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地推团队」滴滴推广员是做什么的

博主:adminadmin 2023-04-07 00:02:06 49

318地推拉新网 (点击进入网站)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滴滴地推团队,以及滴滴推广员是做什么的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滴滴出行:从简陋的车库到千亿帝国的铸成,再到纳斯达克的狂欢

美国东部时间6月30日,滴滴正式在纽交所挂牌上市。滴滴开盘价18美元,市值一度超过800亿美元(约合5166亿人民币)。

与其他公司敲钟鸣锣的热闹仪式截然相反,滴滴上市显得格外低调,以至于滴滴内部员工在滴滴递交招股书后,才通过CEO程维和总裁柳青的一封联名信得知公司即将上市的消息。

然而仅仅两天之后,国家网信办的一则公告将滴滴从资本铸就的梦境拉回了现实。

2021年7月2日,国家网信办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发布公告:

祸不单行,7月4日,国家网络信息办公室发布“关于下架滴滴出行APP的通报”:

毫无疑问,滴滴出行帝国正遭遇成立以来最大滑铁卢。

滴滴上市招股书显示:2020年3月-2021年3月,滴滴在全国拥有3.77亿活跃用户和1300万活跃司机;日均交易量达到4100万单,全平台交易额为3410亿元人民币,而滴滴在国内全年业务收入为1336亿元。

滴滴作为国内网约车市场的独角兽,先后并购快的、Uber中国,几乎垄断国内网约车市场。在如今风光的背后则是创始人程维长达7年的蛰伏。

大家好,欢迎来到商汤,今天我们就来回顾一下滴滴的养成故事。

2000年,由于高考漏做三道数学大题,向来成绩优异的程维 仅考上北京化工大学。

程维本打算选择信息技术专业,却因为分数不够而被调剂到了行政管理专业。多年以后谈及,程维调侃到:始终不明白化工大学为何设立行政管理专业。

大学毕业时,程维被一位阿姨忽悠去卖保险,没有任何 社会 经验的程维频吃闭门羹。无奈之下,程维找到自己的老师,希望老师能帮助自己,从他手里买一份保险。

不成想,老师冷冷地说:连我们家狗都有保险了。一连串的挫折让程维开始反思,自己也许并不适合做保险这个行业。

随后,程维觉得还是应该做些和自己本专业类似的工作,四处投简历后,程维终于被上海某大型医疗集团相中,职位是总经理助理。

收到录用通知后,程维高兴地与同学告别,独自南下。到了上海,程维才发现,所谓的大型医疗集团,其实是个足疗店。

一年之后,足疗店的程维对日复一日的简单工作逐渐产生厌倦,跟很多年轻人一样,未来充满未知与迷茫,他决定离开。

从足疗店离开以后,程维干过七八份不同的工作,这些工作没有让这个年轻人走出困境,却让他了解到了互联网的魅力,程维清晰地察觉到互联网会是未来的趋势。

思量之下,程维带着自己的简历到了阿里巴巴上海分部。他选择了一条效率最高的求职之路:直接闯到阿里巴巴前台。好在程维运气不错,他顺利通过面试进入到阿里巴巴B2B业务,做了一名基础销售,底薪1500块。

当时,阿里巴巴在全国有9000多销售人员,程维所在的销售小组仅有4个人,但程维仅花了一年时间就把团队的销售业绩做到了全国第三。

程维在阿里一干就是6年。2012年,已经做到支付宝B2C业务副总的程维决定辞职创业。

在前前后后考察了六个项目之后,程维最终选择了出行领域。

在辞职的第二天,程维便注册了小桔 科技 并租下一个很便宜的仓库作为创业的办公室。

与程维一起离职的还有他的领导王刚,王刚拿出70万,程维拿出10万,算是把滴滴的天使轮给凑了出来。

公司成立之后,程维马上面临着三大难题:开发软件、招募司机、发展用户。

程维是销售出身,自己组建团队开发软件肯定不现实。于是,在网上瞎逛了几天之后,程维找到一个外包公司,后来才得知所谓的软件开发团队不过是一个老师带着一帮中专学生,好在做出的软件修修补补勉强能用。

到招募司机时,程维团队遇到了真正的困难。为了发展司机,他们直接找到出租车公司和 汽车 租赁公司,但公司和司机们加入的意愿并不大。

一方面,北京当时是客多车少的情况,出租车师傅根本不愁客户;另一方面,公司和司机都要看交通管理部门的红头文件,害怕因为这种小增量而违反规定;再者,当时智能手机在司机群体尚未普及。

程维团队在司机招募时频吃闭门羹。而在另一边,为了稳住已有的司机,程维专门雇了托去打车,每人每天给400块,这种做法确实让司机暂时留在了滴滴,但也让成本迅速增加。程维和王刚两人的80万很快就见底了。

其实,在程维成立小桔 科技 之前,市场上就已经存在网约车企业了,而这些竞争对手在当时都比滴滴发展得好。

易到用车:仅仅成立三个月便拿到100万美元天使轮投资,一年后又拿到千万美元的融资;摇摇招车:在拥有谷歌出身的CTO的背书下,也先后拿到350万美元的投资;滴滴后来的劲敌快的也比滴滴早成立两个月。

就在滴滴焦头烂额之际,朱啸虎为滴滴带来了300万美元的A轮投资。滴滴终于有钱继续开拓市场,但300万美元对于打车行业来说实属杯水车薪。

程维和王刚一边到处为滴滴拉投资,一边在北京和已经有部分用户的摇摇招车正面开战。

当时,摇摇招车花钱在电台做广告,程维得知后马上在摇摇广告后面加了一条滴滴的广告:立即发送短信到*****,即可下载滴滴打车。司机师傅们根本搞不清摇摇和滴滴的区别,以为换个方式让下载。当天就有1000多个司机下载了滴滴。

当时,为了杜绝黑车借助网约车软件混入网约车阵营,交通委要求打车软件要认真核实司机身份。在大多数平台,司机需持有身份证、服务监督卡原件才能注册。但滴滴只需要司机输入真实姓名、出租车公司、服务监督卡号和车牌号码就可以通过验证,极大降低了司机注册门槛。

此外,交通委曾三令五申,要求打车软件不能加入加价功能,但司机们实际上很乐意先空车跑一段路程,以获得更高的收入。滴滴暗自利用加价功能提高了打车成功率。

其实,滴滴在当时的订单并不多。为了稳住司机,滴滴悄悄调整了接单系统,制造出了是由于司机手慢抢不到单,而不是滴滴单量太少的假象。

滴滴通过各种正常的和不正常的手段慢慢蚕食着摇摇招车在北京的市场份额。

事实上,摇摇招车彻底失败还是因为大体量资本的进入。

2013年3月,阿里巴巴抢先投资主战场位于杭州的快的打车。腾讯看到阿里的动作后,才后知后觉地意识到打车出行领域的重要性。

腾讯的投资团队当即找到还占据北京市场份额第一的摇摇招车,但摇摇招车时任CEO王伟以公司必须独立发展为理由果断拒绝了腾讯的投资。王伟可能不清楚,阿里腾讯的入局意味着打车出行行业已演变成一场资本的 游戏 ,他的高傲和坚决也直接铸就了摇摇招车的败局。

被摇摇招车决绝后,腾讯转头就拜访了滴滴。后来我们知道,程维拿到了腾讯领投的1500万美元B轮融资。

程维和王刚出身于阿里,居然引入腾讯的投资而不引入阿里,这是谁也没想到的。

号称中国互联网黄埔军校的阿里,很喜欢投资离职创业的员工。腾讯投资部找到程维和王刚时,朱啸虎提前给两人打好招呼:要拒绝腾讯的投资。

在与程维和王刚攀谈几小时后,腾讯投资部意识到:程维和王刚十分畏惧阿里,但阿里却投资了滴滴的竞争对手快的,两人虽出身阿里,但此时早就对阿里心存不满。

两周之后,马化腾趁着到北京参加两会的契机专门约见了程维。在见到马化腾之前,程维内心无比忐忑,他以为马化腾会放狠话,威胁程维:倘若滴滴不接受腾讯的投资,就转投别家。

不成想,马化腾见到程维时,却放低姿态与程维交流起来,还提到:即使滴滴项目失败,腾讯也会以一个兜底的价格收购程维和王刚手里的股份。

即使是面对着异常优厚的条件,程维和王刚也没敢立即答应。阿里这边意思很明确,:就算我没投你滴滴,但只要你敢拿腾讯的钱,你俩就不再是阿里的人了。

但是,阿里已经投资快的,在出行领域腾讯怎么会作壁上观呢,若是滴滴不接受腾讯的投资,腾讯势必会转投其他竞争对手。真是到了那个时候,此前滴滴所做出的所有努力都将付诸东流。最后,程维和王刚再三思量之后,还是一跺脚拿了腾讯的钱。

钱的问题解决之后,滴滴开始继续扩张市场。程维在拿到腾讯领投的B轮融资的第二天就带领地推团队到了上海。

为了与快的竞争,抢占上海市场成了滴滴必须要做的事情。滴滴很快在上海追平了快的的订单交易量,程维想借机打入杭州市场。可此时,上海却被另一家叫大黄蜂打车的公司悄悄占领了。

等滴滴和快的回过头来时,上海超过20%的市场份额已经落入大黄蜂的手中。

大黄蜂打车的创始人是原土豆网的CFO,精通企业财务管理和成本控制,还曾主导过土豆网在美国的上市,以及后来的优酷土豆合并案。大黄蜂打车在上海出现的第一个月便实现了日下单量10000单。

面对来势汹汹的对手,滴滴这边也不甘示弱。滴滴通过特殊渠道拿到了10万个iphone账号,通过群发彩信的方式推广滴滴打车。

滴滴的这一手段效果显著,这一时间滴滴app的下载量和用户活跃数都超越了大黄蜂。

但滴滴还没来得及高兴,网约车市场却迎来一记重锤。

2013年5月,深圳记紧急叫停打车软件,发文要求司机卸载打车软件。紧接着,北京也正式宣布打车软件扰乱了传统出租车行业的市场秩序,很可能导致黑车进入打车行业。好在两个条文都只是叫停打车软件而非彻底禁止。

此时,腹背受敌的大黄蜂开始悄悄融资。同时,精通财务的大黄蜂创始人也认为打车生意短期内不可能赚钱,萌生了套现离场的念头。

滴滴和快的两家很快收到消息并一起加入到收购大黄蜂的队列中。大黄蜂这边也看准时机,拼命提高收购条件。程维为了降低扩张成本,先找到阿里和快的,希望竞争对手别着急收购大黄蜂,等大黄蜂拿不到融资耗死之后,两家可以公平瓜分上海市场。

转过头,大黄蜂却找到程维,表示想要卖给滴滴,程维则迅速开展了与大黄蜂的谈判。可能程维还得以于自己玩得一手好牌,但随后媒体放出的快的收购大黄蜂的消息才让程维意识到自己被骗了。大黄蜂与滴滴的积极沟通不过是抬高身价的手段而已,玩鹰的人反而被鹰给啄了。

此事过后,滴滴与阿里的矛盾愈发突显。2013年11月,程维与朱啸虎一同前往美国,试图为滴滴拉来新的投资。

当时,朱啸虎和程维在美国每见一个投资人,马云的副手蔡崇信就打电话过去,告诉对方:不能投滴滴。很多本来已约好的投资人都避而不见。

回国后,朱啸虎帮滴滴拉来中信产业基金。2013年年底,滴滴完成C轮1亿美元融资;同时,在阿里的帮助下快的也完成了C轮融资。

此时,滴滴、快的两家国内最大的打车公司弹药充足,一场疯狂的出行补贴大战一触即发。

打车补贴的盛况想必大多数人都有所怀念,这里我们不再赘述。在这场为争夺用户而展开的补贴大战中,滴滴和快的一共向用户提供了约20亿人民币的补贴。在巅峰时期,滴滴和快的两家的市场占有率一度达到98%。

在滴滴和快的疲于征战,大肆补贴时,另一家打车巨头悄悄来到中国。2014年中旬,Uber进军中国市场。

一开始,Uber主要与 汽车 租赁公司合作,主推高端商务用车,对滴滴和快的还没造成足够的威胁。2014年10月,Uber宣布启动人民优步项目,定位于拼车和城市快车,很快对滴滴和快的两家的业务造成威胁。

但两家仍旧抱有侥幸心理,他们认为Uber所推出的拼车和专车业务将严重威胁传统出租车市场,势必会引来政府的层面的介入,但令滴滴和快的没想到的是,Uber一路高歌猛进,先后进入上海、成都等大中城市。预料中的政府介入也没到来。

2014年12月,百度果断投资Uber中国6亿美元。到此时,出行的战争正式成为BAT三家的资本斗争。

经过此前的大肆补贴,滴滴和快的两家公司元气大伤,再无力展开角逐。此时,想要赢得与Uber的市场争夺,两家公司合并是最好的办法。

2015年1月,滴滴、快的进入合并前实质性谈判,在历经十数次的艰辛谈判之后,滴滴、快的最终以6:4的比例进行合并,由程维团队负责新公司的运营管理。

在滴滴和快的宣布合并之后,几乎所有人都认为中国的出行领域不会再起硝烟,但所有人也都低估的Uber在中国市场的决心。

Uber宣布要拿出10亿美元补贴中国市场,瞬时风云再起。Uber的钞能力很快带来成效,仅仅三个月,Uber的市场占有率从年初的1%一举提高到35%。滴滴此时深感压力之大,若是再有几个月,滴滴市场份额极有可能被反超。

此时,程维想到:既然在国内市场无法对Uber形成有效的攻势,那就到Uber的老家去捣乱,让Uber自顾不暇。

滴滴此时执行力爆表,很快便在美国高调投资了Uber的竞争对手。显然,这一策略行之有效。

2016年7月,Uber董事会便希望停止与滴滴在中国的补贴斗争,两家谈判之后作出:滴滴收购Uber中国的决策。也是因为这次并购,滴滴成为了少有的同时被BAT三家持股的公司。

硝烟散去,战场仅剩下滴滴一家,时至今日,滴滴依旧闹闹把持这国内网约车市场,市场占有率一度超过90%。

2021年6月30日,滴滴低调在美上市,但仅仅两天就迎来国家监管的介入。

滴滴作为国内出行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公司,其多年所累计的数据无法想象。可以肯定的是,几乎整个中国的路网信息都会存储在滴滴的服务器里,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滴滴的背后更多的是资本的期许,但作为一个极具大众影响力的企业,滴滴也许更需要的是耐心和对国家安全、滴滴司机、乘客的责任心。

5个APP地推的主要场景

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全民

全民地推做得比较好的就是支付宝了,众所周之,支付宝的全民开店计划就是要让每一位用户都成为自己的线下推广员。当然,支付宝没办法让所有用户都成为其线下推广员,但确实已经达到了大众讨论的效果。一个APP的推广策略演变成了大众在讨论的热点话题,这项推广策略就已经成功了。而参与线下推广的普通用户,不管推广的成绩如何,但是他们每接触一位商家必会进行一次口碑传播。

支付宝的全民地推策略成功引来了大量关注,达到了口碑传播的目的。这种办法比较适合土豪公司,创业公司要慎用这种做法,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2、疯狂型地推

这种做法的代表公司有饿了么、滴滴、e代驾等。他们的地推团队都很庞大,遍布全国各地,执行力也很强。饿了么的地推人员是不断的去扫楼和扫街,把自己的广告发到各种地方;滴滴的地推人员是挨个去找出租车公司和出租车司机谈合作;e代驾的地推人员则是把印有自己广告的牙签盒、纸巾盒等小物料发到酒吧、KTV、饭店等各种场景去。这些公司的地推效果是很明显的,首先,地推的地点选择都比较精确,而不是随便在路边摆个摊就完事了;其次,通过大量的广告宣传,在用户心中留下印象;最后,通过长时间的产品宣传,让用户在想使用某项服务的时候,就会想到这些公司。

3、大型展会地推

大型展会地推一般多见于车站、旅博会、chinajoy等,在这些场地做地推,人流量很大,效果很明显。常见的做法一般是摆个摊,放上易拉宝和二维码,雇上一批兼职人员发传单,告诉大家扫码下载APP有礼品送;或者是找几个帅哥美女,客串下cosplay,吸引大家的眼球等。

在展会现场做地推,只有先吸引用户的关注,才能进行后续的推广工作。用礼品来吸引用户是一种有效的手段,所以礼品的选择很重要。礼品的选择要和当前场景的用户需求相结合,这样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比如,夏天天气热,展会现场人又多的情况下,给每个下载APP的用户送饮料和抽纸,会很受欢迎,非常实用,会带来一批有效的用户

不管是什么形式的地推活动,都要精心分析和策划,把产品特性和用户需求相结合,才能制定最合理的推广方案。

滴滴,美团,饿了么创业初期是如何做地面推广的

【滴滴推广】

滴滴打车一开始只在一个城市(北京),用最精锐的部队验证自己的模式,成功时再横向复制,从而形成了今天的规模。但开拓北京的市场,却不像滴滴创始人程维想象的那样简单。

推广初期,没有出租车公司愿意和滴滴合作,员工都很沮丧。程维鼓励大家:再坚持一下,跑完全部189家公司,没有一家愿意跟我们合作,我们就认了、放弃!

经过不懈的努力,滴滴终于谈下来第一个出租公司——只有200余辆车的银山出租车公司,这家公司的老板允许程维他们在司机例会上演讲15分钟介绍产品。

那场推广会有100个司机在场,但只有20位有智能手机。面对滴滴的讲解,司机们面面相觑,这又是新骗术吧?

最后,有8位司机安装了客户端。程维拿着合同给其他出租车公司看——人家都做了,你们也可以尝试一下啊!就是这样,滴滴敲开了第二家、第三家公司。地推团队也开始有了干劲儿。

2012年9月,滴滴打车上线,有500位司机安装了客户端,但是上线的人数只有16个。程维给大家鼓劲:起码有16个司机相信我们,我们不能让这16个人失望!没有订单,我就找人去打车……

于是程维面试了一个人,每天给他400块钱,让他绕三环打车。当时还特意嘱咐:不要去昌平,资金有限,省着点花……

除了各个公司推广,滴滴的地推团队还设立了线下服务点,分布在北京西站、南站、南苑机场等司机聚集的地方,他们每天7点抵达开始工作,一直持续到晚上10点。出租车师傅慢慢驶过去的时候,地推的小伙子就抱着笔记本冲过去:师傅,你有智能手机吗?

为了保证体验,地推的小伙们会考虑到每个细节:他们把安装时间控制在3、5分钟,最后压缩到1分钟一个,否则司机会不满。在司机方便的厕所发传单时,他们会考虑是司机进去的时候发传单,还是出来的时候。因为如果是进去时发的传单,出来时往往就被扔掉了……

就这样,滴滴慢慢积累了第一批种子用户。

【美团推广】

在推广初期,团购网对国内商户是一个全新概念,所以并不好谈。第一单生意是一个舞蹈塑形班,女老板是饭否(美团网创始人王兴的另一个创业项目)的用户,觉得王兴靠谱就答应了。

那一单卖出了79份,距离美团描述的“上千份”的蓝图有很大的距离,但也让商户们认识到了团购的价值。

那时的美团只有十几个人,团队扩张也比较慢,每天一单,一个月下来才三十单,由于筛选严格,谈三四个单子才会有一个上线。美团希望用这样严格的标准,来保证服务质量。

在扩张到其他城市时,美团在上海和天津选择了直营方式,其他多为代理或收购。就像哈尔滨、太原、唐山、东莞都是收购本地团购网站转化成美团分站的。这奠定了美团的基础。

而运营上,美团有的放矢,十分注重目标人群的用户体验。

以镇江为例,美团主抓年轻消费者——教师、大学生、公务员、银行员工,这样喜欢时尚品类的群体。在团购品类上,也投其所好,主推韩国料理、日本料理、自助餐、火锅、电影之类的。

与此同时,镇江的客服也做得很好,建立了很多会员群,会员有任何投诉,销售人员骑着电动车,15分钟内就会赶到处理。

不过与对手相比,美团显然不够疯狂。不仅在收购时经常被竞争对手截胡,市场上被对手疯狂进攻,连团队成员也经常被对手以两三倍的工资挖走。

当然,这并不合理,首先这些人员并不值这个价。其次,对方给这么高的工资势必会引起老员工反感,引发内斗。对此,美团的对策是,你要挖人,我就想办法拖、挽留,等过一两个月,先去的人感到问题了,这件事也就解决了。

这时美团士气很低落,内部质疑是不是融不到钱了?同行都在打广告,在挖人,美团却一点动作都没有……甚至有员工当面质问美团网副总裁王慧文:你别扯虚的,我就问你,到底投不投广告?

这里有一个小插曲,美团虽然没有投广告,但王兴有一个判断——用户在线下看到了广告,终究要来线上消费,所以他在百度购买了团购的关键词。用户搜索团购,出现的第一位就是美团。

对此美团高层有自己的判断——疯狂烧钱,不理性竞争不会持续太久,团购资本市场的冬天很快就要到了。所以,在账面上还有1200万美元的情况下,美团按兵不动,继续融资储备资金,静静等待战机到来。

「滴滴地推团队」滴滴推广员是做什么的

滴滴打车刚开始的时候是在怎么做推广的

------------------非原创,仅转载----------------------

滴滴最早开始做推广的时候,完全是通过地推来进行的。滴滴的创始人程维是从阿里出来的,而阿里是中国互联网企业里最早开始做地推的一批,在地推这块,滴滴就已经占据了先天优势,经验和方向还是很足的。今天的滴滴在合并了快的和优步中国后,已经成为出行O2O的巨头。但在滴滴发展的早期阶段,也是全靠地推团队撑起来的。

滴滴最早选择的地推地点是北京的火车站和飞机场的出租车候车区,慢慢才扩张到北京西站、东站和首都机场三个地方。一般一个地点在一个时段保证3-4位员工,他们会将办公地点设在出租车离开的必经之路,在车流缓慢的时候上前给司机们发一下传单,介绍产品,如果有兴趣,就可以让司机车停一边,手把手安装APP。这其中还不包括在出租车师傅经常加油,或者吃午饭的地方定期去介绍,安装成功现场发放油卡或者电话卡这类。

除了给C端的用户做推广外,滴滴也会去B端的出租车公司做推广,跟出租车公司合作的话,能给司机们基本的可靠感,滴滴会定期与北京的部分出租车公司联合举行几场宣讲会,一般这个时间会选在每个月司机师傅来交份子钱的那天;现场聚集一定人后,滴滴员工现场为司机们装APP,做咨询,定期会举行抢单最高的奖励活动。据说在那时候抢单第一的司机师傅每个月会多赚2000,所以加入滴滴的出租车司机瞬间暴增。这批司机还会在使用滴滴的过程中享受到了好处的话,还会主动帮滴滴做推广,让他们的同行和朋友也加入滴滴。

滴滴地推团队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滴滴推广员是做什么的、滴滴地推团队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The End

发布于:2023-04-07,除非注明,否则均为首码项目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