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1.1的简单介绍
今天给各位分享java1.1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java1.0之后使用的事件处理方式是
Java的事件处理
在Java程序设计中,事件的处理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需要自定义事件和设计JavaBean时。
JDK1.0 和JDK1.1采用不同的事件处理模型,其中JDK1.0采用的是层次模型,而JDK1.1采用的是委托模型。了解两种模型的基本原理和差异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JDK1.1的事件模型。
1JDK1.0的层次事件模型
在层次事件模型中,当一个事件对象产生后,首先传递给直接相关的组件,该组件可以对事件进行处理,也可以忽略事件不处理。如果组件没有对事件进行处理,则事件处理系统会将事件继续向上传递给组件所在的容器。同样,容器可以对事件处理,也可以忽略不处理。如果事件又被忽略,则事件处理系统会将事件继续上传,以次类推,直到事件被处理,或是已传到顶层容器。
2JDK1.1的授权事件模型
为了克服JDK1.0层次事件模型的缺点,JDK1.1引入了授权事件模型,在这个模型中,事件处理是从一个事件源授权到一个或多个事件监听者,组件作为事件源可以触发事件,通过addXXXlistener()方法向组件注册监听器,一个组件可以注册多个监听器,如果组件触发了相应类型的事件,此事件被传送给已注册的监听器,事件监听器负责处理事件的过程。
例如,我们在javaGUI编程的时候,创建一个组件,如一个按钮,再为它创建一个监听器。这样,程序执行的时候我们点击按钮,java会自动的调用监听器的相应的方法在理解JA V A中事件处理机制前我们必须先理解三个重要的概念:
z事件源:产生事件的对象;
z事件处理器(监听器):负责处理事件,是一个实现事件接听器接口的对象,而这个接口又继承自java.util.EventListener接口。
z事件对象:用于在事件源与事件处理器间传递信息的桥梁。事件都继承自java.util.EventObject类。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当事件源产生事件时,事件一直传播到相应的事件监听器,然后监听器调用特定的方法处理事件。
3示例
对事件的处理过程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对于编程是很有帮助的。下面用一个演示性的例子来说明事件及其处理过程。
一事件的组成
如果想要自定义一个事件,则必须提供一个事件的监听接口以及一个事件类。在Java 中监听接口继承java.util.EventListener,事件类继承java.util.EventObject。很多基本的事件在编程环境中都已经提供可以很方便使用,但是在自定义事件中必须要要了解这些。
下面是一个事件类的代码,事件类可以向用户处理程序提供被监听类的信息:
import java.util.*;
public class PropertyEvent extends EventObject {
public PropertyEvent(){}
}
下面是监听接口的代码:
import java.util.*;
public interface PropertyListener extends EventListener {
public void propertyChanged(PropertyEvent propertyEvent);
}
二事件的处理机制
下面是一段简要的被监听类代码,即事件源,通过代码分析事件处理过程:
import java.util.*;
public class Exam
{
private int property;
private Set listeners= new HashSet();// 用来存放已注册的监听对象
.....
public void addListener(PropertyListener propertyListener)
{
listeners.add(propertyListener);
}
public void firePropertyChange()
{
Iterator iterator;
iterator = new HashSet(listeners).iterator();
PropertyEvent propertyEvent = new PropertyEvent();
while(iterator.hasNext())
{
PropertyListener propertyListener = (propertyListener) iterator.next();
propertyListener.propertyChanged(propertyEvent);
}
}
}
当属性值发生变化时,首先进行内部处理调用firePropertyChange方法,产生一个事件对象,然后用事件对象为参数来调用用户的事件处理程序。
三事件处理的使用
1、基本用法
public Exam exam;// 事件源
exam.addListener(PropertyListener propertyListener);// 注册事件监听器
public void propertyChange(PropertyEvent event){...}// 事件监听器中的事件处理方法
2、一个被监听对象可以有多个监听对象
exam.addListener(listener1);
exam.addListener(listener2);
这样当exam的property发生变化时, Listener1和Listener2的处理程序都会被调用。当然listener1和listener2必须都是已实现接口方法的类。
3、被监听的对象也可以是实现了方法的接口
exam.addListener(new PropertyListener())
{
//用户定义事件处理过程
public void propertyChange(PropertyEvent event)
{
...
}
);
这种方法在实际编程中非常方便。
四示例
z示例:TestDemo.java,DemoEvent.java,DemoSource.java,DemoListener.java,Listener1.java,Listener2.java,Listener3.java
z示例:EventTest.java
通过恋爱关系模拟事件处理机制:女孩子(事件源)产生高兴或不高兴的情绪(事件对象)时,男朋友(监听器)应该怎么做。
1、确定三个类:Gril、Emotion、Boy
2、Gril:有一个名字属性,一个男朋友的属性,还有一个add添加男朋友的方法,还有一个remove分手的方法。
Boy:有一个名字属性,有happy和unhappy两个在女朋友找你时做相应处理的方法。还要有监听器的功能,所以要实现EventListener接口:创建一个有具体功能的监听接口EventListen,具有happy、unhappy抽像方法,而Boy通过实现这个接口,来完成有个性的处理方法。
Emotion是一个事件对象,它要继承EventObject。其中有一个方法getSource,通过这个方法就可以找到事件源了。
3、Boy要根据Gril产出的不同事件对象使用不同的处理方法时,要接受事件对象Emotion的传入,即方法接收传入参数。
4、Gril:有一个发牌气的方法fire,假设她1、3、5 happy,2、4、6 unhappy,7分手。
¥
5
百度文库VIP限时优惠现在开通,立享6亿+VIP内容
立即获取
Java的事件处理
Java的事件处理
在Java程序设计中,事件的处理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需要自定义事件和设计JavaBean时。
JDK1.0 和JDK1.1采用不同的事件处理模型,其中JDK1.0采用的是层次模型,而JDK1.1采用的是委托模型。了解两种模型的基本原理和差异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JDK1.1的事件模型。
1JDK1.0的层次事件模型
在层次事件模型中,当一个事件对象产生后,首先传递给直接相关的组件,该组件可以对事件进行处理,也可以忽略事件不处理。如果组件没有对事件进行处理,则事件处理系统会将事件继续向上传递给组件所在的容器。同样,容器可以对事件处理,也可以忽略不处理。如果事件又被忽略,则事件处理系统会将事件继续上传,以次类推,直到事件被处理,或是已传到顶层容器。
java编码规范有哪些?
尽量使用完整的英文描述符,采用适用于相关领域的术语,采用大小写混合使名字可读。
JAVA代码规范:
(1)类名首字母应该大写。字段、方法以及对象(句柄)的首字母应小写。对于所有标识符,其中包含的所有单词都应紧靠在一起,而且大写中间单词的首字母。例如:
ThisIsAClassName
thisIsMethodOrFieldName
若在定义中出现了常数初始化字符,则大写static final基本类型标识符中的所有字母。这样便可标志出它们属于编译期的常数。Java包(Package)属于一种特殊情况:它们全都是小写字母,即便中间的单词亦是如此。对于域名扩展名称,如com,org,net或者edu等,全部都应小写(这也是Java1.1和Java1.2的区别之一)。
(2)为了常规用途而创建一个类时,请采取"经典形式",并包含对下述元素的定义:equals()
hashCode()
toString()
clone()(implement Cloneable)
implement Serializable
(3)对于自己创建的每一个类,都考虑置入一个main(),其中包含了用于测试那个类的代码。为使用一个项目中的类,我们没必要删除测试代码。若进行了任何形式的改动,可方便地返回测试。这些代码也可作为如何使用类的一个示例使用。
(4)应将方法设计成简要的、功能性单元,用它描述和实现一个不连续的类接口部分。理想情况下,方法应简明扼要。若长度很大,可考虑通过某种方式将其分割成较短的几个方法。这样做也便于类内代码的重复使用(有些时候,方法必须非常大,但它们仍应只做同样的一件事情)。
(5)设计一个类时,请设身处地为客户程序员考虑一下(类的使用方法应该是非常明确的)。然后,再设身处地为管理代码的人考虑一下(预计有可能进行哪些形式的修改,想想用什么方法可把它们变得更简单)。
(6)使类尽可能短小精悍,而且只解决一个特定的问题。下面是对类设计的一些建议:
一个复杂的开关语句:考虑采用"多形"机制
数量众多的方法涉及到类型差别极大的操作:考虑用几个类来分别实现
许多成员变量在特征上有很大的差别:考虑使用几个类
(7)让一切东西都尽可能地"私有"-private。可使库的某一部分"公共化"(一个方法、类或者一个字段等等),就永远不能把它拿出。若强行拿出,就可能破坏其他人现有的代码,使他们不得不重新编写和设计。若只公布自己必须公布的,就可放心大胆地改变其他任何东西。在多线程环境中,隐私是特别重要的一个因素-只有private字段才能在非同步使用的情况下受到保护。
(8)谨惕"巨大对象综合症。对一些习惯于顺序编程思维、且初涉OOP领域的新手,往往喜欢先写一个顺序执行的程序,再把它嵌入一个或两个巨大的对象里。根据编程原理,对象表达的应该是应用程序的概念。
Java语言主要都分哪些版本的啊?
Java 1.02 250个类,主要包括AWT(抽象窗口工具包,用来构建图形用户界面),但运行龟速,bug很多。
Java 1.1 500个类,增加了事件处理,功能更强,更好用。开始受到欢迎,比较适于开发图形界面,但速度依然较慢。
Java 2(版本1.2~1.4) 2300个类
增加了swing和集合框架。有时候可以达到平台原始(native)的速度,可以用来书写正规的企业级应用程序或移动应用程序。有3种版本Micro Edition(J2ME)、Standard Edition(J2SE)以及Enterprise Edition(J2EE)。
Java 5.0(版本1.5及以上) 3500个类,运行速度很快。最重要的版本,推出了很多新特性,比如泛型、枚举、注解、foreach、自动拆装箱等。
Java 6.0 改名为JavaSE、JavaEE、JavaME
注意:学习过程中,主要使用Java 8.0;
java1.1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java1.1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