和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长期以来,滞后的基础设施始终制约了我省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以后,为贯彻保证重点建设和缓解“瓶颈”制约的方针,我省有计划地组织建设了一批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电力、市政建设等经济发展中的薄弱环节项目,相继建成一批事关全局的重大工程。 “十五”以来,又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特别是加快“防洪保安工程”、“通达工程”、“信息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取得了明显成效。 2007年,全省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485.8亿元,是1978年的440倍,年均增长23.4%;占全社会投资比重由25.8%提高到29.2%。这对改善投资环境,广纳海内外资金,加快经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四、投资建设硕果累累,城乡面貌日新月异
改革开放30年,固定资产投资在壮大经济实力,增强经济发展后劲,推进工业化、城市化进程,调整产业结构以及改善人民生活条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农林水利业建设成就斐然。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央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出台,我省以促进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目标,统筹城乡发展,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加快生态林业和生态农业投资步伐,特别是加大了对农村粮食、禽畜、水产、水果、蔬菜、竹木、花卉等大宗农林产品生产基地及精深加工农产品龙头企业的技术创新投资,现代农业规模不断扩大;加强淮河干流整治和长江水患的防治,增强了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2006年以来,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农业投资进一步得到加强。1979~2007年,全省累计农林水利业建设投资744.3亿元,黄淮海平原综合开发、淮河干流整治、淮北灌溉农业项目、长江干堤除险加固、临淮岗洪水控制等一系列骨干工程陆续完成,有效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防灾减灾能力,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为农民增收夯实基础,同时也改善了全省生态环境。
(二)工业建设成绩辉煌。改革开放前,受封闭式产品经济的禁锢,我省工业生产和建设长期处于滞后状态。改革开放给我省工业发展带来旺盛活力和勃勃生机,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崛起,开创了工业发展的新时代。 “十五”以来,进一步推进工业化进程,特别是工业强省战略的实施,工业投资规模持续扩大。1979~2007年全省工业累计完成投资7995.6亿元,占同期投资总额的35%。大规模的工业建设改善了工业结构,培育了汽车、装备制造、家用电器、化工及橡胶轮胎、食品及农副产品深加工、能源及原材料等优势行业,不仅建成了众多的小企业,而且建成了一批具有现代化技术水平的大中型骨干企业。2007年,全省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以上的企业有1011家,按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占全省比重计算,工业集中度达到80.4%。机械、冶金、轻工3个行业销售收入超千亿元,汽车产量达到65.9万辆,位列全国第7。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的工业企业从无到有,2007年达到10户,其中马钢、铜陵有色、海螺集团、省电力公司销售收入超过300亿元。在2007年中国500强企业中,安徽拥有10家;在中国制造业500强中,安徽拥有13家。江汽的汽车底盘产量居全国第一位,丰原的柠檬酸产量居世界第一,马钢的高速线材、车轮轮箍居国内先进水平;铜陵有色集团电解铜产量在全国同行业中排名第一,在世界排名第5;海螺水泥产量已连续14年居全国水泥行业第一位,在世界水泥行业名列第三位。2007年,家用电冰箱、洗衣机、空调器均居全国前三位;彩色电视机产量居第8位。我省已成为中国主要的家电生产基地之一,初步实现了从农业大省向工业大省的转变。
能源建设长足发展。改革开放30年,我省在加快能源发展,扩大能源生产总量,促进能源供求平衡,巩固华东能源供应基地地位的同时,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大力调整和优化能源结构,构筑稳定、经济和清洁的能源供应体系。深化能源体制改革,实行资源开发利用与节约并重的方针,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促进能源产业健康发展。经过多年的建设,制约我省经济快速发展的能源瓶颈问题基本得到缓解,两淮亿吨级煤炭生产基地初步建成。2007年,全省原煤产量9112万吨,居全国第9位;安徽电网作为中国最大的跨省联合电网——华东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发展成为以火电为主,水力发电为辅, 500kv输电线路为骨干, 220kv线路为网架、分层分区结构完整的全省统一电网,500千伏中、东通道输电工程已建成投入运行,西通道工程进展顺利,基本满足目前皖电东送的需要,有利地推动了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2007年全省发电量847.6亿千瓦时,居全国第16位,电力装机容量已达到1919万千瓦。
(三)交通运输建设实现大飞跃。长期以来,我省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交通闭塞、信息不畅。改革开放后,我省坚持统筹规划、科学布局、合理安排,构建适度超前、功能配套、高效便捷的现代综合交通网络,初步建立起由公路、水路、铁路、民航等多种运输方式共同构成的综合交通体系。30年来,我省交通运输投资1816.2亿元。如今的安徽已成为东中西部经济社会交流的 “黄金走廊”。
公路建设方面,改革开放的30年,也是公路建设进入高速发展的30年。从1995年省内第一条高速公路—合宁高速建成,到2007年底合淮阜高速北段通车,全省已经构成了“三纵六横” 市市通高速的公路主骨架,国省道四通八达,实现了南北六小时、东西三小时过境,每个县城上高速公路只要半个小时。到2007年底,全省公路总里程达148372公里,公路网密度位居全国前列,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2206公里,挺进全国前10位。农村公路越织越密,2005年“村村通”工程大规模实施以来,已有2.87万公里水泥路和油路修到了农民家门口,实现乡乡通油路,全省90%以上的行政村通了班车,有力地促进了新农村建设。
铁路建设方面,以前历史“欠账”多,全省甚至没有没有一条横贯东西的铁路,等级低,线路散,断头路多,不成体系。改革开放以来,铁路建设投资不断加大,“六五”至 “七五”时期,相继建成了皖赣线、阜淮线、界阜线,“八五”至 “九五”时期铁路建设开始加速,建成了合九线、商阜复线、阜淮复线、阜九线、青芦线。 “十五”以来,铁路进入大规模建设高潮,陆续建成了合西铁路、宣杭复线、铜九线、合宁高铁,合武高速铁路也将于2008年底贯通,这标志着人们孜孜以求的安徽铁路“1234”出行格局,即将形成前“123”,即合肥至南京1小时,至武汉2小时,至上海3小时。京沪高速铁路安徽段全线开工,构建现代化铁路网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全省铁路营业里程由1978年的978公里增加到2007年的2387公里。
航空运输建设方面,改革开放以后民用机场建设进入了大发展阶段,经过多年的建设,全省现有合肥、黄山、安庆、阜阳等民用机场,其中合肥、黄山两个机场为对外开放航空口岸。航空运输线实现了与全国多个大中城市直接连接。2007年全省民航机场旅客吞吐量达255万人,货运吞吐量3.3万吨, “十一五”期间,还将投资40亿元建设一个年旅客吞吐量上千万人次的现代化空港—新桥国际机场,对外空中联系由此将发生质的飞跃。
港口建设方面,有长江、淮河、新安江三大水系,有“800里皖江”之称的黄金水道,水路资源丰富。改革开放以来,安徽从解决水运基础设施建设“瓶颈”入手,港口建设逐年提速,港口设施的现代化、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布局基本合理、门类齐全、现代化程度较高、配套设施比较完整的港口运输体系基本形成。1978年,港口货物吞吐量仅为1000万吨, 2007年达2.5亿吨,位居中部六省第一位,芜湖港口吞吐量达到4680万吨,位居全国内河十大港口行列;2007年全省内河航道通航里程已达5596公里,发达的水运,为工业强省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四)邮电通讯发展迅速。改革开放以来,全省邮电通讯业累计投资599.1亿元,按照“全面规划、超前发展”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和要求,紧紧抓住市场需求,依靠科技进步,坚持引进消化先进技术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相结合,逐步建成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化通信网络。1984年合肥长话枢纽工程建成投产,开展国际、省际、省内长话等通信业务,提高了通信水平。1986年合肥市引进万门程控长、市话交换设备竣工投产。1992年全省实现了地市电话程控化和县城电话自动化的目标,同年以合肥为中心的900兆赫移动通信正式建成。1995年全省所有地市本地电话网全部建成,基本完成由人工交换、模拟技术向自动交换、数字技术的快速过渡,乡镇均已开通电话,凤台县成为全省第一个村村通电话的县。进入新世纪,省委、省政府结合我省国民经济与社会信息化的进程,于2003年作出了建设“数字安徽”的重大决策,把“数字安徽”作为构建我省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平台、改善发展环境的六大基础性工程之一,邮电通信业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目前全省已形成程控电话网、长途传输数字网、移动通信网等相结合的现代化主体通讯网,“数字安徽”框架基本建立,光纤通信线路通达全部行政村,宽带数据网覆盖所有乡镇和大部分行政村。2007年,全省有固定电话用户1494.3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410万户,每百人拥有电话(含移动)47.5部,基础电信运营企业计算机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155.9万户。
(五)社会事业建设大步迈进。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事业投资快速增长,累计投资788.8亿元,尤其是十六大以来不断加大对科学、文化、卫生、社会保障、基础教育、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等社会事业的投资力度,完成了安徽省黄梅戏艺术馆建设工程、安徽省杂技团排练中心建设工程、合肥市图书馆建设工程、安徽大剧院改建工程和安徽省图书馆扩建工程、马鞍山图书馆工程、淮北市博物馆等标志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卫生医疗保障设施得到较大改善,教育事业成就辉煌,人民群众就学、就医和享受文化生活的条件得到明显改善,进一步促进了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
(六)城市建设日新月异。改革开放以来,各级政府把加大城市建设力度,提升城市功能作为加快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措施来抓,全省城镇农村公用设施日臻完善,道路、供水、排水、供气、集中供热、垃圾处理、地下管网改造等基础设施显著改善,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经过多年的建设,城市外延快速扩展,城市功能大幅提高。1978年全省城市建设投资仅为0.3亿元,2007年已达292亿元,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12.6%上升到2007年的38.7%。2007年底,人均城市道路面积13.6平方米,用水普及率94.4%,生活垃圾处理率91.4%,燃气普及率83.2%,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8.7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6.1%,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8.67标台。
(七)居民居住条件明显改善。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快速提高,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家庭生活实现了历史性跨越。近几年,购置新房、进一步改善家庭居住条件又成为城镇居民家庭投资消费的新热点,住房的市场化改革加快了房地产业的发展步伐,住房建设规模不断扩大,特别是实施“安居工程”和“经济适用房建设”以来,全省各地以旧城改造为重点,依托房地产综合开发,对大批棚户区进行了有计划、分步骤的改造。大规模普通住宅及经济适用房的建设,使广大中低收入居民圆了改善住房条件的梦。1999-2007年,全省房地产开发投资3014亿元,年均增长35.5%,占全社会投资的16.4%。住宅开发投资快速增长,1999-2007年,全省住宅投资2143.1亿元,年均增长37.8%,竣工商品房屋1287.88万平方米,大批功能齐全、设施配套、生活方便、环境优雅的住宅小区相继建成,房地产开发进入一个全面提高品质的新的发展阶段。全省城镇人均住房使用面积由住房分配体制改革前的1998年的13.1平方米增加到2007年的21.6平方米。
三十年来,投资的快速增长,为安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增强了后劲,也为推动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展望未来,全省上下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今天的投资结构就是明天的产业结构”理念,进一步强化重大产业和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坚持项目带动,优化投资结构,着力谋划储备一批带动力强的好项目、大项目,扩大工业项目特别是先进制造业项目来源,充实全省“861”行动计划项目库,确保重大项目梯次推进、有效接续,投资必将在加速安徽崛起进程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安徽省土地利用现状遥感调查与土地资源评价
陈有明 杨则东 褚进海 鹿献章 刘同庆 杨佩明
(安徽省地质调查院,合肥230001)
摘要:本文利用ETM遥感资料,调查了安徽省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了安徽省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对土地资源利用潜力等作出评价。
关键词:土地利用现状;土地资源评价;遥感调查
土地是宝贵而有限的自然资源,是人类进行农、林、牧、副、渔生产的基本生产资料,也是工业、交通、城镇建设等生产部门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随着经济建设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对土地的需求日益增长,人地矛盾日趋突出。因此,采用高技术遥感调查手段,宏观上对土地利用现状进行快速、经济的调查与评价,对于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综合规划整治保护土地,充分挖掘土地利用潜力,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1 土地资源遥感调查方法
安徽省土地资源遥感调查属于概查,是以不同地类及相同地类不同时相的遥感图像室内解译,辅以必要的野外验证,调查土地利用现状,并按照“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的要求,在MAPGIS等平台上量算统计各类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计算各项土地利用指数等。
1.1 土地类型遥感解译标志
安徽省土地利用现状遥感调查主要采用2000年成像的1:10万ETM图像为主要数据源。由于安徽省境内地貌类型复杂,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多样,在八大类一级地类中,为了保证耕地、林地、园地、居民交通用地等重要地类的准确性,对山区坡耕地及城市和其周边地区利用了1986~1999年成像的彩红外航片和黑白航片辅助解译调查。土地利用调查分类原则是依据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制定的《土地利用调查技术规程》采用二级分类,统一编码,一级分8大类,二级分类根据我省用地具体情况和本次遥感调查的可能性,又划分为4类,一、二级地类合并使用,共划分为12个土地类型。各类用地现状ETM图像解译标志见表-1。
1.2 细小地物面积折算方法
安徽省土地遥感调查信息提取编图,最小上图图斑面积原则上为2×3=6(mm2),相当于实地面积90亩(1:10万,但实际仍有1238个图斑小于6mm2),也就是说,用1:10万比例尺遥感图像解译限制了细小及一些线状地物上图,不能详尽反映诸如园地、村镇居民点、草地、坑塘、沟渠、河流、公路、铁路、农村道路及田坎等,因此对地类统计值应予折算。
按照全省自然地理特征,将全省划分为淮北平原、江淮丘陵、沿江平面、皖西及皖南山地5个单元,以1:25万、1:10万、1:5万地形图及航遥资料为基础,结合野外调查,确定不同单元细小地类的改正系数,对面积予以折算。
表1 ETM图像土地利用分类遥感解译标志
2 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
2.1 土地利用结构
经遥感调查统计,安徽省国土总面积为14016595公顷(210248926亩,MapGIS空间分析值,后同),其中,耕地5966237公顷(89493547亩),占土地总面积42.57%;园地341775公顷(5126632亩),占2.44%;林地3381080公顷(50716193亩),占24.12%;牧草地37525公顷(562877亩),占0.27%;居民地及工矿用地1267145公顷(19007175亩),占9.04%;交通用地273850公顷(4107743亩),占1.95%;水域1997815公顷(29967223亩),占14.25%;未利用地751618公顷(11274275亩),占5.36%。土地面积最大的是六安市1843042公顷(27645623亩),最小的是铜陵市106041公顷(1590609亩)。按2001年全省人口计算,人均土地面积为3.32亩,人均占有土地面积最多的是黄山市(9.89亩/人),最少的是淮南市(1.53亩/人),多数城市人均不到3亩。
图1 安徽省土地利用结构图
2.2 耕地
经遥感调查全省耕地总面积为5966237公顷(89493547亩),拥有耕地面积1000万亩左右的城市有滁州市、六安市、阜阳市、宿州市、亳州市,此5城市占有全省耕地面积56.1%,耕地面积最小的为铜陵市(不到40万亩)。按2001年全省总人口计算,人均耕地面积为1.41亩;按农业人口计,人均1.77亩,按农户计,户均6.87亩。按总人口统计的人均土地,各城市间差异较大,若从农业人口人均拥有土地统计数据看,超过全省平均值20%以上的城市仅有滁州、蚌埠、淮北3城市,低于全省平均值20%以上城市有黄山、安庆、铜陵及阜阳市,比较突出的是滁州市,每农业人口为3.21亩,最少的是黄山市,每农业人口1.10亩。总体上看,全省人均耕地还算均衡。
耕地分为水田和旱地两类。水田包括灌溉水田和望天田,面积为2562005公顷(38430070亩),占耕地面积的42.94%;旱地面积3404232公顷(51063477亩),占57.06%。从空间上看,旱地主要分布在淮北平原区,占全省旱地面积的75%,其次是江淮丘陵东部的滁州市以及六安市;水田主要分布于江淮丘陵区和沿江平原区,即沿江一带、巢湖周围地区以及江淮之间中部、中西部和东南部,以六安、滁州、巢湖、安庆、宣城、芜湖、马鞍山、合肥等市最为集中,占全省水田面积90%左右。淮北平原区水田面积所占比例较小。
2.3 园地
园地主要包括茶园、果园、桑园等,全省共有园地341775公顷(5126632亩),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2.44%。全省人均园地按2001年总人口计为0.08亩。低于平均值50%以上的有合肥、蚌埠、马鞍山等13个城市,高于平均值30%以上的有黄山、池州、宣城3市。最为突出的是黄山市,拥有园地79405公顷(1191077亩),占其土地总面积的8.2%,按农业人口计,人均园地达1.01亩,其次为六安市57134公顷(857014亩),宿州市54685公顷(820272亩),宣城市48052公顷(720782亩),此4个城市占有全省园地总面积70%。而合肥等多个城市人均园地仅0.001亩。
图2 安徽省历年人均耕地面积变化图
显然,在空间上安徽省园地有分布面广,相对集中的特点,茶园、桑园主要分布在淮河以南的地区,以皖南山区和皖西山区最为集中,果园主要集中在淮北平原区,其中,淮北平原的黄河故道及其泛区等是安徽省水果主要产区。
2.4 林地
全省共有林地3381080公顷(50716193亩),包括有林地、灌木林、疏林地、迹地、苗圃等,占全省土地总面积24.12%,拥有林地面积最大的是黄山市,为696248公顷(10443714亩),占其土地总面积的71.9%,其次为宣城市629606公顷(9444087亩)、六安市589773公顷(8846599亩)、安庆市561410公顷(8421148亩)、池州市454442公顷(6816636亩),此五城市拥有全省林地总面积的86.7%。从人均拥有量看,各市差异较大,黄山市人均7.11亩,而蚌埠市人均仅0.03亩,两者相差200多倍。
总之,林地在空间分布上集中性明显,主要在皖南山区和皖西山区。
2.5 牧草地
全省拥有牧草地37525公顷(562877亩),包括天然草地和人工草地,仅占全省土地面积0.27%,人均拥有牧草地0.009亩。草地面积最大的有滁州市14835公顷(222530亩)和黄山市13557公顷(203355亩),而蚌埠等城市几乎没有上规模的草地。全省牧草地在空间分布上是高度分散,面积大小不等,小块未能上图的居多,并与农田、林地混杂分布。
2.6 居民地及工矿用地
全省居民地及工矿用地合计1267145公顷(19007175亩),占全省土地总面积9.04%,以2001年末人口计,全省人均0.3亩,据粗略统计乡村人均拥有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略大于全省平均数,城市多小于平均数。居民地及工矿用地占地较大的是六安市140071公顷(2101068亩),最小的是铜陵市11877公顷(178148亩)。大多城市人均占有在0.22~0.32亩之间,仅滁州市偏大(0.458亩)。总之,安徽省不同城市人均拥有居民地及工矿用地比较接近,乡村人均拥有多于城市。
2.7 交通用地
全省交通用地计273850公顷(4107743亩),占全省土地总面积1.95%,以2001年人口计,人均0.065亩。交通用地最大的是宿州市33805公顷(507077亩),最小是马鞍山市1700公顷(25501亩),人均拥有面积最大的是蚌埠市(0.110亩),最小的为马鞍山市(0.021亩)。总体上看,交通用地北方大于南方,平原大于山地。
2.8 水域
水域包括河流、湖泊、水库坑塘等,全省水域面积1997815公顷(29967223亩),占全省土地总面积14.25%,以2001年人口计,人均0.474亩。拥有最大水域面积的是安庆市318389公顷(4775828亩),其次是六安市259869公顷(3898033亩),巢湖市218632公顷(3279484亩)、滁州市215787公顷(323680亩)、合肥市152029公顷(2280436亩),此5个城市共拥有全省水域总面积58.3%。人均拥有水域面积最大的是池州市(0.839亩),而淮北市人均仅0.195亩、阜阳市人均0.196亩、亳州市人均0.234亩、宿州市人均0.264亩,都远低于全省平均数。很显然,广阔的安徽淮北平原,水域面积分布无论是总量上,还是人均拥有量上都是很小的。
2.9 未利用地
未利用地主要有荒草地、盐碱地、田坎、裸岩(砾)石等,全省未利用地751618公顷(11274275亩),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5.36%,以2001年末人口计,人均0.18亩。未利用地主要分布在巢湖市121147公顷(1817203亩)、滁州市105196公顷(1577941亩)、宣城市103497公顷(1552453亩)、六安市93995公顷(1409927亩)、安庆市90748公顷(1361227亩)、池州市87199公顷(1307989亩),此6个城市共拥有全省未利用地80.1%。人均拥有未利用地最大的是池州市(0.85亩),最小是阜阳市(0.01亩)、亳州市(0.01亩)。总体上看北方平原区,未利用地总量和人均拥有量远远低于皖西、皖南、沿江区和江淮区。
3 土地资源评价
3.1 土地利用的有利条件
安徽省山地、丘陵、岗地、平原相间分布,地貌类型复杂多样,自北而南依次为淮北平原、皖西山地和江淮丘陵、沿江平原、皖南山地丘陵。复杂的地貌格局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土地类型,主要类型的土地资源分布又相对集中。气候、土壤和植被具有明显的南北过渡特征,使本省的土地利用类型和耕作制度都打上了南北过渡性的烙印。土地的适宜性强,自然生产力较高。这些对安徽省区域农业的专门化生产和综合发展,为选择合适的土地利用方式,充分利用土地资源等创造了良好的、多样的自然环境。
安徽省自然地理位置处于南、北的过渡地带,社会经济也处于我国东部沿海发达经济区向西部内陆落后经济区的过渡地带。经济发展必将加速安徽省土地资源的全面开发和利用,提高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
3.2 土地开发利用程度及经济效益分析
(1)土地垦殖率:即耕地面积与土地总面积之比,全省垦殖指数为42.57%,总体反映出安徽省土地开发程度和种植业发展程度很高。但各市垦殖指数差异较大,垦殖指数最高的是亳州市,达70.70%,其次是阜阳市、淮北市、蚌埠市、宿州市,指数都在60.00%以上,垦殖指数最低的是黄山市,仅占8.90%。
(2)土地利用率:即已利用土地面积与土地总面积之比,全省土地利用率平均94.64%,很显然,安徽省的土地利用程度是很高的,亳州市土地利用率达到99.70%,其他各城市的利用率都处在高值状态,差异不很显著。
(3)建设用地率:建设用地率为居民地+工矿用地+交通用地与土地总面积之比,全省建设用地率也处在较高的水平,平均为10.99%,而且建设用地的增速较大。不同城市建设用地率差异较大,最高的是淮南市,为18.8%,最低的是黄山市,为3.8%,池州市、宣城市指数也很低。
(4)土地生产率:单位面积内的国内生产总值,即土地生产率可以概略反映安徽省土地宏观经济效果,全省土地生产率为每公顷23473万元(以2001年产值)。城市间差异较大,最高的是马鞍山市,为81261万元,其次为铜陵、芜湖、淮南及合肥市,都在省平均值的2倍以上,偏低的是池州市、黄山市、六安市,还不到1万元。
3.3 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几十年来,安徽省在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农业生产发展方面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但与一些邻近省份比较,农用土地资源生产水平还比较低,部分城市土地生产率不高,土地资源的潜力未得到充分发挥,当前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土地利用结构不尽合理,土地生产率低、经济效益不高。长期以来,由于过分强调种植业发展,致使安徽省农业产值结构与土地利用结构不相协调,多种类型的土地资源,尤其是山区和水面未得到充分利用,林业和渔业产值与其所占面积构成不相协调。尽管集中了相当人力、物力、财力生产粮食,但由于自然灾害频繁、土地障碍因素多,劳动力素质差,科技投入少等诸多原因,本省的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还处于较低的水平。另外,安徽省城镇平均容积率仅为0.3左右,城镇及独立工矿用地较粗放,单位面积经济效益较差。
(2)土地供需矛盾突出,尤以耕地不足为甚,土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在全省土地结构中,耕地比重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人均耕地十分有限,以2001年人口计人均耕地仅1.41亩(包括劣质、低产地)。安徽省农耕历史悠久,可垦土地资源的利用已较充分,未利用土地比重较低,且主要分布在偏远山区,开发利用难度较大,后备耕地资源十分有限,加上安徽省处于工业化初期,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居民地、工矿和交通建设等将继续占有大量耕地,耕地形势不容乐观。
(3)土地污染问题严重,工业废水、农药污染农田,工业废渣、生活垃圾侵占大片土地,不合理的井下开采又引起地面塌陷,有害气体烟尘的排放形成酸雨,都导致土地资源的破坏。尤其是进入90年代,农药使用量逐年增加,但农作物病虫害成灾面积及受灾程度则明显加大,部分地区形成恶性循环。农药对土壤、大气、水体、农作物均造成实质性污染,许多地区的粮食、瓜果、蔬菜农药残留量严重超标。
(4)水资源分布不均,淮北平原和丘陵地区严重缺水问题未能缓解,严重制约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
(5)土地权过度分散,几千万农民人人均其田,在当今各国实不多见,乡村土地流转没有放手推进,土地失去其固有的资产、商品属性,也是制约安徽省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的一个因素。
3.4 土地利用潜力分析及对策建议
土地资源潜力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人类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可能达到的广度和深度,它包括自然生产潜力和改造利用潜力两个方面。安徽省人多地少,尽管土地资源的适宜性较好,但总体上看土地质量不高,土地后备资源不足。因此分析土地资源潜力,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生产率,是安徽省土地规划利用方面的根本性战略。
3.4.1 耕地
土地依靠自然肥力和水、热等自然供给条件所能生产的物质数量,即土地资源自然生产潜力,安徽省还属高值区。淮河以北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淮河以南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这种优越的气候资源,既适宜于麦类、油菜、午季豆科等喜凉作物的生长,又有利于水稻、棉花等喜温作物的种植。全省土地自然生产力呈由南向北递减的地带性分布规律,几大农业区自然生产潜力(见表2)。
表2 安徽省土地资源自然生产潜力分区
安徽省土地垦殖系数较大,耕地利用面域上的拓展空间不大,且随着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等生态规划的需要,及城乡建设用地的增加,耕地面积还将减少。但由于安徽省对土地的经营管理水平以及生产的自然、经济、技术条件远未使作物达到其生产力的上限。因此,耕地的潜力还是很大的,建议通过以下措施和途径,发掘耕地利用潜力:
第一,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为主,辅以增肥改土措施,改良中低产田。安徽省以淮北平原宜农地面积最大,中低产田比重大(71%),主要影响因素是灌溉条件和土壤肥力。必须灌排结合,旱涝兼治,发展旱作补充灌溉;增施肥料,尤其是有机肥,调整氮、磷、钾比例,改善施肥结构等。
第二,继续推广新技术,大力进行科学种田,科学选种、育种、栽培、施肥、灌溉、除害,迅速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逐步提高农业劳动力素质,增加农业的各项投入。
第三,保护环境,重视农田外部环境的改善,搞好植树造林,四周绿化和农田防护林网建设,建立起良性循环的农田生态系统。
第四,调整作物结构,合理轮作,适当提高复种指数。
3.4.2 园地
园地是茶、桑、果等经济作物的生产用地。本省气候条件优越,地貌、土壤类型复杂多样,适宜茶、桑、果、药材、薄荷等多种经济作物的生产栽培。全省现有各类园地34.18万公顷,仅占土地总面积2.44%。园地占用耕地较少,立地条件差,80%左右都是在开发荒山、荒坡、荒地、荒滩和“四边”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土壤的肥力、保肥保水性能、灌溉条件都比较差,交通也不便利。在现有园地中,低产园地比重高,占园地总面积56.6%,名、优、特产品所占比例也不大,规模和集约经营水平不高。从安徽省实际情况看,建议:第一,以挖掘潜力为主,改良低产园地,提高产品质量和单产;第二,增加物质、技术投入,加强科学管理,新(扩)建茶、桑、果园等多种经济作物基地;第三,加强土地适宜性研究,逐步扩大名、优、特园地面积,提高名、优、特种属和总量,适应市场需求。
另外,全省茶、桑、果、药材等区域布局应力求合理,各大农业区发展应各有侧重。淮北平原是水果、药材、薄荷的主要发展地区,并应积极稳定地发展蚕桑生产;皖西大别山区是茶、桑、药材及其他经济作物的重要发展区;皖南山地丘陵地区是茶、桑、水果、药材及其他经济作物的重要基地,也应是安徽省高效农业和创汇农业的主要生产基地;江淮丘陵地区适合水果、薄荷、药材及其他经济作物的栽培;沿江平原地区应重点开发水果、花卉、茶叶等经济作物。
3.4.3 林地
森林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自然资源,不仅具有提供木材和林副产品的直接经济效益,还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净化空气、旅游保健等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进入20世纪90年代,安徽林业一直保持着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态势,是全国第四个消灭宜林荒山和基本全面绿化的省份,尤其是平原林业由淮北农区起步,逐步推向江淮丘陵和沿江平原,初步建成全省综合农田防护林体系构架。无论山区、丘陵、还是平原,森林资源增幅较大并步入良性循环。经调查统计,安徽省现有林地面积338108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24.12%,人均林地0.8亩,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安徽省森林资源的总量仍显不足,林分质量差,林产品没有形成优势,林业产值在经济构成中的比例太小(85年后更是徘徊不前),林业生产力水平与作为南方集体林区重点省份较好的自然条件很不相称。因此建议:第一,提高林地利用率,加速林地改造和抚育,使灌、疏林地尽快成为有林地,加快有林地中的低产林改造;第二,继续作好退耕还林工作,扩大经济林等地面积,并重视零星荒山、荒地开发利用;第三,进一步推进淮北、江淮和沿江等地域非林地造林工程,注重林业生态和经济效益的统一。第四,树立大农业观点,加大加深非木质资源的开发,实现林业结构的调整。
3.4.4 牧草地
安徽省草场主要是林(农)间草场和森林破坏后的迹地草场,草场质量较差,许多草场尚处在自然利用阶段,草地生产力低,生产潜力未能挖掘。小部分草地自然放牧,大部分尚未开发利用,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全省待开发利用的草场面积较大,草地类型多样,牧草资源丰富,草地分布更有利于实现农、牧、林综合发展,成为高效能的大农业生态系统。皖西大别山和皖南山地丘陵,其中以宣郎广丘陵岗地和贵池市草场有较大的开发价值。其他湖滩、沙洲地等也有较好的季节性草场。建议在黄山、贵池等市继续扩大牧草面积;对省内现有草场注重改良,引进优质牧草,提高草场载畜量。在牧业发展总体布局上,逐步解决安徽南、北方草食家畜的结构数量与草场分布不平衡问题,引导地方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
3.4.5 可养水面
本省气候温和,雨量较充沛,水面广阔,长江、淮河横贯,湖泊众多,池塘棋布,沟渠纵横。2001年全省水产品产量159.94万吨,人均水产品占有量25.3千克,水产品产量增长较快,水产值在经济构成中的比例,近年有较大提升。但我省可养水面资源潜力仍很大,可养水面利用率不高,已养水面中低产水面比重偏高,荒水面面积较大。建议提高可养水面利用率;改造采煤区已稳定了的深层塌陷地成可养水面,多途径扩大可养水面积。另外,在巢湖等水域以发展食草鱼养殖等多种方式,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
3.4.6 建设用地
安徽省城镇人均综合用地指标比较合理,但增速较快。总体上看,城镇用地中,公共设施和绿化用地普遍不足。城镇(包括乡村)居住用地普遍偏大,是由于一些地方旧城区改造缓慢,小城镇、乡村建筑层较低等原因所致。集镇存在闲置地较多现象。经济开发区存在圈地浪费行为。村庄建设用地80%左右都是宜耕地,且空闲地比例超过村庄用地的10%。乡镇企业占用的耕地绝大多数交通方便,靠近水源,耕性良好,也存在占而未用的土地浪费现象。交通用地近年增速较快,公路和农村道路占地比例较大。
合肥、宣城、芜湖等城市城区扩展势头较猛,2000年与1990年两个时相遥感图像所圈合肥建成区面积相差一倍多。但是,建设用地扩大之势不可避免,建设用地潜力的挖掘重在合理规划,减少浪费。
总之,安徽省在今后的土地利用上,一是要调整好农业用地结构,充分挖掘土地利用潜力,全面提高农业生产率的同时,注重生态建设;二是要合理规划建设用地,尤其要挖掘现有城镇用地潜力,充分发挥建设用地供应调控社会经济发展的杠杆作用,着力提升大城镇经济功能,抑制最近几年居住功能的强势膨胀。
参考文献
[1]安徽省人民政府.安徽年鉴(2001).《安徽年鉴》社出版社,2001
[2]安徽省统计局,安徽统计年鉴(2002).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
[3]国家技术监督局.土地利用现状地(市)级汇总技术规程[TP1002-93]
[4]安徽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安徽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专题研究报告.1993
Remote Sensing Investigation of Land Utilization and Land Resources Appraisal in Anhui Province
Chen Youming, Yang Zedong, Chu Jinhai,Lu Xianzhang, Liu Tongqing, Yang Peiming
( Anhui Institute of Geological Survey, Hefei 230001 )
Abstract: This article uses the ETM remote sensing material, investigated the Anhui Province land utilization present situation, has analyzed the Anhui Province land utilization structure and the layout, and has made the appraisal to the land resources using the potential.
Key words: Land utilization present situation; Land resources appraisal; Remote sensing investigation
安徽的旅游资源有哪些?
安徽省位于中国华东地区,是中国经济最具发展活力的长江三角洲的腹地。东邻江苏、浙江,北接山东,是承接沿海发达地区经济辐射和产业转移的前沿地带;西有湖北、河南,南有江西。安徽于清康熙六年(1667年)建省,省名取安庆府与徽州府名第一字为安徽。安徽因历史上有古皖国和境内的皖山、皖河而简称“皖”。面积13.96x10^4km²,人口6000万,省会合肥,现设合肥、安庆、黄山等17个市
安徽是中国旅游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之一,名山胜水遍布境内,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现有世界遗产西递、宏村和黄山;拥有池州的九华山、安庆的天柱山、滁州的琅琊山、黄山市的黄山风景区和齐云山等10多处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有鹞落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古牛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黄山、琅琊山、天柱山、九华山、皇藏峪、徽州等国家森林公园;有亳州、寿县、歙县、安庆、绩溪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以及凤阳中都城和明皇陵遗址、“和县猿人”遗址、歙县许国石坊、亳州花戏楼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安徽地推资源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合肥地推团队服务公司、安徽地推资源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发布于:2023-04-07,除非注明,否则均为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