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异步处理事务」java异步线程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java异步处理事务,以及java异步线程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 1、java异步处理数据时时数据还没存到库里
- 2、java中异步处理和同步处理分别是什么意思?
- 3、java中异步处理和同步处理分别是什么意思
- 4、java 异步调用方法
- 5、如何在Spring事务提交后进行异步操作
- 6、Java分布式系统处理分布式事务有哪些经典解决方
java异步处理数据时时数据还没存到库里
这是正常的,异步处理都是这有问题。特别是数据库开启事务的时候,上一个线程还没有提交的话,其他事务是看不到数据的。解决的办法就是要么采用同步的机制,在同一个线程中处理数据,自然就不会存在这种问题。如果一定要用异步的话,可以加入等待机制,就是判断数据是否入库,没有点话就等待一会儿,然后在判断,直到入库才进行后续的处理
java中异步处理和同步处理分别是什么意思?
同步:发送一个请求,等待返回,然后再发送下一个请求
异步:发送一个请求,不等待返回,随时可以再发送下一个请求
同步可以避免出现死锁,读脏数据的发生,一般共享某一资源的时候用,如果每个人都有修改权限,同时修改一个文件,有可能使一个人读取另一个人已经删除的内容,就会出错,同步就会按顺序来修改。
异步则是可以提高效率了,现在cpu都是双核,四核,异步处理的话可以同时做多项工作,当然必须保证是可以并发处理的。
这些都是对的。
同步和异步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一个需要等待,一个不需要等待。
比如广播,就是一个异步例子。发起者不关心接收者的状态。不需要等待接收者的返回信息
电话,就是一个同步例子。发起者需要等待接收者,接通电话后,通信才开始。需要等待接收者的返回信息
java中异步处理和同步处理分别是什么意思
举个例子:A和B一起从某点出发到终点。
同步就是只能A走完某一段然后停下,让B开始走一段再停下,再让A走。如此往复。简单理解就是,必须是一段程序执行完后才能执行后面的程序。
异步就是,同一时间可能A和B同时都在往终点赶,此时不存在先后顺序,就是说,两个程序可以同时执行,称为异步。
java 异步调用方法
asynchronous call(异步调用)
一个可以无需等待被调用函数的返回值就让操作继续进行的方法
中文名
异步调用
外文名
asynchronous call
领域
函数
杰作
线程
。
。
快速
导航
实战用法异步调用使用方法
举例
异步调用就是你 喊 你朋友吃饭 ,你朋友说知道了 ,待会忙完去找你 ,你就去做别的了。
同步调用就是你 喊 你朋友吃饭 ,你朋友在忙 ,你就一直在那等,等你朋友忙完了 ,你们一起去。
实战用法
操作系统发展到今天已经十分精巧,线程就是其中一个杰作。操作系统把 CPU 处理时间划分成许多短暂时间片,在时间 T1 执行一个线程的指令,到时间 T2又执行下一线程的指令,各线程轮流执行,结果好象是所有线程在并肩前进。这样,编程时可以创建多个线程,在同一期间执行,各线程可以“并行”完成不同的任务。
在单线程方式下,计算机是一台严格意义上的冯·诺依曼式机器,一段代码调用另一段代码时,只能采用同步调用,必须等待这段代码执行完返回结果后,调用方才能继续往下执行。有了多线程的支持,可以采用异步调用,调用方和被调方可以属于两个不同的线程,调用方启动被调方线程后,不等对方返回结果就继续执行后续代码。被调方执行完毕后,通过某种手段通知调用方:结果已经出来,请酌情处理。
如何在Spring事务提交后进行异步操作
实现方案
使用TransactionSynchronizationManager在事务提交之后操作
public void insert(TechBook techBook){
bookMapper.insert(techBook);
// send after tx commit but is async
TransactionSynchronizationManager.registerSynchronization(new TransactionSynchronizationAdapter() {
@Override
public void afterCommit() {
System.out.println("send email after transaction commit...");
}
}
);
ThreadLocalRandom random = ThreadLocalRandom.current();
if(random.nextInt() % 2 ==0){
throw new RuntimeException("test email transaction");
}
System.out.println("service end");
}
该方法就可以实现在事务提交之后进行操作
操作异步化
使用mq或线程池来进行异步,比如使用线程池:
private final ExecutorService executorService = Executors.newFixedThreadPool(5);
public void insert(TechBook techBook){
bookMapper.insert(techBook);
// send after tx commit but is async
TransactionSynchronizationManager.registerSynchronization(new TransactionSynchronizationAdapter() {
@Override
public void afterCommit() {
executorService.submit(new Runnable() {
@Override
public void run() {
System.out.println("send email after transaction commit...");
try {
Thread.sleep(10*1000);
} catch (Interrupted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System.out.println("complete send email after transaction commit...");
}
});
}
}
);
// async work but tx not work, execute even when tx is rollback
// asyncService.executeAfterTxComplete();
ThreadLocalRandom random = ThreadLocalRandom.current();
if(random.nextInt() % 2 ==0){
throw new RuntimeException("test email transaction");
}
System.out.println("service end");
}
Java分布式系统处理分布式事务有哪些经典解决方
当我们在生产线上用一台服务器来提供数据服务的时候,我会遇到如下的两个问题:
1)一台服务器的性能不足以提供足够的能力服务于所有的网络请求。
2)我们总是害怕我们的这台服务器停机,造成服务不可用或是数据丢失。
于是我们不得不对我们的服务器进行扩展,加入更多的机器来分担性能上的问题,以及来解决单点故障问题。 通常,我们会通过两种手段来扩展我们的数据服务:
1)数据分区:就是把数据分块放在不同的服务器上(如:uid % 16,一致性哈希等)。
2)数据镜像:让所有的服务器都有相同的数据,提供相当的服务。
对于第一种情况,我们无法解决数据丢失的问题,单台服务器出问题时,会有部分数据丢失。所以,数据服务的高可用性只能通过第二种方法来完成——数据的冗余存储(一般工业界认为比较安全的备份数应该是3份,如:Hadoop和Dynamo)。 但是,加入更多的机器,会让我们的数据服务变得很复杂,尤其是跨服务器的事务处理,也就是跨服务器的数据一致性。这个是一个很难的问题。 让我们用最经典的Use Case:“A帐号向B帐号汇钱”来说明一下,熟悉RDBMS事务的都知道从帐号A到帐号B需要6个操作:
从A帐号中把余额读出来。
对A帐号做减法操作。
把结果写回A帐号中。
从B帐号中把余额读出来。
对B帐号做加法操作。
把结果写回B帐号中。
为了数据的一致性,这6件事,要么都成功做完,要么都不成功,而且这个操作的过程中,对A、B帐号的其它访问必需锁死,所谓锁死就是要排除其它的读写操作,不然会有脏数据的问题,这就是事务。那么,我们在加入了更多的机器后,这个事情会变得复杂起来:
1)在数据分区的方案中:如果A帐号和B帐号的数据不在同一台服务器上怎么办?我们需要一个跨机器的事务处理。也就是说,如果A的扣钱成功了,但B的加钱不成功,我们还要把A的操作给回滚回去。这在跨机器的情况下,就变得比较复杂了。
2)在数据镜像的方案中:A帐号和B帐号间的汇款是可以在一台机器上完成的,但是别忘了我们有多台机器存在A帐号和B帐号的副本。如果对A帐号的汇钱有两个并发操作(要汇给B和C),这两个操作发生在不同的两台服务器上怎么办?也就是说,在数据镜像中,在不同的服务器上对同一个数据的写操作怎么保证其一致性,保证数据不冲突?
同时,我们还要考虑性能的因素,如果不考虑性能的话,事务得到保证并不困难,系统慢一点就行了。除了考虑性能外,我们还要考虑可用性,也就是说,一台机器没了,数据不丢失,服务可由别的机器继续提供。 于是,我们需要重点考虑下面的这么几个情况:
1)容灾:数据不丢、节点的Failover
2)数据的一致性:事务处理
3)性能:吞吐量 、 响应时间
前面说过,要解决数据不丢,只能通过数据冗余的方法,就算是数据分区,每个区也需要进行数据冗余处理。这就是数据副本:当出现某个节点的数据丢失时可以从副本读到,数据副本是分布式系统解决数据丢失异常的唯一手段。所以,在这篇文章中,简单起见,我们只讨论在数据冗余情况下考虑数据的一致性和性能的问题。简单说来:
1)要想让数据有高可用性,就得写多份数据。
2)写多份的问题会导致数据一致性的问题。
3)数据一致性的问题又会引发性能问题
这就是软件开发,按下了葫芦起了瓢。
一致性模型
说起数据一致性来说,简单说有三种类型(当然,如果细分的话,还有很多一致性模型,如:顺序一致性,FIFO一致性,会话一致性,单读一致性,单写一致性,但为了本文的简单易读,我只说下面三种):
1)Weak 弱一致性:当你写入一个新值后,读操作在数据副本上可能读出来,也可能读不出来。比如:某些cache系统,网络游戏其它玩家的数据和你没什么关系,VOIP这样的系统,或是百度搜索引擎(呵呵)。
2)Eventually 最终一致性:当你写入一个新值后,有可能读不出来,但在某个时间窗口之后保证最终能读出来。比如:DNS,电子邮件、Amazon S3,Google搜索引擎这样的系统。
3)Strong 强一致性:新的数据一旦写入,在任意副本任意时刻都能读到新值。比如:文件系统,RDBMS,Azure Table都是强一致性的。
从这三种一致型的模型上来说,我们可以看到,Weak和Eventually一般来说是异步冗余的,而Strong一般来说是同步冗余的,异步的通常意味着更好的性能,但也意味着更复杂的状态控制。同步意味着简单,但也意味着性能下降。 好,让我们由浅入深,一步一步地来看有哪些技术:
Master-Slave
首先是Master-Slave结构,对于这种加构,Slave一般是Master的备份。在这样的系统中,一般是如下设计的:
1)读写请求都由Master负责。
2)写请求写到Master上后,由Master同步到Slave上。
从Master同步到Slave上,你可以使用异步,也可以使用同步,可以使用Master来push,也可以使用Slave来pull。 通常来说是Slave来周期性的pull,所以,是最终一致性。这个设计的问题是,如果Master在pull周期内垮掉了,那么会导致这个时间片内的数据丢失。如果你不想让数据丢掉,Slave只能成为Read-Only的方式等Master恢复。
当然,如果你可以容忍数据丢掉的话,你可以马上让Slave代替Master工作(对于只负责计算的节点来说,没有数据一致性和数据丢失的问题,Master-Slave的方式就可以解决单点问题了) 当然,Master Slave也可以是强一致性的, 比如:当我们写Master的时候,Master负责先写自己,等成功后,再写Slave,两者都成功后返回成功,整个过程是同步的,如果写Slave失败了,那么两种方法,一种是标记Slave不可用报错并继续服务(等Slave恢复后同步Master的数据,可以有多个Slave,这样少一个,还有备份,就像前面说的写三份那样),另一种是回滚自己并返回写失败。(注:一般不先写Slave,因为如果写Master自己失败后,还要回滚Slave,此时如果回滚Slave失败,就得手工订正数据了)你可以看到,如果Master-Slave需要做成强一致性有多复杂。
Master-Master
Master-Master,又叫Multi-master,是指一个系统存在两个或多个Master,每个Master都提供read-write服务。这个模型是Master-Slave的加强版,数据间同步一般是通过Master间的异步完成,所以是最终一致性。 Master-Master的好处是,一台Master挂了,别的Master可以正常做读写服务,他和Master-Slave一样,当数据没有被复制到别的Master上时,数据会丢失。很多数据库都支持Master-Master的Replication的机制。
另外,如果多个Master对同一个数据进行修改的时候,这个模型的恶梦就出现了——对数据间的冲突合并,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看看Dynamo的Vector Clock的设计(记录数据的版本号和修改者)就知道这个事并不那么简单,而且Dynamo对数据冲突这个事是交给用户自己搞的。就像我们的SVN源码冲突一样,对于同一行代码的冲突,只能交给开发者自己来处理。(在本文后后面会讨论一下Dynamo的Vector Clock)
Two/Three Phase Commit
这个协议的缩写又叫2PC,中文叫两阶段提交。在分布式系统中,每个节点虽然可以知晓自己的操作时成功或者失败,却无法知道其他节点的操作的成功或失败。当一个事务跨越多个节点时,为了保持事务的ACID特性,需要引入一个作为协调者的组件来统一掌控所有节点(称作参与者)的操作结果并最终指示这些节点是否要把操作结果进行真正的提交(比如将更新后的数据写入磁盘等等)。
关于java异步处理事务和java异步线程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