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Javangx的信息
今天给各位分享Javangx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 1、通过nginx给skywalking后台添加权限
- 2、nginx的物理内存是做什么的??
- 3、java环境变量设置有误,求助。
- 4、electron调用java代码
- 5、北大青鸟java培训:java程序闭合包装的原因?
通过nginx给skywalking后台添加权限
skywalking在高版本去掉了security后台权限,只能通过其他方式配置后台访问权限。
nginx默认提供了【ngx_http_auth_basic_module】模块,改模块功能实现让用户只有输入正确的账号密码才能访问web。
需要使用第三方工具设置用户名及密码即可。
提示下面信息代表为安装
/usr/bin/which: no htpasswd in (/opt/java/jdk-11.0.4/bin:/usr/local/sbin:/usr/local/bin:/usr/sbin:/usr/bin:/root/bin)
安装
查看是否安装
生成密码文件
提示下面内容说明添加成功
Adding password for user skywalking
设置文件权限
nginx的物理内存是做什么的??
先来看内存池的实现,nginx的内存池实现的非常简单。
这里内存池的一些图表可以看老朱同学的slides :
当内存池初始化的时候(下面会分析到)ngx_poll_s只相当于内存池的一个头,保存了当前内存池的一些必要信息而已。
当从内存池存取数据的时候,nginx是分为两种类型来处理得,一种是小块数据,它是直接从内存池中取得数据,另一方面,当为大块数据时,它是直接malloc一块数据(也就是从内存池外部分配数据),然后保存这个指针到内存池。可以看到很多内存池,比如py的内存池实现,也基本是这个思想。这里的细节,我们将会在下面分析内存池相关函数的时候详细分析。
这里还有一个要注意就是这些子内存池和父内存池是不一样的,我们后面分析函数的时候会详细介绍。
大小块数据得分割线是你创建内存池时传递进来的size和页大小之间的最小值。
下面就是内存池的结构:
Java代码 收藏代码
struct ngx_pool_s {
///数据区的指针
ngx_pool_data_t d;
///其实也就是内存池所能容纳的最大值。
size_t max;
///指向当前的内存池的头。
ngx_pool_t *current;
///这个主要是为了讲所有的内存池都链接起来。(他会创建多个内存池的)
ngx_chain_t *chain;
///这个链表表示大的数据块
ngx_pool_large_t *large;
///这个就是清理函数链表
ngx_pool_cleanup_t *cleanup;
ngx_log_t *log;
};
然后我们一个个来看上面的链表。首先是数据区的指针ngx_pool_data_t。
这个结构很简单,它就是包含了我们所需要操作这个内存池的数据的一些指针。
其中last表示当前的数据区的已经使用的数据的结尾。
end表示当前的内存池的结尾。也就是说end-last就是内存池未使用的大小。
我们要知道当我们从一个内存池请求一块内存时,如果此时内存池已经满掉,这是一般都是扩大内存池,而nginx中不是这么做的,它会直接再分配一个内存池,然后链接到data的next指针上。也就是说在nginx中,其实每个内存池都会包含一些子内存池。因此我们请求内存的时候都会遍历这些子内存池。
failed域主要是为了标记我们请求内存(小块内存)由于内存池空间不够,我们需要重新分配一个子内存池的次数。 下面分析函数的时候会再会看到这个域。
Java代码 收藏代码
typedef struct {
u_char *last;
u_char *end;
//指向下一块内存池
ngx_pool_t *next;
///失败标记
ngx_uint_t failed;
} ngx_pool_data_t;
ngx_chain_t这里就先不介绍了,我们现在只需要知道它是与buf相关的。
然后是ngx_pool_large_s,它表示了大块的内存。可以看到这个结构非常简单,就是一个指针指向下一块large,一个alloc指向数据。
Java代码 收藏代码
struct ngx_pool_large_s {
ngx_pool_large_t *next;
void *alloc;
};
接下来是ngx_pool_cleanup_s,这个结构用来表示内存池中的数据的清理handler。
其中handler表示清理函数。
data表示传递给清理函数的数据。
next表示下一个清理handler,也就是说当destroy这个pool的时候会遍历清理handler链表,然后调用handler。
Java代码 收藏代码
struct ngx_pool_cleanup_s {
ngx_pool_cleanup_pt handler;
void *data;
ngx_pool_cleanup_t *next;
}
通过ngx_create_temp_buf创建一个buff,然后通过ngx_alloc_chain_link创建一个chain,然后通过cl-buf = rb-buf;将buff链接到chain中.
下面就是pool的内存图,摘自老朱同学的nginx internal。
ok,接下来我们来通过分析具体的函数,来更好的理解pool的实现。
首先来看ngx_create_pool也就是创建一个pool。
这里我们要知道虽然我们传递进来的大小是size可是我们真正能使用的数据区大小是要减去ngx_pool_t的大小的。
Java代码 收藏代码
///内存池的数据区的最大容量。
#define NGX_MAX_ALLOC_FROM_POOL (ngx_pagesize - 1)
ngx_pool_t *
ngx_create_pool(size_t size, ngx_log_t *log)
{
ngx_pool_t *p;
///可以看到直接分配size大小,也就是说我们只能使用size-sizeof(ngx_poll_t)大小
p = ngx_alloc(size, log);
if (p == NULL) {
return NULL;
}
///开始初始化数据区。
///由于一开始数据区为空,因此last指向数据区的开始。
p-d.last = (u_char *) p + sizeof(ngx_pool_t);
///end也就是数据区的结束位置
p-d.end = (u_char *) p + size;
p-d.next = NULL;
p-d.failed = 0;
///这里才是我们真正能使用的大小。
size = size - sizeof(ngx_pool_t);
///然后设置max。内存池的最大值也就是size和最大容量之间的最小值。
p-max = (size NGX_MAX_ALLOC_FROM_POOL) ? size : NGX_MAX_ALLOC_FROM_POOL;
///current表示当前的内存池。
p-current = p;
///其他的域置NULL。
p-chain = NULL;
p-large = NULL;
p-cleanup = NULL;
p-log = log;
///返回指针。
return p;
}
接下来我们来看如何从内存池中分配一块内存来使用。在nginx中有3个函数可以使用,分别是ngx_palloc,ngx_calloc,ngx_pnalloc。这三个函数的区别就是第一个函数分配的内存会对齐。第二个函数用来分配一块清0的内存,第三个函数分配的内存不会对齐。
由于这三个函数差不多,因此我们就只分析一个就够了。我们就来看ngx_palloc.
Java代码 收藏代码
void *
ngx_palloc(ngx_pool_t *pool, size_t size)
{
u_char *m;
ngx_pool_t *p;
///首先判断当前申请的大小是否超过max,如果超过则说明是大块,此时进入large
if (size = pool-max) {
///得到当前的内存池指针。
p = pool-current;
///开始遍历内存池,
do {
///首先对齐last指针。
m = ngx_align_ptr(p-d.last, NGX_ALIGNMENT);
///然后得到当前内存池中的可用大小。如果大于请求大小,则直接返回当前的last,也就是数据的指针。
if ((size_t) (p-d.end - m) = size) {
///更新last,然后返回前面保存的last。
p-d.last = m + size;
return m;
}
///否则继续遍历
p = p-d.next;
} while (p);
///到达这里说明内存池已经满掉,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分配一个内存池然后链接到当前的data的next上。(紧接着我们会分析这个函数)
return ngx_palloc_block(pool, size);
}
///申请大块。
return ngx_palloc_large(pool, size);
}
接下来就来看ngx_palloc_block的实现,这个函数主要就是重新分配一块内存池,然后链接到当前内存池的数据区指针。
然后要注意这里重新new的这个内存池大小是和它的父内存池一样大的。
并且新得内存池只保存了ngx_pool_data_t这个结构,也就是说数据区直接跟在ngx_pool_data_t下面。
Java代码 收藏代码
static void *
ngx_palloc_block(ngx_pool_t *pool, size_t size)
{
u_char *m;
size_t psize;
ngx_pool_t *p, *new, *current;
///计算当前的内存池的大小。
psize = (size_t) (pool-d.end - (u_char *) pool);
///再分配一个同样大小的内存池
m = ngx_alloc(psize, pool-log);
if (m == NULL) {
return NULL;
}
new = (ngx_pool_t *) m;
///接下来和我们create一个内存池做的操作一样。就是更新一些指针
new-d.end = m + psize;
new-d.next = NULL;
new-d.failed = 0;
///这里要注意了,可以看到last指针是指向ngx_pool_data_t的大小再加上要分配的size大小,也就是现在的内存池只包含了ngx_pool_data_t和数据。
m += sizeof(ngx_pool_data_t);
m = ngx_align_ptr(m, NGX_ALIGNMENT);
new-d.last = m + size;
///设置current。
current = pool-current;
///这里遍历所有的子内存池,这里主要是通过failed来标记重新分配子内存池的次数,然后找出最后一个大于4的,标记它的下一个子内存池为current。
for (p = current; p-d.next; p = p-d.next) {
if (p-d.failed++ 4) {
current = p-d.next;
}
}
///链接到最后一个内存池后面
p-d.next = new;
///如果current为空,则current就为new。
pool-current = current ? current : new;
return m;
}
这里解释一下为什么这样设置current,这里的主要原因是我们在ngx_palloc中分配内存是从current开始的,而这里也就是设置current为比较新分配的内存。而当failed大于4说明我们至少请求了4次内存分配,都不能满足我们的请求,此时我们就假设老的内存都已经没有空间了,因此我们就从比较新的内存块开始。
接下来是ngx_palloc_large,这个函数也是很简单就是malloc一块ngx_poll_large_t,然后链接到主的内存池上。
Java代码 收藏代码
static void *
ngx_palloc_large(ngx_pool_t *pool, size_t size)
{
void *p;
ngx_uint_t n;
ngx_pool_large_t *large;
///分配一块内存。
p = ngx_alloc(size, pool-log);
if (p == NULL) {
return NULL;
}
n = 0;
///开始遍历large链表,如果有alloc(也就是内存区指针)为空,则直接指针赋值然后返回。一般第一次请求大块内存都会直接进入这里。并且大块内存是可以被我们手动释放的。
for (large = pool-large; large; large = large-next) {
if (large-alloc == NULL) {
large-alloc = p;
return p;
}
///这里不太懂什么意思。
if (n++ 3) {
break;
}
}
///malloc一块ngx_pool_large_t。
large = ngx_palloc(pool, sizeof(ngx_pool_large_t));
if (large == NULL) {
ngx_free(p);
return NULL;
}
///然后链接数据区指针p到large。这里可以看到直接插入到large链表的头的。
large-alloc = p;
large-next = pool-large;
pool-large = large;
return p;
}
ok,分配看完了,我们来看释放。这里要知道在nginx中,只有大块内存提供了free接口,可以供我们收工释放,而小块内存是没有提供这个接口的。也就是说小块内存只有当整个内存池被desrtoy掉时,才会被释放。
这里一些简单的函数就不分析了。
比如ngx_pfree(ngx_pool_t *pool, void *p),这个函数就是从pool的large链表中找到p,然后free掉它。
ngx_pool_cleanup_t *
ngx_pool_cleanup_add(ngx_pool_t *p, size_t size)
这个函数也就是添加一个ngx_pool_cleanup_t到当前的pool上,然后返回,我们此时就能通过返回的结构来给对应的handler赋值。
而ngx_pool_cleanup_t这个主要是当内存池destroy的时候我们可能需要做一些清理工作,此时我们就能add这些清理handler到pool中,然后当内存池要释放的时候就会自动调用。
ok,现在来看pool 被free的实现。
这个函数主要是遍历large,遍历current,然后一一释放。
Java代码 收藏代码
void
ngx_destroy_pool(ngx_pool_t *pool)
{
ngx_pool_t *p, *n;
ngx_pool_large_t *l;
ngx_pool_cleanup_t *c;
///先做清理工作。
for (c = pool-cleanup; c; c = c-next) {
if (c-handler) {
ngx_log_debug1(NGX_LOG_DEBUG_ALLOC, pool-log, 0,
"run cleanup: %p", c);
c-handler(c-data);
}
}
///free大块内存
for (l = pool-large; l; l = l-next) {
ngx_log_debug1(NGX_LOG_DEBUG_ALLOC, pool-log, 0, "free: %p", l-alloc);
if (l-alloc) {
ngx_free(l-alloc);
}
}
///遍历小块内存池。
for (p = pool, n = pool-d.next; /* void */; p = n, n = n-d.next) {
///直接free掉。
ngx_free(p);
if (n == NULL) {
break;
}
}
}
通过上面我们可以看到在nginx中内存池中的小块数据是从来不释放的,这样就简化了内存池的操作。
接下来我们来看buf的实现。
buf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file,一种是memory.因此这里会有文件的一些操作域。
可以看到buf相对于pool多了一个pos域(file_pos).这里我们要知道我们发送往套接字异或者其他的设备,我们这里会现将数据放到buf中,然后当设备或者套接字准备好了,我们就会从buf中读取,因此这里pos指针就是放到buf中的已经被执行的数据(也就是已经送往套接字)的位置。
Java代码 收藏代码
struct ngx_buf_s {
///pos表示已经执行的数据的位置。
u_char *pos;
///last和上面内存池中last一样,也就是使用的内存的最后一个字节的指针
u_char *last;
///文件指针
off_t file_pos;
off_t file_last;
///buf的开始指针
u_char *start; /* start of buffer */
u_char *end; /* end of buffer */
///这里表示这个buf从属于那个模块。
ngx_buf_tag_t tag;
ngx_file_t *file;
ngx_buf_t *shadow;
///一些标记
/* the buf's content could be changed */
unsigned temporary:1;
///在内存中是不能改变的。
unsigned memory:1;
///是否是mmap的内存
unsigned mmap:1;
unsigned recycled:1;
///是否文件。
unsigned in_file:1;
unsigned flush:1;
unsigned sync:1;
unsigned last_buf:1;
unsigned last_in_chain:1;
unsigned last_shadow:1;
unsigned temp_file:1;
/* STUB */ int num;
};
ok,接下来我们来看如何创建一个buf.在nginx中一般都是调用ngx_create_temp_buf来创建一个buf。函数很简单,就是从pool中分配内存然后初始化相关域。
java环境变量设置有误,求助。
建议Java初学者最好不要使用中文字符!
可以和下面对比一下,看问题出在哪里,还有解释,有助于理解。
配三个环境变量:
1) JAVA_HOME
c:\Program Files\java\jdk1.6.0_23;
2) PATH
c:\Program Files\java\jdk1.6.0_23\bin;
3) CLASSPATH
.;c:\Program Files\java\jdk1.6.0_23\lib\tools.jar;
解释:
变量分为:系统变量(系统的、不变的)和用户变量(不同的用户登陆使用会受到影响)
JDK:最好配置为系统变量,原因:无论你是以系统身份还是以用户身份登陆均不影响使用。
(1)JAVA_HOME 指向jdk根目录,即
c:\Program Files\java\jdk1.6.0_23;
(2)PATH 指向jdk下包含很多个.exe的路径 保证 java ,javac等命令能在DOS窗口下是可执行命令
c:\Program Files\java\jdk1.6.0_23\bin; 不需要jre下那个bin 因为是一样的 二者取一即可
(注意:它原来存在path ,有其他软件或工具的变量,且不分大小写,你要找到path 进行编辑,防止修改了其它软件的路径,格式:找到path,编辑,;c:\Program Files\java\jdk1.6.0_23\bin,分号不要忘记)
(3)CLASSPATH 这主要是要用到加载类到JVM的ClassLoader等工具(tools)
.;c:\Program Files\java\jdk1.6.0_23\lib\tools.jar;
以上就好了 ,进入dos ,运行java,javac命令,祝你成功!
electron调用java代码
document.querySelector('#btn').addEventListener(() = { // doElectronStuff });
这不是我所追求的......这似乎是一个相当严重的耦合,让这个“服务器端”代码进入我的DOM .
使用Angular2前端,我发现了一个名为ngx-electron的漂亮软件包,它将电子接口公开为带有打字稿映射的可注入完成等 .
所以现在我有一个Angular服务,我想调用一个Electron方法(以获取一些数据库的东西,或其他任何东西):
constructor(private _electron:ElectronService) {}
getAll(): Entity[] {
var results = this._electron.ipcRenderer.?????
}
我真的不知道如何使角度服务调用电子方法 . 我已经尝试运行 emit() 并尝试使用 send() 等对 ipcRenderer , remote.ipcMain ,但收到各种错误,所有这些似乎无法 Build 连接 .
希望我错过了一些简单的东西?电子端语法和角度方法语法的组合是什么才能匹配这些?谢谢
(我并不是特别坚持使用ngx电子,但它确实看起来很好用,我假设它运行良好,一旦我越过我自己的块......)
北大青鸟java培训:java程序闭合包装的原因?
在一个java程序中,如果所有的代码都是散乱的,或者是说是暴露在外的,那么他的程序很容易会被其他的程序员针对性的研究出仿照版本或者是攻击的木马程序,所以,为了保障我们java程序的安全,是需要对程序的核心内容进行包装闭合的。
你曾经因为部署/上线而痛苦吗?你曾经因为要去运维那改配置而烦恼吗?java课程培训机构认为在我接触过的一些部署/上线方式中,曾碰到过以下一些问题:1、程序代码和依赖都是人工上传到服务器,不是通过工具进行部署和发布;2、目录结构没有规范,jar启动时通过-classpath任意指定;3、fatjar,把程序代码、配置文件和依赖jar都打包到一个jar中,改配置文件太费劲;4、不管是非web应用还是web应用都部署到web容器环境,如Tomcat;5、web应用还需要先在服务器上安装好环境(如装Tomcat)才能部署,想升级版本或者换个容器太难了;6、线上参数修改还需要找运维,痛苦。
还有如没有自动部署平台,回滚到上一个版本那可真是天方夜谈;增量包而非全量包,无法自由在在的回滚;前端代码直接覆盖而非版本化,难快速回滚,出问题要清理CDN,痛苦;ngx_lua项目时不按照项目的方式部署,在服务器上随意修改代码,导致某些服务器忘记修改或者版本不一致,排查问题太痛苦。
还有很多部署中不好的方式,但是本文只关注闭环Java应用带来的好处。
首先介绍下应该如何部署应用,然后介绍下什么是闭环Java应用,它的好处和如何搭建。
应该如何部署应用项目中应该包括了所有要执行的代码、启停脚本,比如非web应用打包应用后,会按照相应的目录结构构建。
如果项目使用maven,可以使用maven-assembly-plugin进行按照相应的目录结构构件。
即项目、打包的应用要按照统一的风格来实施。
自动部署系统自动部署系统负责打包应用(比如执行mvn相应的命令即可)、抽包(从指定目录抽取要部署的代码,如target/nonweb-example-package目录)、部署代码(发布代码,将代码同步到宿主机器)、启停应用(配置指定的启停脚本并调用)。
自动部署除了这些功能外,应该还有如发布历史管理(回滚)、分组管理(如不同机房不同的配置文件)、配置管理(如要修改启动/停止脚本、修改配置文件[不同机房不同的配置]、参数管理[如jvm参数等])等。
宿主机器即代码部署到的机器,它应该只安装最小化环境,如只需要装JDK即可,像Tomcat是不需要安装的,由应用决定使用哪个容器。
通过增加自动部署系统可以更好的进行项目的统一发布、管理和回滚。
闭环Java应用闭环Java应用指Java代码、容器、配置文件、启停脚本等都在同一处维护,修改配置文件、修改环境参数、更改容器类型等都不需要到宿主机器上进行更改。
宿主机器只提供基本运行环境,如仅部署JDK环境即可,不需要部署如Tomcat容器,需要什么容器,都是在Java应用中指定。
这样的好处是配置文件修改、JVM参数修改、容器的选择都可以在Java应用中配置,形成闭环。
闭环Java应用的目的主要是让Java应用能自启动,这样程序的控制权就在我们手里,而不是运维手里。
而我们更懂我们的程序。
关于Javangx和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