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线程僵尸」java线程僵死

博主:adminadmin 2022-11-27 08:56:07 59

今天给各位分享java线程僵尸的知识,其中也会对java线程僵死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java有几种实现线程的方式

java创建线程的方式有三种

第一种是继承Thread类 实现方法run() 不可以抛异常 无返回值

第二种是实现Runnable接口 实现方法run() 不可以抛异常 无返回值

第三种是实现CallableT接口,接口中要覆盖的方法是 public T call() 注意:此方法可以抛异常,而前两种不能 而且此方法可以有返回值

第三种如何运行呢 Callable接口在util.concurrent包中,由线程池提交

import java.util.concurrent.*;

ExecutorService e = Executors.newFixedThreadPool(10); 参数表示最多可以运行几个线程

e.submit(); 这个里面参数传 实现Callable接口那个类的对象

JAVA中,线程死锁是什么意思

一. 什么是线程

在谈到线程死锁的时候,我们首先必须了解什么是Java线程。一个程序的进程会包含多个线程,一个线程就是运行在一个进程中的一个逻辑流。多线程允许在程序中并发执行多个指令流,每个指令流都称为一个线程,彼此间互相独立。

线程又称为轻量级进程,它和进程一样拥有独立的执行控制,由操作系统负责调度,区别在于线程没有独立的存储空间,而是和所属进程中的其它线程共享一个存储空间,这使得线程间的通信较进程简单。笔者的经验是编写多线程序,必须注意每个线程是否干扰了其他线程的工作。每个进程开始生命周期时都是单一线程,称为“主线程”,在某一时刻主线程会创建一个对等线程。如果主线程停滞则系统就会切换到其对等线程。和一个进程相关的线程此时会组成一个对等线程池,一个线程可以杀死其任意对等线程。

因为每个线程都能读写相同的共享数据。这样就带来了新的麻烦:由于数据共享会带来同步问题,进而会导致死锁的产生。

二. 死锁的机制

由多线程带来的性能改善是以可靠性为代价的,主要是因为有可能产生线程死锁。死锁是这样一种情形:多个线程同时被阻塞,它们中的一个或者全部都在等待某个资源被释放。由于线程被无限期地阻塞,因此程序不能正常运行。简单的说就是:线程死锁时,第一个线程等待第二个线程释放资源,而同时第二个线程又在等待第一个线程释放资源。这里举一个通俗的例子:如在人行道上两个人迎面相遇,为了给对方让道,两人同时向一侧迈出一步,双方无法通过,又同时向另一侧迈出一步,这样还是无法通过。假设这种情况一直持续下去,这样就会发生死锁现象。

导致死锁的根源在于不适当地运用“synchronized”关键词来管理线程对特定对象的访问。“synchronized”关键词的作用是,确保在某个时刻只有一个线程被允许执行特定的代码块,因此,被允许执行的线程首先必须拥有对变量或对象的排他性访问权。当线程访问对象时,线程会给对象加锁,而这个锁导致其它也想访问同一对象的线程被阻塞,直至第一个线程释放它加在对象上的锁。

Java中每个对象都有一把锁与之对应。但Java不提供单独的lock和unlock操作。下面笔者分析死锁的两个过程“上锁”和“锁死” 。

(1) 上锁

许多线程在执行中必须考虑与其他线程之间共享数据或协调执行状态,就需要同步机制。因此大多数应用程序要求线程互相通信来同步它们的动作,在 Java 程序中最简单实现同步的方法就是上锁。在 Java 编程中,所有的对象都有锁。线程可以使用 synchronized 关键字来获得锁。在任一时刻对于给定的类的实例,方法或同步的代码块只能被一个线程执行。这是因为代码在执行之前要求获得对象的锁。

为了防止同时访问共享资源,线程在使用资源的前后可以给该资源上锁和开锁。给共享变量上锁就使得 Java 线程能够快速方便地通信和同步。某个线程若给一个对象上了锁,就可以知道没有其他线程能够访问该对象。即使在抢占式模型中,其他线程也不能够访问此对象,直到上锁的线程被唤醒、完成工作并开锁。那些试图访问一个上锁对象的线程通常会进入睡眠状态,直到上锁的线程开锁。一旦锁被打开,这些睡眠进程就会被唤醒并移到准备就绪队列中。

(2)锁死

如果程序中有几个竞争资源的并发线程,那么保证均衡是很重要的。系统均衡是指每个线程在执行过程中都能充分访问有限的资源,系统中没有饿死和死锁的线程。当多个并发的线程分别试图同时占有两个锁时,会出现加锁冲突的情形。如果一个线程占有了另一个线程必需的锁,互相等待时被阻塞就有可能出现死锁。

在编写多线程代码时,笔者认为死锁是最难处理的问题之一。因为死锁可能在最意想不到的地方发生,所以查找和修正它既费时又费力。例如,常见的例子如下面这段程序。

public int sumArrays(int[] a1, int[] a2) ...{ int value = 0; int size = a1.length; if (size == a2.length) ...{ synchronized(a1) ...{ //1 synchronized(a2) ...{ //2 for (int i=0; isize; i++) value += a1[i] + a2[i]; } } } return value; }

这段代码在求和操作中访问两个数组对象之前锁定了这两个数组对象。它形式简短,编写也适合所要执行的任务;但不幸的是,它有一个潜在的问题。这个问题就是它埋下了死锁的种子。

没有完结,请楼主看下面的网址。

Java中线程间怎么通讯?什么叫僵死线程?

JAVA直接通信 一般有个servicer端 一个client端,servicer启动后,client与servicer连接,你可以试用UDP协议或者TCP/IP协议在多线程中,线程会sleep,当程序停止时,线程仍然处于sleep中,就出现了僵死线程

在JAVA中线程到底起到什么作用

这是javaeye上非常经典的关于线程的帖子,写的非常通俗易懂的,适合任何读计算机的同学.

线程同步

我们可以在计算机上运行各种计算机软件程序。每一个运行的程序可能包括多个独立运行的线程(Thread)。

线程(Thread)是一份独立运行的程序,有自己专用的运行栈。线程有可能和其他线程共享一些资源,比如,内存,文件,数据库等。

当多个线程同时读写同一份共享资源的时候,可能会引起冲突。这时候,我们需要引入线程“同步”机制,即各位线程之间要有个先来后到,不能一窝蜂挤上去抢作一团。

同步这个词是从英文synchronize(使同时发生)翻译过来的。我也不明白为什么要用这个很容易引起误解的词。既然大家都这么用,咱们也就只好这么将就。

线程同步的真实意思和字面意思恰好相反。线程同步的真实意思,其实是“排队”:几个线程之间要排队,一个一个对共享资源进行操作,而不是同时进行操作。

因此,关于线程同步,需要牢牢记住的第一点是:线程同步就是线程排队。同步就是排队。线程同步的目的就是避免线程“同步”执行。这可真是个无聊的绕口令。

关于线程同步,需要牢牢记住的第二点是 “共享”这两个字。只有共享资源的读写访问才需要同步。如果不是共享资源,那么就根本没有同步的必要。

关于线程同步,需要牢牢记住的第三点是,只有“变量”才需要同步访问。如果共享的资源是固定不变的,那么就相当于“常量”,线程同时读取常量也不需要同步。至少一个线程修改共享资源,这样的情况下,线程之间就需要同步。

关于线程同步,需要牢牢记住的第四点是:多个线程访问共享资源的代码有可能是同一份代码,也有可能是不同的代码;无论是否执行同一份代码,只要这些线程的代码访问同一份可变的共享资源,这些线程之间就需要同步。

为了加深理解,下面举几个例子。

有两个采购员,他们的工作内容是相同的,都是遵循如下的步骤:

(1)到市场上去,寻找并购买有潜力的样品。

(2)回到公司,写报告。

这两个人的工作内容虽然一样,他们都需要购买样品,他们可能买到同样种类的样品,但是他们绝对不会购买到同一件样品,他们之间没有任何共享资源。所以,他们可以各自进行自己的工作,互不干扰。

这两个采购员就相当于两个线程;两个采购员遵循相同的工作步骤,相当于这两个线程执行同一段代码。

下面给这两个采购员增加一个工作步骤。采购员需要根据公司的“布告栏”上面公布的信息,安排自己的工作计划。

这两个采购员有可能同时走到布告栏的前面,同时观看布告栏上的信息。这一点问题都没有。因为布告栏是只读的,这两个采购员谁都不会去修改布告栏上写的信息。

下面增加一个角色。一个办公室行政人员这个时候,也走到了布告栏前面,准备修改布告栏上的信息。

如果行政人员先到达布告栏,并且正在修改布告栏的内容。两个采购员这个时候,恰好也到了。这两个采购员就必须等待行政人员完成修改之后,才能观看修改后的信息。

如果行政人员到达的时候,两个采购员已经在观看布告栏了。那么行政人员需要等待两个采购员把当前信息记录下来之后,才能够写上新的信息。

上述这两种情况,行政人员和采购员对布告栏的访问就需要进行同步。因为其中一个线程(行政人员)修改了共享资源(布告栏)。而且我们可以看到,行政人员的工作流程和采购员的工作流程(执行代码)完全不同,但是由于他们访问了同一份可变共享资源(布告栏),所以他们之间需要同步。

同步锁

前面讲了为什么要线程同步,下面我们就来看如何才能线程同步。

线程同步的基本实现思路还是比较容易理解的。我们可以给共享资源加一把锁,这把锁只有一把钥匙。哪个线程获取了这把钥匙,才有权利访问该共享资源。

生活中,我们也可能会遇到这样的例子。一些超市的外面提供了一些自动储物箱。每个储物箱都有一把锁,一把钥匙。人们可以使用那些带有钥匙的储物箱,把东西放到储物箱里面,把储物箱锁上,然后把钥匙拿走。这样,该储物箱就被锁住了,其他人不能再访问这个储物箱。(当然,真实的储物箱钥匙是可以被人拿走复制的,所以不要把贵重物品放在超市的储物箱里面。于是很多超市都采用了电子密码锁。)

线程同步锁这个模型看起来很直观。但是,还有一个严峻的问题没有解决,这个同步锁应该加在哪里?

当然是加在共享资源上了。反应快的读者一定会抢先回答。

没错,如果可能,我们当然尽量把同步锁加在共享资源上。一些比较完善的共享资源,比如,文件系统,数据库系统等,自身都提供了比较完善的同步锁机制。我们不用另外给这些资源加锁,这些资源自己就有锁。

但是,大部分情况下,我们在代码中访问的共享资源都是比较简单的共享对象。这些对象里面没有地方让我们加锁。

读者可能会提出建议:为什么不在每一个对象内部都增加一个新的区域,专门用来加锁呢?这种设计理论上当然也是可行的。问题在于,线程同步的情况并不是很普遍。如果因为这小概率事件,在所有对象内部都开辟一块锁空间,将会带来极大的空间浪费。得不偿失。

于是,现代的编程语言的设计思路都是把同步锁加在代码段上。确切的说,是把同步锁加在“访问共享资源的代码段”上。这一点一定要记住,同步锁是加在代码段上的。

同步锁加在代码段上,就很好地解决了上述的空间浪费问题。但是却增加了模型的复杂度,也增加了我们的理解难度。

现在我们就来仔细分析“同步锁加在代码段上”的线程同步模型。

首先,我们已经解决了同步锁加在哪里的问题。我们已经确定,同步锁不是加在共享资源上,而是加在访问共享资源的代码段上。

其次,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我们应该在代码段上加什么样的锁。这个问题是重点中的重点。这是我们尤其要注意的问题:访问同一份共享资源的不同代码段,应该加上同一个同步锁;如果加的是不同的同步锁,那么根本就起不到同步的作用,没有任何意义。

这就是说,同步锁本身也一定是多个线程之间的共享对象。

Java语言的synchronized关键字

为了加深理解,举几个代码段同步的例子。

不同语言的同步锁模型都是一样的。只是表达方式有些不同。这里我们以当前最流行的Java语言为例。Java语言里面用synchronized关键字给代码段加锁。整个语法形式表现为

synchronized(同步锁) {

// 访问共享资源,需要同步的代码段

}

这里尤其要注意的就是,同步锁本身一定要是共享的对象。

… f1() {

Object lock1 = new Object(); // 产生一个同步锁

synchronized(lock1){

// 代码段 A

// 访问共享资源 resource1

// 需要同步

}

}

上面这段代码没有任何意义。因为那个同步锁是在函数体内部产生的。每个线程调用这段代码的时候,都会产生一个新的同步锁。那么多个线程之间,使用的是不同的同步锁。根本达不到同步的目的。

同步代码一定要写成如下的形式,才有意义。

public static final Object lock1 = new Object();

… f1() {

synchronized(lock1){ // lock1 是公用同步锁

// 代码段 A

// 访问共享资源 resource1

// 需要同步

}

你不一定要把同步锁声明为static或者public,但是你一定要保证相关的同步代码之间,一定要使用同一个同步锁。

讲到这里,你一定会好奇,这个同步锁到底是个什么东西。为什么随便声明一个Object对象,就可以作为同步锁?

在Java里面,同步锁的概念就是这样的。任何一个Object Reference都可以作为同步锁。我们可以把Object Reference理解为对象在内存分配系统中的内存地址。因此,要保证同步代码段之间使用的是同一个同步锁,我们就要保证这些同步代码段的synchronized关键字使用的是同一个Object Reference,同一个内存地址。这也是为什么我在前面的代码中声明lock1的时候,使用了final关键字,这就是为了保证lock1的Object Reference在整个系统运行过程中都保持不变。

一些求知欲强的读者可能想要继续深入了解synchronzied(同步锁)的实际运行机制。Java虚拟机规范中(你可以在google用“JVM Spec”等关键字进行搜索),有对synchronized关键字的详细解释。synchronized会编译成 monitor enter, … monitor exit之类的指令对。Monitor就是实际上的同步锁。每一个Object Reference在概念上都对应一个monitor。

这些实现细节问题,并不是理解同步锁模型的关键。我们继续看几个例子,加深对同步锁模型的理解。

public static final Object lock1 = new Object();

… f1() {

synchronized(lock1){ // lock1 是公用同步锁

// 代码段 A

// 访问共享资源 resource1

// 需要同步

}

}

… f2() {

synchronized(lock1){ // lock1 是公用同步锁

// 代码段 B

// 访问共享资源 resource1

// 需要同步

}

}

上述的代码中,代码段A和代码段B就是同步的。因为它们使用的是同一个同步锁lock1。

如果有10个线程同时执行代码段A,同时还有20个线程同时执行代码段B,那么这30个线程之间都是要进行同步的。

这30个线程都要竞争一个同步锁lock1。同一时刻,只有一个线程能够获得lock1的所有权,只有一个线程可以执行代码段A或者代码段B。其他竞争失败的线程只能暂停运行,进入到该同步锁的就绪(Ready)队列。

每一个同步锁下面都挂了几个线程队列,包括就绪(Ready)队列,待召(Waiting)队列等。比如,lock1对应的就绪队列就可以叫做lock1 - ready queue。每个队列里面都可能有多个暂停运行的线程。

注意,竞争同步锁失败的线程进入的是该同步锁的就绪(Ready)队列,而不是后面要讲述的待召队列(Waiting Queue,也可以翻译为等待队列)。就绪队列里面的线程总是时刻准备着竞争同步锁,时刻准备着运行。而待召队列里面的线程则只能一直等待,直到等到某个信号的通知之后,才能够转移到就绪队列中,准备运行。

成功获取同步锁的线程,执行完同步代码段之后,会释放同步锁。该同步锁的就绪队列中的其他线程就继续下一轮同步锁的竞争。成功者就可以继续运行,失败者还是要乖乖地待在就绪队列中。

因此,线程同步是非常耗费资源的一种操作。我们要尽量控制线程同步的代码段范围。同步的代码段范围越小越好。我们用一个名词“同步粒度”来表示同步代码段的范围。

同步粒度

在Java语言里面,我们可以直接把synchronized关键字直接加在函数的定义上。

比如。

… synchronized … f1() {

// f1 代码段

}

这段代码就等价于

… f1() {

synchronized(this){ // 同步锁就是对象本身

// f1 代码段

}

}

同样的原则适用于静态(static)函数

比如。

… static synchronized … f1() {

// f1 代码段

}

这段代码就等价于

…static … f1() {

synchronized(Class.forName(…)){ // 同步锁是类定义本身

// f1 代码段

}

}

但是,我们要尽量避免这种直接把synchronized加在函数定义上的偷懒做法。因为我们要控制同步粒度。同步的代码段越小越好。synchronized控制的范围越小越好。

我们不仅要在缩小同步代码段的长度上下功夫,我们同时还要注意细分同步锁。

比如,下面的代码

public static final Object lock1 = new Object();

… f1() {

synchronized(lock1){ // lock1 是公用同步锁

// 代码段 A

// 访问共享资源 resource1

// 需要同步

}

}

… f2() {

synchronized(lock1){ // lock1 是公用同步锁

// 代码段 B

// 访问共享资源 resource1

// 需要同步

}

}

… f3() {

synchronized(lock1){ // lock1 是公用同步锁

// 代码段 C

// 访问共享资源 resource2

// 需要同步

}

}

… f4() {

synchronized(lock1){ // lock1 是公用同步锁

// 代码段 D

// 访问共享资源 resource2

// 需要同步

}

}

上述的4段同步代码,使用同一个同步锁lock1。所有调用4段代码中任何一段代码的线程,都需要竞争同一个同步锁lock1。

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发现这是没有必要的。

因为f1()的代码段A和f2()的代码段B访问的共享资源是resource1,f3()的代码段C和f4()的代码段D访问的共享资源是resource2,它们没有必要都竞争同一个同步锁lock1。我们可以增加一个同步锁lock2。f3()和f4()的代码可以修改为:

public static final Object lock2 = new Object();

… f3() {

synchronized(lock2){ // lock2 是公用同步锁

// 代码段 C

// 访问共享资源 resource2

// 需要同步

}

}

… f4() {

synchronized(lock2){ // lock2 是公用同步锁

// 代码段 D

// 访问共享资源 resource2

// 需要同步

}

}

这样,f1()和f2()就会竞争lock1,而f3()和f4()就会竞争lock2。这样,分开来分别竞争两个锁,就可以大大较少同步锁竞争的概率,从而减少系统的开销。

信号量

同步锁模型只是最简单的同步模型。同一时刻,只有一个线程能够运行同步代码。

有的时候,我们希望处理更加复杂的同步模型,比如生产者/消费者模型、读写同步模型等。这种情况下,同步锁模型就不够用了。我们需要一个新的模型。这就是我们要讲述的信号量模型。

信号量模型的工作方式如下:线程在运行的过程中,可以主动停下来,等待某个信号量的通知;这时候,该线程就进入到该信号量的待召(Waiting)队列当中;等到通知之后,再继续运行。

很多语言里面,同步锁都由专门的对象表示,对象名通常叫Monitor。

同样,在很多语言中,信号量通常也有专门的对象名来表示,比如,Mutex,Semphore。

信号量模型要比同步锁模型复杂许多。一些系统中,信号量甚至可以跨进程进行同步。另外一些信号量甚至还有计数功能,能够控制同时运行的线程数。

我们没有必要考虑那么复杂的模型。所有那些复杂的模型,都是最基本的模型衍生出来的。只要掌握了最基本的信号量模型——“等待/通知”模型,复杂模型也就迎刃而解了。

我们还是以Java语言为例。Java语言里面的同步锁和信号量概念都非常模糊,没有专门的对象名词来表示同步锁和信号量,只有两个同步锁相关的关键字——volatile和synchronized。

这种模糊虽然导致概念不清,但同时也避免了Monitor、Mutex、Semphore等名词带来的种种误解。我们不必执着于名词之争,可以专注于理解实际的运行原理。

在Java语言里面,任何一个Object Reference都可以作为同步锁。同样的道理,任何一个Object Reference也可以作为信号量。

Object对象的wait()方法就是等待通知,Object对象的notify()方法就是发出通知。

具体调用方法为

(1)等待某个信号量的通知

public static final Object signal = new Object();

… f1() {

synchronized(singal) { // 首先我们要获取这个信号量。这个信号量同时也是一个同步锁

// 只有成功获取了signal这个信号量兼同步锁之后,我们才可能进入这段代码

signal.wait(); // 这里要放弃信号量。本线程要进入signal信号量的待召(Waiting)队列

// 可怜。辛辛苦苦争取到手的信号量,就这么被放弃了

// 等到通知之后,从待召(Waiting)队列转到就绪(Ready)队列里面

// 转到了就绪队列中,离CPU核心近了一步,就有机会继续执行下面的代码了。

// 仍然需要把signal同步锁竞争到手,才能够真正继续执行下面的代码。命苦啊。

}

}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代码中的signal.wait()的意思。signal.wait()很容易导致误解。signal.wait()的意思并不是说,signal开始wait,而是说,运行这段代码的当前线程开始wait这个signal对象,即进入signal对象的待召(Waiting)队列。

(2)发出某个信号量的通知

… f2() {

synchronized(singal) { // 首先,我们同样要获取这个信号量。同时也是一个同步锁。

// 只有成功获取了signal这个信号量兼同步锁之后,我们才可能进入这段代码

signal.notify(); // 这里,我们通知signal的待召队列中的某个线程。

// 如果某个线程等到了这个通知,那个线程就会转到就绪队列中

// 但是本线程仍然继续拥有signal这个同步锁,本线程仍然继续执行

// 嘿嘿,虽然本线程好心通知其他线程,

// 但是,本线程可没有那么高风亮节,放弃到手的同步锁

// 本线程继续执行下面的代码

}

}

需要注意的是,signal.notify()的意思。signal.notify()并不是通知signal这个对象本身。而是通知正在等待signal信号量的其他线程。

以上就是Object的wait()和notify()的基本用法。

实际上,wait()还可以定义等待时间,当线程在某信号量的待召队列中,等到足够长的时间,就会等无可等,无需再等,自己就从待召队列转移到就绪队列中了。

另外,还有一个notifyAll()方法,表示通知待召队列里面的所有线程。

这些细节问题,并不对大局产生影响。

绿色线程

绿色线程(Green Thread)是一个相对于操作系统线程(Native Thread)的概念。

操作系统线程(Native Thread)的意思就是,程序里面的线程会真正映射到操作系统的线程,线程的运行和调度都是由操作系统控制的

绿色线程(Green Thread)的意思是,程序里面的线程不会真正映射到操作系统的线程,而是由语言运行平台自身来调度。

当前版本的Python语言的线程就可以映射到操作系统线程。当前版本的Ruby语言的线程就属于绿色线程,无法映射到操作系统的线程,因此Ruby语言的线程的运行速度比较慢。

难道说,绿色线程要比操作系统线程要慢吗?当然不是这样。事实上,情况可能正好相反。Ruby是一个特殊的例子。线程调度器并不是很成熟。

目前,线程的流行实现模型就是绿色线程。比如,stackless Python,就引入了更加轻量的绿色线程概念。在线程并发编程方面,无论是运行速度还是并发负载上,都优于Python。

另一个更著名的例子就是ErLang(爱立信公司开发的一种开源语言)。

ErLang的绿色线程概念非常彻底。ErLang的线程不叫Thread,而是叫做Process。这很容易和进程混淆起来。这里要注意区分一下。

ErLang Process之间根本就不需要同步。因为ErLang语言的所有变量都是final的,不允许变量的值发生任何变化。因此根本就不需要同步。

final变量的另一个好处就是,对象之间不可能出现交叉引用,不可能构成一种环状的关联,对象之间的关联都是单向的,树状的。因此,内存垃圾回收的算法效率也非常高。这就让ErLang能够达到Soft Real Time(软实时)的效果。这对于一门支持内存垃圾回收的语言来说,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Java中线程的几种可用状态有哪些?请大家解释一下。

线程在执行过程中,可以处于下面几种状态:

1、就绪(Runnable):线程准备运行,不一定立马就能开始执行。

2、运行中(Running):进程正在执行线程的代码。

3、等待中(Waiting):线程处于阻塞的状态,等待外部的处理结束。

4、睡眠中(Sleeping):线程被强制睡眠。

5、I/O阻塞(BlockedonI/O):等待I/O操作完成。

6、同步阻塞(BlockedonSynchronization):等待获取锁。

7、死亡(Dead):线程完成了执行。

Java的线程在项目中一般会有什么具体的应用?

java线程在项目中的应用场景如下:

场景一:一个业务逻辑有很多次的循环,每次循环之间没有影响,比如验证1万条url路径是否存在,正常情况要循环1万次,逐个去验证每一条URL,这样效率会很低,假设验证一条需要1分钟,总共就需要1万分钟,有点恐怖。这时可以用多线程,将1万条URL分成50等份,开50个线程,没个线程只需验证200条,这样所有的线程执行完是远小于1万分钟的。

场景二:需要知道一个任务的执行进度,比如我们常看到的进度条,实现方式可以是在任务中加入一个整型属性变量(这样不同方法可以共享),任务执行一定程度就给变量值加1,另外开一个线程按时间间隔不断去访问这个变量,并反馈给用户。

总之使用多线程就是为了充分利用cpu的资源,提高程序执行效率,当你发现一个业务逻辑执行效率特别低,耗时特别长,就可以考虑使用多线程。不过CPU执行哪个线程的时间和顺序是不确定的,即使设置了线程的优先级,因此使用多线程的风险也是比较大的,会出现很多预料不到的问题,一定要多熟悉概念,多构造不同的场景去测试才能够掌握!

java线程僵尸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java线程僵死、java线程僵尸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The End

发布于:2022-11-27,除非注明,否则均为首码项目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