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文java」梵文japa

博主:adminadmin 2023-01-23 13:27:08 264

今天给各位分享梵文java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梵文japa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java的输出语句问题(只有一句语句)

\u096f是unicode字符.Unicode(统一码、万国码、单一码)是一种在计算机上使用的字符编码。

其中Unicode字符范围在'\u0966' 到 '\u096F'的表示梵文数字.

其它的包含数字的Unicode字符范围还有:

'\u0030' 到 '\u0039',ISO-LATIN-1 数字('0' 到 '9')

'\u0660' 到 '\u0669',Arabic-Indic 数字

'\u06F0' 到 '\u06F9',扩展了的 Arabic-Indic 数字

'\uFF10' 到 '\uFF19',全形数字

在计算机内部字符串总是用内码来表示的. 一般计算机语言中的字符串编码时是与平台相关的, 而java中则采用了与平台无关的Unicode编码.

Java从一个byte流中读取一个字符串时,将把平台相关的byte转变为平台无关的Unicode字符串。在输出时Java将把Unicode字符串转变为平台相关的byte流,如果某个Unicode字符在某个平台上不存在,将会输出一个"?".

因为\u096f表示Unicode字符中的梵文的某个数字,而该Unicode字符在你的系统里并不存在,所以结果输出一个"?".

如何使用java代码获取RSS中信息

以下内容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仅供参考:

以下是一个RSS文件的标准结构:

rss version="2.0"

channel

title.../title

link.../link

description.../description

copyright.../copyright

generator.../generator

lastBuildDate.../lastBuildDate

image.../image

item.../item

item.../item

...

item.../item

item.../item

/channel

/rss

其中rss元素是其根元素,它吧所有的内含信息包含在一个频道channel中,频道有许多meta信息,就是出现 在item前面的所有子元素。而rss中的所有摘要,都以item元素的形式出现,一个channel 可以有多个item。每个item同样有元信息,最重要的是描述description和链 接link。

现在有很多工具可以生成RSS,事实上,因为本质上RSS是一个XML文件,所以你完全可以以手工编写XML 文件的形式编写RSS,但是还是推荐用工具来简化操作和减少错误,我最喜欢用的工具是: /73066.htm

其实,不仅仅RSS阅读器可以获取RSS信息,我们用java API也是可以的。比较有名的是sourceforge的rsslib4j 包,我们这里就展示这个包的用法:

这个包可以到 去下,对应的javadoc地址是

实验部分:

我们演示2个例子,一个是读取本地rss文件的信息,一个是读取网络上某rss文件的信息:

首先我们开发了一个工具类,这个类的工具方法可以分离出相关信息并且转为字符串形式:

package com.charles.learnrss;

import java.util.List;

import org.gnu.stealthp.rsslib.RSSChannel;

import org.gnu.stealthp.rsslib.RSSHandler;

import org.gnu.stealthp.rsslib.RSSImage;

import org.gnu.stealthp.rsslib.RSSItem;

/*

* This file is confidential by Charles.Wang

* Copyright belongs to Charles.wang

* You can make contact with Charles.Wang (charles_wang888@126.com)

*/

public class RSSInfoRetriever {

public static String getRSSInfo(RSSHandler handler){

StringBuffer rssInfo = new StringBuffer();

//取得rss提要的频道信息(Channel)

RSSChannel channel = handler.getRSSChannel();

//Part1: 分离出rss频道的元信息

//(1)频道的标题

String titleInfo = channel.getTitle();

//(2)频道的链接信息

String linkInfo = channel.getLink();

//(3)频道的描述信息

String descriptionInfo = channel.getDescription();

//(4)频道使用的语言

String languageInfo = channel.getLanguage();

//(5)频道版权信息

String copyrightInfo = channel.getCopyright();

//(6)频道的generator的信息

String generatorInfo = channel.getGenerator();

//(7)频道的image信息

RSSImage channelImage = channel.getRSSImage();

String channelImageUrl = channelImage.getUrl();

rssInfo.append("频道标题: "+titleInfo+"n");

rssInfo.append("频道相关Link信息: "+linkInfo+"n");

rssInfo.append("频道描述信息: "+descriptionInfo+"n");

rssInfo.append("频道使用的语言: "+languageInfo+"n");

rssInfo.append("频道版权信息: "+copyrightInfo+"n");

rssInfo.append("频道产生器信息: "+generatorInfo+"n");

rssInfo.append("频道图片URL: "+channelImageUrl+"n");

//Part2: 分离出rss频道的所有摘要(feed),这里用item表示

List channelItems = channel.getItems();

int itemSize= channelItems.size();

if(itemSize =1){

rssInfo.append("n");

rssInfo.append("一共有 "+itemSize+"个摘要在这个频道中");

rssInfo.append("n");

for (int i=0;iitemSize;i++){

int itemNo = i+1;

RSSItem item = (RSSItem)channelItems.get(i);

rssInfo.append("n");

rssInfo.append("摘要"+itemNo+":");

//(1)摘要的作者

String itemAuthor = item.getAuthor();

//(2)摘要的标题

String itemTitle = item.getTitle();

//(3)摘要的描述

String itemDescription = item.getDescription();

//(4)摘要的链接

String itemLink = item.getLink();

//(5)摘要的发布日期

String itemPubDate = item.getPubDate();

rssInfo.append("作者: "+itemAuthor+"n");

rssInfo.append("标题: "+itemTitle+"n");

rssInfo.append("描述: "+itemDescription+"n");

rssInfo.append("链接: "+itemLink+"n");

rssInfo.append("发布日期: "+itemPubDate+"n");

rssInfo.append("n");

}

}

return rssInfo.toString();

}

}

然后我们写了一个驱动类,这个驱动类封装了个实验:

package com.charles.demo;

import java.net.URL;

import org.gnu.stealthp.rsslib.RSSChannel;

import org.gnu.stealthp.rsslib.RSSException;

import org.gnu.stealthp.rsslib.RSSHandler;

import org.gnu.stealthp.rsslib.RSSParser;

import com.charles.learnrss.RSSInfoRetriever;

/**

*

* Description:

*

* @author charles.wang

* @created May 10, 2012 9:07:13 AM

*

*/

public class RSSInfoRetrieverDemo {

// 这里定义一个本地的rss摘要,(对应我的博客空间)

public static final String localRSS = "charles.rss";

//这里定义一个远程的rss摘要的地址(对应人民网)

public static final String remoteRSS="";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throws Exception {

// DEMO 1: 让RSSParser去解析本地某个rss文件

// 取得本地的rss

RSSHandler localRSSHandler = new RSSHandler();

RSSParser.parseXmlFile(localRSS, localRSSHandler, false);

// 取得rss元素的信息并且打印在控制台上

String localRSSInfo=RSSInfoRetriever.getRSSInfo(localRSSHandler);

System.out.println("*************Charles博客的 rss信息如下****************");

System.out.println(localRSSInfo);

System.out.println("****************************************************");

// DEMO 2: 让RSSParser去解析远程rss的url

// 取得远程的rss

RSSHandler remoteRSSHandler = new RSSHandler();

RSSParser.parseXmlFile(new URL(remoteRSS), remoteRSSHandler, false);

// 取得rss元素的信息并且打印在控制台上

String remoteRSSInfo=RSSInfoRetriever.getRSSInfo(remoteRSSHandler);

System.out.println("****************人民网的 rss信息如下******************");

System.out.println(remoteRSSInfo);

System.out.println("****************************************************");

}

}

实验:读取本地的rss文件(charles.rss)

这个文件部分内容为:

双击代码全选

rss version="2.0"

channel

title

![CDATA[ 平行线的凝聚-51CTO技术博客 ]]

/title

link

![CDATA[ ]]

/link

description

![CDATA[ Latest 20 blogs of charles_wang8888 ]]

/description

copyright

![CDATA[ Copyright(C) 51CTO技术博客-领先的IT技术博客 ]]

/copyright

generator

![CDATA[ 51CTO BLOG by 51CTO Studio ]]

/generator

lastBuildDateThu, 01 Jan 1970 00:00:00 GMT/lastBuildDate

image

url

![CDATA[ ]]

/url

title

![CDATA[ 51CTO BLOG ]]

/title

link

![CDATA[ ]]

/link

description

![CDATA[ 51CTO技术博客-领先的IT技术博客 ]]

/description

/image

item

title

![CDATA[ 跨域访问的解决方案(非HTML5的方法1:JSONP) ]]

/title

description

![CDATA[

跨域访问一直是困扰很多开发者的问题之一。因为涉及到安全性问题,所以跨域访问默认是不可以进行的,否则假设今天我写了一段js去更改google的图标,明天他写了一段代码去吧google首页的文字全部变成梵文,那还得..【a href="" target="_blank"继续阅读全文/a】

]]

/description

link

![CDATA[

]]

/link

author

![CDATA[ charles_wang8888 ]]

/author

category

![CDATA[ Web开发 ]]

/category

pubDateTue, 08 May 2012 04:02:42 GMT/pubDate

/item

...

/channel

/rss

关于高棉帝国的资料??谢谢,急

高棉帝国是位於东南亚中南半岛柬埔寨的一个古国。高棉(Khmer)於中国古籍亦称为吉蔑、阁蔑。

兴起

约公元400年,高棉人建立叫作真腊的国家,7世纪中阇耶跋摩一世统治时期最为强盛,势力直达今日寮国境内和泰国的东北部。高棉人信俸印度教,这一时期接受佛教。真腊衰落,被爪哇人短暂占领了一段时间。802年,阇耶跋摩二世建立高棉国家,他是一位神王,在吴哥王城作为帝国首都。高棉军队拥有数百头战象,他们征服了周边大多数地区。1010-1150年苏利耶跋摩一世和苏利耶跋摩二世的统治时期,帝国步入极盛。

衰落

13世纪开始受到安南和暹罗的攻击,高棉人放弃吴哥,迁都金边,吴哥王城从此被烟没在丛林之中。

柬埔寨历史:

扶南(1世纪 - 约630年)

真腊(约630年 - 802年)

水真腊

(约705年 - 802年) 陆真腊

(约705年 - 802年)

吴哥王朝

(高棉王国)

(802年 - 1432年)

柬埔寨(1432年 - 1864年)

法国统治时期

法属印度支那联邦

(1864年 - 1953年) 日本占领时期

(1941年 - 1945年)

柬埔寨王国(1953年 - 1976年)

民主柬埔寨(1976年 - 1990年)

柬埔寨(1990年 - 1993年)

柬埔寨王国(1993年至今)

柬埔寨历史:

柬埔寨是东南亚地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建国于公元1世纪,在古代历经扶南、真腊时期,其中9到15世纪初的吴哥王朝国力强盛,创造了举世闻名的吴哥文明。16世纪末开始,真腊走向衰落,到了18世纪末,柬埔寨基本上处于强邻的控制之下,成为属国。同时,从17世纪到18世纪越南逐步吞并了下柬埔寨的全部领土,形成了今天的越南南方。

柬埔寨为中南半岛古国,有两千年以上之历史。 扶南为秦、汉属国。《后汉书》称为“究不事”,《隋书》首先称为真腊(来自暹粒 Siem Reap 对音)。《唐书》称为吉蔑、阁蔑(都是Khmer的对音)。宋代称为真腊,一名真里富,元朝称为“甘勃智”,《明史》称“甘武者”,明万历后称“柬埔寨”。“究不事”、“甘勃智”,“甘武者”、“柬埔寨”都是 Camboja 对音,真腊、真里富来自“暹粒”Siem Reap。

西元一世纪时,柬境建立扶南国,奉印度教为国教,故受印度文化影响甚深。扶南王国国都是毗耶陀补罗城(Vyadhapura,梵文:猎人城),在今巴南(Banam)附近,有湄公河西北流东入海。高棉语中扶南国王叫Kurung bnam,Kurung(帝) bnam(山),扶南是bnam(山)的对音。扶南国有属国真腊。公元七世纪中叶,扶南国为北方倔起的真腊所灭,扶南王子流亡爪哇,建立山帝王朝。

9世纪至15世纪出现的吴哥王朝,被称为高棉帝国,国势鼎盛,文化灿烂,版图包括今日柬埔寨全境以及泰、寮、越三国之部份地区。明宣德五年(1430年)暹罗入侵柬埔寨,包围吴哥城七个月,最后攻破吴哥。因为吴哥太靠近暹罗边境,柬埔寨放弃吴哥,迁都金边。

此后柬埔寨国势衰败,倍受越南侵略。1863年后又沦为法国保护国。1940至1945年曾遭日军占领,战后於1953年11月9日脱离法国独立。而后柬国历经王国(施亚努)时期、高棉共和国(朗诺)时期、赤柬统治(波尔布特)时期、金边政权(韩桑林)暨三派联合政府时期、全国最高委员会(四派领袖)时期、驻柬机构(UNTAC)时期乃至目前之联合政府时期。

柬埔寨君主列表:

[编辑] 扶南王国

[编辑] 混氏王朝(前憍陈如王朝)

不明-68年 柳叶女王 Liu Yi (与混填结婚)

68年-不明 憍陈如一世 即混填

不明 混盘况

不明 混盘盘 在位3年

[编辑] 范氏王朝

201年以前—225年前后 范蔓 (全名为范师蔓Fan Shih-Man)

范金声 1 乙巳 225 (Fan Chin-Sheng)

范旃 15 乙巳 225

范长 1 庚申 240

243年前后—287年以后 范寻 47 庚申 240

357年前后 竺旃檀 (可能为伊朗人)

[编辑] 憍陈如王朝(跋摩王朝)

憍陈如二世 20 庚戌 410

434年以前—438年以后 持黎跋摩 40 庚午 430

485年前后—514年 阇耶跋摩 44 庚戌 470

514年—不明 留陀跋摩 36 甲午 514

[编辑] 真腊王国

550年—600年 拔婆跋摩一世 (Bhavavarman I)

600年—616年 摩诃因陀罗跋摩 (Mahendravarman)

616年—635年 伊奢那跋摩一世 (Isanavarman I)

639年—657年 拔婆跋摩二世 (Bhavavarman II)

657年—681年 阇耶跋摩一世 (Jayavarman I)

681年—713年 阇耶特维 (Queen Jayavedi)

[编辑] 国家分裂

[编辑] 水真腊(710—781)

8世纪 Queen Jayavedi

不明 Nripatindravarman

不明 Pushkaraksha

婆罗阿迭多 尼栗波提因陀罗跋摩 补什迦罗婆 商菩跋摩 罗贞陀罗跋摩 摩希提婆跋摩 阇耶跋摩一世 11 庚戌 770

[编辑] 陆真腊(615—802)

8世纪 Sambhuvarman

8世纪 罗贞陀罗跋摩一世 (Rajendravarman I)

不明 Mahipativarman

依夏那巴尔曼一世 20 乙亥 615 巴瓦巴尔曼二世 加亚巴尔曼一世 加亚德维

[编辑] 吴哥王朝

与真腊为同一国家。王朝得名于其都城吴哥。

802年—850年 阇耶跋摩二世 (Jayavarman II)

850年—877年 阇耶跋摩三世 (Jayavarman III)

877年—889年 因陀罗跋摩一世 (Indravarman I)

889年—900年 耶输跋摩一世 (Yasovarman I)

900年—925年 曷利沙跋摩一世 (Harshavarman I)

925年—928年 伊奢那跋摩二世 (Isanavarman II)

928年—941年 阇耶跋摩四世 (Jayavarman IV)

941年—944年 曷利沙跋摩二世 (Harshavarman II)

944年—968年 罗贞陀罗跋摩二世 (Rajendravarman II)

968年—1001年 阇耶跋摩五世 (Jayavarman V)

1001年—1002年 优陀耶迭多跋摩一世 (Udayadityavarman I)

1002年 阇耶毗罗跋摩 (Jayaviravarman)

1002年—1050年 苏耶跋摩一世 (Suryavarman I)

1050年—1066年 优陀耶迭多跋摩二世 (Udayadityavarman II)

1066年—1080年 曷利沙跋摩三世 (Harshavarman III)

1090年—1107年 阇耶跋摩六世 (Jayavarman VI)

1107年—1113年 陀罗尼因陀罗跋摩一世 (Dharanindravarman I)

1113年—1150年 苏耶跋摩二世 (Suryavarman II)

1150年—1160年 陀罗尼因陀罗跋摩二世 (Dharanindravarman II)

1160年—1166年 耶输跋摩二世 (Yasovarman II)

1166年—1177年 特里布婆那迭多跋摩 (Tribhuvanadityavarman)

1177年—1181年 空位

1181年—1215年 阇耶跋摩七世 (Jayavarman VII)

1219年—1243年 因陀罗跋摩二世 (Indravarman II)

1243年—1295年 阇耶跋摩八世 (Jayavarman VIII)

1295年—1308年 因陀罗跋摩三世 (Indravarman III)

1308年—1327年 因陀罗阇耶跋摩 (Indrajayavarman)

1327年—1336年 Jayavarman Paramesvara

1336年—1340年 Trosok Peam

1340年—1346年 Nippean Bat

1346年—1351年 Lompong Raja

1952-1357年暹罗统治,1352年—1357年 空位

1357年—1363年 Srei Soryatey

1363年-1373年 Boromraja I

1373年-1393年 Thommasaok

1393年 暹罗统治

[编辑] 金边王朝

吴哥王朝放弃首都吴哥,迁往金边续存。

1393年—1463年 奔哈·亚 (Ponthea Yat)

1463年—1469年 Narayana Ramadhipati

1469年—1485年 Sri Bodhya

1485年—1504年 Thommaraja

1504年—1512年 斯雷·索空托·巴特 (Sri Sukonthor)

1512年—1516年 乃依·坎 (Ney Kan)

1516年—1566年 安赞一世 (Ang Chan I)

1566年—1576年 Barom Reachea I

1576年—1594年 哲塔一世 (Chettha I)

1594年 暹罗统治

1594年—1596年 Reamea Chung Prey

1596年—1599年 Barom Reachea II

1599年—1600年 Barom Reachea III

1600年—1603年 Chau Ponhea Nhom

1603年—1618年 Barom Reachea IV

1618年—1622年 哲塔二世 (Chettha II)

1622年—1628年 空位

1628年 奔哈·托 (Ponhea To)

1628年—1642年 Outey

1630年—1640年 Ponhea Nu

1640年—1642年 Ang Non I

1642年—1659年 Chan

1659年—1672年 Barom Reachea V

1672年—1673年 哲塔三世 (Chettha III)

1673年—1674年 Ang Chei

1674年—1675年 Ang Non

1675年—1695年 哲塔四世(Chettha IV)一次统治

1695年—1699年 Outey I

1698年—1701年 安恩 (Ang Em)一次统治

1701年—1702年 哲塔四世(Chettha IV)二次统治

1702年—1703年 Thommo Reachea II 一次统治

1703年—1706年 哲塔四世(Chettha IV)三次统治

1706年—1710年 Thommo Reachea II 二次统治

1710年—1722年 安恩(Ang Em) 二次统治

1722年—1738年 Satha II

1738年—1747年 Thommo Reachea II 三次统治

1747年 Thommo Reachea III

1747年—1749年 Ang Tong 一次统治

1749年—1755年 哲塔五世 (Chettha V)

1755年—1758年 Ang Tong 二次统治

1758年—1775年 Outey II

1775年—1796年 Ang Non II

1796年—1806年 空位

1802年—1834年 安赞二世(Ang Chan II)

1837年—1841年 Queen Ang Mey

1841年—1860年 安东 (Ang Duong)

1860年—1904年 诺罗敦·安·吴哥 (Norodom)

1904年—1927年 西索瓦 (Sisowath )

1927年—1941年 西索瓦·莫尼旺 (Sisowath Monivong )

1941年—1955年 诺罗敦·西哈努克 (Norodom Sihanouk)

1955年—1960年 诺罗敦·苏拉玛里特(Norodom Suramarit)

1960年—1993年 空位

1993年—2004年 诺罗敦·西哈努克 (Norodom Sihanouk)

2004年至今 诺罗敦·西哈莫尼 (Norodom Sihamoni)

扶南:

扶南国也称夫南、跋南,是中南半岛的一个印度化古国,建国于公元1世纪,《汉书》中称为究不事,遗址在今柬埔寨境内,奉印度教为国教,受印度文化影响甚深。扶南王国国都在公元五世纪在毗耶陀补罗城(Vyadhapura,梵文:猎人城),在今巴南(Banam)附近,有湄公河西北流东入海。高棉语中扶南国王叫“山帝”(Kurung bnam),Kurung(帝) bnam(山)。扶南是高棉语bnam(山)的对音。

《梁书》:“扶南国,在日南郡之南海西大湾中,去日南可七千里,在林邑西南三千余里。城去海五百里。有大江广十里,西北流,东入于海。其国轮广三千余里,土地洿下而平博,气候风俗大较与林邑同。出金、银、铜、锡、沉木香、象牙、孔翠、五色鹦鹉。其南其南界三千余里有顿逊国,……羁属扶南。顿逊之外,大海洲中,又有毗骞国,去扶南八千里。……扶南王数遣使与书相报答,常遗扶南王纯金五十人食器,形如圆盘,又如瓦塸,名为多罗,受五升,又如碗者,受一升。……扶南东界即大涨海,海中有大洲,洲上有诸薄国。……扶南国俗本裸体,文身被发,不制衣裳。”

历史

纪元前,扶南国有开国女王,名柳叶。扶南国之南,有徼国,有人名混填,有一天夜里,梦见天神赐弓,混填早晨起来,便到庙中神树下,果然得到一把神弓,随即按照梦中指示,乘船入海,入扶南外邑。扶南国女王柳叶部众,见混填船到,立刻派出船舶,图谋夺取,混填张弓射柳叶船,飞箭贯穿船面,射中柳叶侍从,柳叶大惊失色,举众投降混填。混填成为扶南国,纳柳叶为妻,生七子,各分封王,治理七邑。后来其中一位邑王混盘况,运用阴谋手段,离间其余六位邑王,让他互相猜疑,然后起兵将六个邑王消灭,派遣自己的几个子孙,分治各邑,称为小王。

盘况年九十余死,立中子盘盘继位为扶南王,将以国事委任大将范蔓管理。盘盘在位三年死,扶南国人共同推举大将范蔓为王。范蔓勇健有权略,以兵威攻伐邻国,各邻国都服属扶南国,范蔓自号为“扶南大王”。扶南大王范蔓雄才大略,建造大船,渡涨海,攻屈都昆、九稚、典孙等十余国,开地五六千里,在位二十多年。后来扶南大王范蔓在伐金邻国时得病,派遣太子金生代行。

2世纪初范蔓姊有子,名范旃,为二千兵将领,篡范蔓自立为王,并遣人先诈骗太子金生,然后杀金生。

东吴黄武四年(225年)扶南国王范旃遣使来吴国,取海路历时一年余到印度恒河口,再取陆路,历时四年来到东吴,献琉璃。孙权派遣中郎康泰出使扶南国。

240年扶南国王范旃遣使天竺茂伦王朝。2

扶南国先王范蔓死时,有乳儿名范长,藏匿民间。范长二十岁时,结国中壮士,袭杀扶南王范旃。但后来范旃大将范寻又杀范长而自立为王。

西晋晋武帝太康(280年-289年)中,扶南国遣使贡献。

东晋晋穆帝(357年)扶南王竺旃檀奉表献驯象 南朝齐(479年-502年)时,扶南国僧人僧伽婆罗乘海舶来中国,到来南齐国都建康(今江苏南京)传佛教。

南朝梁武帝天监二年(503年)扶南国遣使献方物。

天监三年(504年)梁武帝以扶南国王憍陈如阇耶跋摩为安南将军。

天监五年(506年),梁武帝萧衍诏扶南国沙门僧伽婆罗、曼陀罗在京城扶南馆翻译佛经,前后16年。

天监十一年(512年)、十三年(514年)、十六年(517年)、十八年(519年)扶南国遣使献方物。

梁武帝普通五年(524年),僧伽婆罗在建康逝世。

550年前扶南国势力强盛,有众多属国,包括真腊国、顿逊国等 国王称为古龙(Kurung)。

6世纪中叶,扶南国一王子巴法瓦尔曼(Bhavavarman)娶真腊国公主为妻。后真腊国王去世,真腊公主驸马巴法瓦尔曼继位为真腊国王。当扶南国王去世后,真腊国王巴法瓦尔曼欲兼任为扶南王,与扶南国王法定继承人-扶南国太子-发生纠纷;真腊国王巴法瓦尔曼起兵,武力征服扶南国,将扶南国变为真腊属国。扶南太子流亡爪哇,建立山帝王朝。

7世纪末叶,扶南国被真腊国王刹利·质多斯那灭。

扶南国王

扶南国王多姓范,来自梵文varman,王者。

女王柳叶

混填

混盘况

盘盘

范蔓

范旃

范长

范寻

竺旃檀

憍陈如阇耶跋摩

真腊:

真腊占婆碑名 kmir,为中南半岛古国,在今柬埔寨境内。 真腊在秦、汉是扶南属国。《后汉书》称为“究不事”,《隋书》首先称为真腊(来自暹粒 Siem Reap 对音)。《唐书》称为吉蔑、阁蔑(都是Khmer的对音)。宋代称为真腊,一名真里富,元朝称为“甘勃智”,《明史》称“甘武者”,明万历后称“柬埔寨”。“究不事”、“甘勃智”,“甘武者”、“柬埔寨”都是 Camboja 对音,真腊、真里富来自“暹粒”Siem Reap。

真腊原为扶南的属国之一,在扶南北方,国王刹利氏。

6世纪中叶,真腊国公主嫁扶南国一王子巴法瓦尔曼(Bhavavarman)为妻。后真腊国王去世,真腊公主驸马巴法瓦尔曼继位为真腊国王。当扶南国王去世后,真腊国王巴法瓦尔曼欲兼任为扶南王,与扶南国王法定继承人,扶南国太子发生纠纷;真腊国王巴法瓦尔曼起兵,武力征服扶南国,将扶南国变为真腊属国,建都伊赏那补罗城(Isanapura),伊赏那补罗又名伊赏、伊舍。扶南太子流亡爪哇,建立山帝王朝。

7世纪末叶,真腊国王刹利·质多斯那灭扶南国。

刹利·质多斯那去世,伊图那先继位为真腊国王。

真腊与中国关系

隋大业二年(606年)真腊国王派遣大使朝贡。

唐神龙年间(705年—707年)真腊国分裂为北方的陆真腊(又名文单国)和南方的水真腊;水真腊国都婆罗提拔,陆真腊国都在今老挝境内。9世纪初水陆二真腊又归统一。

宋政和六年(1117年),真腊国王派遣大使朝贡,赐朝服。

宋宣和二年(1120年),诏封真腊国王与占城。

南宋建炎年间(1127年—1130年),占城入侵真腊,真腊国屡战屡败。

南宋庆元年间(1195年—1200年)真腊国大举反攻,占领占城,纳入版图。这时真腊国拥有战象近二十万头,国土七千里,成为南海强国。

元朝置为占城省。

元成宗铁穆尔在元贞二年(1296年)派遣周达观出使真腊。周达观和他的大使团驻吴哥一年。回国后周达观写了关于真腊风土民情的报告《真腊风土记》。

明洪武六年(1374年),真腊国王忽儿那派遣使臣奈亦吉郎献方物。

明永乐二年(1404年),真腊国王参列婆匹牙派遣使团九人朝贡。

9世纪至15世纪出现的吴哥王朝,被称为高棉帝国,国势鼎盛,文化灿烂,版图包括今日柬埔寨全境以及泰、寮、越三国之部份地区。

明宣德五年(1430年)暹罗入侵高棉帝国,包围吴哥城七个月,最后攻破吴哥。因为吴哥太靠近暹罗边境,高棉帝国放弃吴哥,迁都金边。此后中国历史文献中称此国家为柬埔寨。

百度的资料这里就不追述了,请点击链接你就可以看到了。

百度地址:

详细介绍了一下古代高棉帝国的情况,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关于郑和七次下西洋的资料

七下西洋的时间

永乐三年(1405)五月己卯,“中官郑和等赍敕往谕西洋诸国”;五年(1407)九月壬子,“太监郑和使西洋诸国还,械至海贼陈祖义等”。

永乐五年回加不久复受命出使西洋,永乐七年(1409)回国。

第三次奉命出使,至永乐九年(1411)六月乙巳,“内官郑和使西洋诸国还,献所俘锡兰山国王亚烈苦奈儿并真家属”。

第四次,据《明成祖实录》卷86载,永乐10年(1412)“十一月丙申,遣太监郑和等赍敕往赐满刺加、爪哇……诸国锦绮纱罗彩绢等物有差。”实际上该年郑和并未成行,而是驻军长乐县十洋街,并奏建长乐南山行宫以为官军祈报之所。第二年(1413),又重修长乐南山三峰塔寺;4月,“道出陕西,求所以通译回语可佐通信者,乃得西安羊市大清真寺掌教哈三。”直至这一年冬天,郑和才统领舟师往忽鲁谟斯等国。永乐十三年(1415)七月癸卯,“郑和等第四次奉使西洋等国还。九月壬一寅,郑和献所获苏门答刺贼首苏干刺等于行在。”

第五次,永乐15年(1417)五月十六日,郑和在泉州伊斯兰教灵山圣墓行香并勒石纪念,不久即统帅舟师下西洋;永乐十七年(1419)七月戊午,“官军自西洋还”,受到成祖的赏劳。

第六次,永乐十九年(1421)正月癸巳,“郑和等第六次奉使西洋诸国”;永乐二十年(1422)八月壬寅,“中官郑和等使诸蕃国还,暹罗、苏门答刺、阿丹等国悉遣使随和贡方物。”

第七次,宣德五年(1430)六月戊寅,“遣太监郑和等赍诏往谕诸番国”。这时,郑和已所届花甲。宣宗诏谕下达后,郑和并未立即成行。第二年(1431)正月,他在太仓刘家港天妃宫刊勒《通番事迹碑》;十一月,又在长乐南山寺刊立《天妃之神灵应碑》,并“驻泊兹港,等候朔风开洋”。直到这一年的十二月九日,他才率船队出五虎门,正式起航。宣德八年(1433),郑和“奉使历忽鲁谟斯第十七国而还”。不久,约在宣德十年(1435),他默默地在南京辞世,终年65岁。郑和墓在南京市南郊牛首山南麓,当地群众俗称“马回回墓”。其后裔自明清以来世代相沿,定期来这里祭扫,从未间断过。

第七次下西洋航程

明朝祝允明所撰《前闻记》(1525年刻)详细记载郑和第七次下西洋行程日期及各地停留之日期,可供参考:

人数:官校、旗军、火长、舵工、班碇手、通史、事、办事、书算手、医士、铁锚、木艌、搭材等匠,水手、民稍人等,共27550员名。

里程:宣德五年闰十二月六日(1431年1月19日)龙湾开舡,十日到徐山,二十日出附子门,二十一日到刘家港,六年二月二十六日到长乐港。十一月十二日(1431年12月16日)到福斗山。

十二月九日出五虎门,二十四日到占城。(注:自福建五虎门至占城共行船16日。)

七年正月十一日开舡,二月六日到爪哇。(注:自占城至爪哇共行船25日。)

六月十六日开舡,二十七日到旧港。(注:自爪哇至旧港共行船11日。)

七月一日开舡,八日到满剌加。(注:自旧港至满剌加共行船7日。)

八月八日开舡,十八日到苏门答剌。(注:自满剌加至苏门答剌共行船8日。)

十月十日开舡,十一月六日到锡兰山。(注:自苏门答剌至锡兰山共行船36日。)

十日开舡,十八日到古里国。(注:自锡兰山至古里国共行船9日。)

二十二日开船,十二月二十六日到忽鲁谟斯。(注:自古里国至忽鲁谟斯共行船35日。)

八年二月十八日(1433年3月9日)开船回洋。

三月十一日到古里。(注:自忽鲁谟斯至古里国共行船23日。)

二十日大综船队回洋,四月六日到苏门答剌。(注:自古里国至苏门答剌共行船17日。)

十二日开船,二十日到满剌加。(共行船9日。)

五月十日回到昆仑洋,二十三日到赤坎,二十六到占城。

六月一日开舡,三日到外罗山。(共行船2日。)

九日见南澳山。十日晚,望见望郎回山,六月十四日到碕头洋。十五日到碗碟屿。二十日过大小赤。二十一日进太仓。七月六日到京。二十一日关赐奖衣宝钞。

船号:如清和、惠康、长宁、安济、远之类,又有数序一二等号。

船名:大八橹、二八橹之类。

备注:郑和第七次大航海于1431年1月19日离开南京龙湾港,于1432年1月12日离开福建五虎门,途径占城、爪哇、旧港、满剌加、苏门答剌、锡兰山、古里国,于1433年1月17日到达忽鲁谟斯(位于今伊朗东南米纳布附近,临霍尔木兹海峡。),共用两年时间到达目的地忽鲁谟斯。1433年3月9日,离开忽鲁谟斯,1433年7月22日回到南京,回程共用了4个月时间。

七下西洋所经过的国家和地区

据《明史·郑和传》记载共有36个:占城、爪哇、真腊、旧港、暹罗、古里、满刺加、勃泥、办门答刺、阿鲁、柯枝、大葛兰、小葛兰、西洋琐里、苏禄、加异勒、阿丹、南巫里、甘巴里、兰山、彭亨、急兰丹、忽鲁谟斯、溜山、孙刺、木骨都束、麻林地、刺撒、祖法儿、竹步、慢八撒、天方、黎代、那孤儿、沙里湾尼(今印度半岛南端)、不刺哇(今索马里境内)。

郑和大航海所涉及中外地名解释

1、西域

在古代,狭义的西域指玉门关以西、葱岭以东地区;广义的西域指越过狭义的西域向西所能到达的地主,包括中亚、西亚、印度半岛,直至欧洲东部、非洲东北部。“其西域之西”中的“西域”指狭义西域,若与下文“迄北”对应,似可作“西部疆域”解;“西域忽鲁谟斯国”中的“西域”指广义西域。

2、西洋

元、明时的西洋,指南海以西(约东经110以西),相当于今文莱达鲁萨兰国以西的海洋和沿海各地,远至印度半岛、波斯湾及红海沿岸、非洲东北部一带。

3、占城国

亦称占婆,古国名,在今越南的中南部。中国史籍上曾称之为林邑、环王。当地盛产稻谷,称“占城稻”,为稻谷良种之一,宋时传入我国;郑和下西洋后,占城稻在我国长江、珠江、闽江流域大面积引种、推广。福建省福州长乐一带称此稻为“占谷”或“黄占”,直至三十年前,都是当地高杆晚稻的一个优良品种。

4、爪哇国

亦即麻口若巴歇国,在今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Java Island)。唐代以来的史籍称其地为“诃陵”“ 婆”。该岛北临爪哇海,南滨印度洋,面积12.6万平方公里,人口近亿,是印尼人口最密集、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主要城市有雅加达(首都)、万隆、三宝垄、泗水苏拉卡尔塔)、泗水为华裔长乐人聚居地。

5、三佛齐国

亦即室利佛逝国,梵文Srivijaya的音译,在今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上的古国,当时都约在今日的巨港(巴邻旁,Balenbang),位于苏门答腊东南部慕西河畔。

6、暹罗国

泰国(Thailand)的旧称,位于东南亚中南半岛中部。十四世纪中叶,由暹国与逻国合并而成,南临暹罗湾。现首都为曼谷,泰国的华侨 与华裔人数居世南亚首位。

7、南天竺

天竺为古印度别称,古籍又称天竺为身毒。天竺分北、中、南三部分,南天竺指印度半岛的南部地区。

8、锡兰山国

亦即锡兰(Ceylan),或称狮子国,今称斯里兰卡(Srilangka)为亚洲南部岛国,隔保克海峡与印度东南部相望,面积6.5万平方公里,为佛教古国之一,主要民族为僧伽罗族与泰米尔族。首都科伧坡(Colombo),位于该岛西南。

9、古里国

又称“古里佛”,故地约在今印度半岛西南部喀拉拉邦的科泽科德(Koxhikode)一带,为海上交通要冲。明永乐五年(1407)郑和二次下西洋时曾到此访问并立碑纪念。

10、柯枝国

亦译作“国贞”,故地在今印度西南部的柯钦(Cochin)一带,是航道要冲和重要港口。十五世纪初与我国有友好往来。

11、忽鲁谟斯国

即霍乐木兹(Hormuz),又译作和尔木斯,地在今伊朗东南米纳布(Minab)附近,临霍尔木兹海峡,废址在霍尔木兹岛北岸,扼波斯湾出口处,为古代交通贸易要冲,今为对岸阿巴斯港所取代。

12、木骨都束国

今译作摩加迪沙(Mogadiscio)是被称为非洲之角的索马里共和国首都,位于索马里东南,临印度洋。13世纪以前建有古城。郑和下西洋曾两度访此。

13、南京龙江

明初设“龙江船厂”于此。故址在今南京下关三汊河附近的中保村一带;水道旧称龙江,出龙江关通长江,龙江船厂曾为郑和下西洋造“宝船”,故又称“宝船厂”,造船的船坞叫“船作”,遗址犹存,宛如一口口巨大的水塘。1957年此地出土一根大舵杆,长1107米,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此舵杆之长,足证郑和宝船规模之大。据《龙江船厂志》载,1411年(永乐九年)该船厂“改、造海船247只,备使西洋诸国”。龙江之滨原有天妃宫,已圮。

14、长乐南山

因位于福建省长乐县县治之南而得名,今长乐县城区街道环绕此山。海拔仅约四十余米,又称登高山;该山有兰茗、香界、石林三个小山峰,故亦称三峰山,山上登高山;该山有兰茗、香界、石林三个小山峰,故亦称三峰山,山上有塔,称三峰塔(圣寿宝塔);有寺称三峰寺或三峰塔寺;寺旁有“天妃行宫”,祀妈祖,《天妃灵应之记》碑即立此宫内;宫旁有郑和所建“三清宝殿”,殿内“钟鼓供仪,靡不俱备”,钟即“郑和铜钟”,原件抗战期间移南平市。以上寺、宫 、殿均已圯,塔巍然存,近年加固整修,更为壮观。1935年,在原寺、宫、殿废址上建有郑和史迹陈列馆,《天妃灵应之记》碑系该主馆主要陈列文物,南山(三峰山)同年辟为“郑和公园”。

15、兹港

指长乐太平港通闽江。位于长乐县南山西麓以西、以北,狭义指靠近长乐县城吴航头一带的下洞江水域;广义泛指整个下洞江水域,该港原来江面宽阔,水深可泊巨舟,有“无风万里磨平玉,有月千波漾碎金”之说;港东北、东南屏峙首石、六平诸山,可蔽阻台风袭击,为避风良港。《长乐县志》《长乐六里志》均载有;三宝太监郑和通西洋,驻舟师造巨舶于此,奏改名为太平港等句。由于沦桑变化,今仅余一狭长水道,通小汽轮,原水道大部分成为沃野良田,部分辟为新居民区,该居民区主干道路称“太平港”路,与郑和路垂接。

16、苏门答腊国

又译作苏木都剌(Samud'ra)、苏文答剌、苏文达那。故地在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Sumatra Island)北部洛克肖马韦附近,今为全岛总称,该岛北临马六甲海峡,南濒印度洋,赤道横贯中部,为印尼西部大岛,面积43.4万平方公里,首府棉兰。

17、满刺加国

旧译亦作麻六甲,今译作马六甲(Malacca)14-16世纪马来亚半岛上的封建王国,位于今马来西亚、马六甲洲一带,居马六甲海峡要冲,1411年(永乐九年),该国国王拜里迷苏剌(Parmesvara)曾率妻子、大臣等540人来中国访问;郑和船队屡经其处,现马六甲州居民半数为华裔,其首府马六甲市居民四分之三为华裔;市内有三保庙、三保井、三保城等古迹。

18、阿丹国

Aden,古国名,今译作亚丁,故地在今亚丁湾西北岸一带,扼红海和印度洋出入口,为海陆交通要冲。古时为宝石珍珠集散地,十五世纪前期便与中国互通使节、贸易。今之亚丁市位于亚丁湾一个突出的小半岛上。为也门民主队民共和国(南也门)首都。1990年5月,南、北也门合并为也门共和国,亚丁成为该国的“经济首都”。

19、卜剌哇国

故地在今索马里共和国布拉瓦(Brava)一带;十五世纪前期与中国友好往来,互通使节,郑和船队曾到此访问,布拉瓦东临印度洋。

现存史料关于

郑和宝船纪录

1、《明史》郑和传:"永乐三年(1403年)6月,命(郑)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金币,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域,以次遍历诸国"。

2、南京下关"静海寺碑"云:"永乐三年,将领官军,乘驾二千料海船并八橹船。永乐七年,将领官军,乘驾一千五百料海船并八橹船。"。

3、《崇明县志》和《太仓州志》记载郑和船队自浏河出海时,有海船二百零八艘。

4、《国榷》记载:永乐三年,造宝船六十三艘。

5、顾起元在《客座赘语》中记录有:"宝船共六十三号,大船长四十四丈四尺,阔一十八丈,中船三十七丈,阔一十五丈" 。

6、《星槎胜览》"占城国"条云:"永乐七年,太宗皇帝令正使太监郑和、王景弘等统官兵二万七千余人,驾海舶四十八号,往诸番国开读赏赐,是岁秋九月,自太仓刘家港开船,十月至福建长乐太平港停泊,十二月于五虎开洋,张十二帆,顺风十昼夜至占城国"。

7、《西洋番国志》记载宣宗皇帝的敕书云:"今命太监郑和等往西洋忽鲁漠斯等国公干,大小舡六十一只……及随舡合用等火器……"。

8、《前闻记》中记载郑和下西洋所用海船有大八撸和二八撸船。

9、刻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的《天妃经》卷首有关郑和下西洋插图描摹复原图,整幅图由六面连接而成。《天妃经》全名《太上谈天妃救苦灵应经》,全一卷,是跟随郑和下西洋的僧人胜慧在临终时,命弟子用他所遗资财,发愿刻印的。刊刻时间为第五次下西洋后,正准备进行第六次下西洋。该图绘出了6桅帆船的形象资料,与《龙江船厂志》上所附该厂曾建造的早期4桅海船形制甚为相合。

10、《天工开物》云:"凡风篷之力,其末一叶敌其本,三叶调匀和畅。顺风则绝匪张篷,行疾奔马,若风力洧至,则以次减下,狂甚则带一二叶而已"。

11、明《武备志》中之"自宝船厂开船从龙江关出水直抵外国诸番图》后附载的过洋牵星图,图内绘有三桅海船。

郑和宝船的主要造船地

郑和宝船号称巨舶,其主要造船地为南京。

由于海船体积大,构造也较复杂,必须有相当规模的船坞和作坊。据《武备志》中的《自宝船厂开始从龙江关出水直抵外国诸番图》记载,郑和宝船自其建造地宝船厂出发去西洋。据《同治上江两悬志》记载:"都船厂在仪风门,即宝船厂,永乐三年三月命郑和等行赏占城"。龙江船厂是在原龙江船厂厂址再向南扩建而成,越过秦淮河,直达下保、中保、上报村及三汊河地区,龙江船厂内设提举司、作房、分司、篷厂、指挥举,在造船时实行明确的分工和严格的制度。

《龙江船厂志》记载:"洪武、永乐时,起取浙江、江西、湖广、福建、南直隶(今江苏)滨江府县居民四百余户,来京(即南京)造船,隶属提举司,编为四厢。一厢出船木梭橹索匠;二厢出船木铁缆匠;三厢出艌匠;四厢出棕篷匠。"

《明会典》记载大规模的造船厂,拥有工匠数百人,有船木工、艌工、箬篷工、橹工等。

郑和宝船的另一建造地点是船队出发港福建长乐。

据《长乐县志》记载:"太平港在县西半里许,旧名马江。……明永乐间,太监郑和通西洋,造巨船于此,奏改太平港"。

郑和下西洋后还有一些下西洋巨舶停泊于福建,正统四年(1439年)明英宗命福建三司于见存海舟内择一,以赐琉球国使回国。

据统计,在郑和大航海期间,全国共造大小海船近4000艘,船场遍及全国各地;永乐年间,明朝海军拥有3800艘舰只,其中包括1350艘巡逻船,南京新江口有400艘大型主力舰。因此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李约瑟断言:"在1420年前后,中国海军也许超过历史上任何时期的其它亚洲国家,甚至可能超过同时代的任何欧洲国家,乃至超过所有欧洲国家海军的总和"。

郑和大航海发展了崭新的造船技术与航海技术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造船与航海事业相当发达的国家,到了明朝郑和大航海时代更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高峰。《明史·郑和传》记载:“宝船六十三号,大船长四十四丈,阔一十八丈。”相当于现代船身长约138米,宽约56米,这种巨型海船充分显示当时中国造船业已经遥遥领先于全世界。至今残留在江苏省南京市下关的龙江宝船厂“上四坞”、“下四坞”等作塘和水道,就是明证,作塘呈东西向,与长江的夹江相通,便于宝船下水。作塘很大,经现代实测,长约500余米,宽约40米。龙江宝船厂是明朝大规模造船基地和停泊中心之一。中国航海史研究会曾根据44.4×18丈尺寸复原制作成9桅12帆的福船(尖底)模型,作为当时郑和宝船的标准船型和尺寸。而有专家认为依据南京静海寺残碑拓片所记,结合明永乐十八年《天妃经》卷首郑和船队插图等材料考证,郑和宝船可复原为长19丈、宽4.4丈、排水量约1100吨的船舶。还有专家认为这仅是中小型宝船,大型宝船应仍维持原有尺寸。根据遗迹情况,宝船厂所造船应为平底。平底船吃水浅,可以压浪航行,它的首尾可以翘起,安全无虞,并且靠岸方便。

郑和大航海综合应用了天文导航、罗盘导航、陆标导航、测量水深和底质等多种导航手段,如《西洋番国志》所记载:“砍木为盘,书刻干支之字,浮针于水,指向行舟。”这种航海技术,在当时世界上是很先进的。

郑和大航海的重要成果是绘制了《自宝船厂开船从龙江关出水直邸外国诸番图》,全图使用中国传统的山水画法,配上所记的针路和过洋牵星图,以南京为起点,最远到东非肯尼亚的慢八撒,到南纬四度左右为止,包括亚非两洲,所收地名达500多个,其中亚非诸国约占300个,相当准确地记录了航向、航程、停泊港口、暗礁、浅滩的分布,详细纪录了郑和大航海全部航程中开辟的众多新航道,重要的出航地点有20余处,主要航线有42条之多。它充分证明郑和大航海有力地促进了中国发达的航海事业、丰富了中国人对世界的认识。

使命与功绩

郑和下西洋是一种国家行为,郑和船队是一支强大的战略力量.明政府派遣郑和船队下西洋显然是从当时国家利益(包括皇帝的意志)和国家需要出发.郑和下西洋的使命和功绩概括起来,主要包括4个方面:

1、推行和平外交,稳定东南亚国际秩序

郑和下西洋前,中国周边的国际环境动荡,主要表现在东南亚地区各国相互猜疑,互相争夺.当时东南亚两个最大的国家爪哇、暹罗对外扩张,欺压周边一些国家,威胁满剌加、苏门答腊、占城、真腊,甚至在三佛齐,还有杀害明朝使臣的,拦截向中国朝贡的使团;再一个海盗猖獗,横行东南亚、南亚海上,十分嚣张,海上交通线得不到安全保障.这些不稳定的因素,一方面直接影响中国南部的安全,一方面极大影响了明朝的国际形象,不利于明朝的稳定和发展.在这种形势下,明朝皇帝采取了“内安华夏,外抚四夷,一视同仁,共享太平”和平的外交政策.派遣郑和率领船队下西洋通过各种手段,调解和缓和各国之间矛盾,维护海上交通安全,从而把中国的稳定与发展同周边联系起来,试图建立一个长期稳定的国际环境,提高明王朝的国际威望.所以从明朝派遣郑和的使命可以看出是实现和平的使命.

郑和下西洋调解矛盾,平息冲突,消除隔阂,有利于周边的稳定,维护了东南亚、南亚地区稳定和海上安全,提高了明朝的声望.所以,可以看出郑和的船队有强大的军事实力,但不是用于侵略扩张,而是用于实现和平目的.在当时国际环境条件下,陈祖义几千人,阿烈苦奈儿上万人,没有强大军事实力做后盾,是难以实现和平的.

李约瑟评价:东方的航海家中国人从容温顺,不记前仇,慷慨大方,从不威胁他人的生存,虽然有恩人自居;他们全副武装,却从不征服异族,也不建立要塞.

2、震慑倭寇,牵制蒙元势力,维护国家安全

当时,威胁明朝安全的主要来自两个方向:东部海上的倭寇,北方的蒙元残余势力和西北的帖木儿帝国.中国倭寇最早出现在元朝末年,日本国内发生内战,部分武士和浪人为了生存便到中国沿海抢劫,到明初朱元璋时期,非常猖獗.当时明朝刚刚建立,国内还不稳定,所以集中精力安内,国防上采取被动的防御战略,在沿海省份设立卫所,在北方修长城和派兵屯边.

朱棣时期,陆海两方面对明朝的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改变了被动防御战略,主动出机,陆上方向实施迁都、亲征漠北;海上方向组建了郑和舟师,震慑和打击倭寇和反明势力,并从海上实施战略包抄,对西北方向进行战略上的牵制,从而减轻明朝北部的压力.

3、发展海外贸易,传播中华文明

郑和下西洋的使命主要是政治目的,同时也带有一定的经济目的,国家实施这么大的战略行动,它是多方面考虑的.在郑和船队下西洋过程中展开许多贸易活动,主要有三种形式:

第一种朝贡贸易.这种贸易是郑和下西洋贸易活动的基本形式,带有封建宗主国的性质.它通过这种形式获得这些小国对明朝宗主地位的认可,这是朝贡贸易的政治目的.当时各国都积极到中国来朝贡,一方面得到明朝的庇护,一方面得到的丰厚赏赐.据统计,永乐在位22年,与郑和下西洋有关的亚非国家使节来华共318次,平均每年15次,盛况空前.更有文莱、满剌加、苏禄、古麻剌朗国4个国家先后7位国王亲自率团前来,最多一次有18个国家朝贡使团同时来华,还有3位国王在访问期间在中国病逝,他们遗嘱要托葬中华.明朝都按照王的待遇厚葬.

第二种官方贸易.是郑和下西洋的重要内容,它是在双方官方主持下与当地商人进行交易,是明朝扩大海外贸易的重要途径.郑和船队除了装载赏赐用的礼品外,还有中国的货物,如铜钱、丝绸、瓷器、铁器等.这种贸易可以用明代铜钱买卖,多数以货易货.最有影响的是击掌定价法.在印度古里国,中国船队到达后,由当地的代理人负责交易事宜,将货物带到交易场所,双方在官员主持下当面议价定价,一旦定下,决不反悔.双方互相击掌表示成交.这种友好的贸易方式,在当地传为美谈.郑和下西洋期间,尤其是后几次下西洋贸易规模扩大,遵循的平等自愿,等价交换,具备了国际贸易的一些基本原则.

第三种民间贸易.这种贸易一定程度上是在郑和下西洋贸易活动的带动下出现的.它不是通过官方,而是由商人或民间自发性展开的.郑和下西洋消灭海盗,维护了海上安全,开辟了航线,促进和刺激了民间贸易.据有学者研究,郑和使团不禁止下西洋官兵带一些中国货物在沿途进行交换.东南亚百姓对中国丝绸、瓷器、工具非常喜欢,郑和船队一到都争先恐后的划船或到码头交易,有的还请官兵到当地的集市设摊交易.当时中国主要输出的瓷器、丝绸、茶叶、漆器、金属制品、铜钱等,中国换回的主要是珠宝、香料、药材、珍奇动物等,当时中国从海外进口100斤胡椒,当地价值1两,回到国内出售20两,利润丰厚.

郑和下西洋进行的贸易活动有政治行为的贸易,也存在经济行为的贸易.

郑和下西洋所到之处,不仅进行海外贸易,还传播先进的中国的文化.当时东南亚、南亚、非洲一些国家和地区社会发展比较落后,非常向往中华文明.朱棣派遣郑和下西洋还肩负了“宣教化于海外诸番国,导以礼仪,变其夷习”的使命.郑和出色将中华文明远播海外,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写下了新的篇章.郑和下西洋传播中华文明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中华礼仪和儒家思想、历法和度量衡制度、农业技术、制造技术、建筑雕刻技术、医术、航海造船技术等.

现在在海外还流传许多郑和的故事.在马来西亚有三宝山、三宝井,印尼有三宝垄、三宝庙,留下郑和遗迹,表达了当地人民对这位传播中华文明的先驱的敬意.

4 、开拓海洋事业,铺平亚非航路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占据着地球表面积70.8%,拥有着丰富的资源.自古以来,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空间,对人类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与我们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和盛衰休戚相关.我们的祖先早期创造了龙山和百越海洋文化,15世纪初,郑和大规模远航活动,把中国古代的海洋事业推向发展高峰,对人类的海洋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主要表现在:

一是开辟了亚非的洲际航线,为西方人的大航海铺平了亚非航路.当葡萄牙的航海家达加马沿非洲西海岸绕过好望角,抵达东非海岸时,当地人就告述几十年前中国人曾几次来到这里.他们在阿拉伯领航员的帮助下,沿着郑和船队开辟的航线顺利到达了印度.

二是对西太平洋和印度洋进行了一些海洋考察,搜集和掌握了许多海洋科学数据.《郑和航海图》就是通过大量海洋调查绘制的.这种海洋考察活动比世界记载最早的1872年——1876年英国的“挑战者”号进行海洋调查早了400多年.

三是对航海区域进行了战略布局.郑和下西洋根据其使命和掌握的海洋知识,在辽阔的海外选择了占城、满剌加、旧港、古里、忽鲁莫斯等地作为海洋发展的重点区域,有利于扩大海外交通和贸易范围.

郑和下西洋在海洋事业上还有许多贡献.郑和的功绩是辉煌的,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他从30多岁开始,前后28年献身海洋,最后一次下西洋时,已经60岁了,为了中外文化交往和航海事业,他毅然率领船队出使,这次他再没有回来,病逝在印度的古里,时年62岁,永远的长眠在他开辟的和平的道路上.

在群星璀璨的中华英杰中,郑和不但以先于西方人航海,胜于西方人的航海技术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我觉得人们关注和研究他的最主要层面,恐怕是郑和所代表的一种文化精神:一种中国人不畏艰险,征服自然的价值趋向,一种打开国门走向世界进行文化交流的决心.

郑和这种敬业献身报效国家的精神是永存的,凝聚着中华民族开放进取、和平友好、交流合作、经略海洋和敢为天下先的优秀品德,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后人继承和弘扬,推进人类的文明。

梵文java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梵文japa、梵文java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