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p协议java」rip协议配置命令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rip协议java,以及rip协议配置命令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java实现RIP协议
OSPF使用链路状态协议,RIP使用距离向量协议
(1)当链路变化时,OSPF向本自治系统所有路由器发出信息,即洪泛法。而RIP只向相邻路由器发送
(2)OSPF发送的信息是与本路由器相连的所有链路状态,而RIP只发送到所有网络的距离和下一跳的路由器
(3)只有链路状态变化时,OSPF才发送信息。而RIP会定期与周围路由器交换信息。
java 是否可以实现RIP协议
可以的啊 楼主的下面是一个事例
RIP依赖3个计时器来维护路由表:
·更新计时器
·路由超时计时器
·路由刷新计时器
更新计时器用于在节点一级初始化路由表更新。每个RIP节点只使用一个更新计时器。相反的,路由超时计时器和路由刷新计时器为每一个路由维护一个。有不懂的地方可以扣(五七八零二四一四四)
如此看来,不同的超时和路由刷新计时器可以在每个路由表项中结合在一起。这些计时器一起能使RIP节点维护路由的完整性并且通过基于时间的触发行为使网络从故障中得到恢复。
1. 初始化表更新
RIP路由器每隔3 0秒触发一次表更新。更新计时器用于记录时间量。一旦时间到, RIP节点就会产生一系列包含自身全部路由表的报文。
这些报文广播到每一个相邻节点。因此,每一个RIP路由器大约每隔3 0秒钟应收到从每个相邻RIP节点发来的更新。
注意在更大的基于RIP的自治系统中,这些周期性的更新会产生不能接受的流量。因此,一个节点一个节点地交错进行更新更理想一些。RIP自动完成更新,每一次更新计时器会被复位,一个小的、任意的时间值加到时钟上。
如果更新并没有如所希望的一样出现,说明互联网络中的某个地方发生了故障或错误。故障可能是简单的如把包含更新内容的报文丢掉了。故障也可能是严重的如路由器故障,或者是介于这两个极端之间的情况。显然,采取合适的措施会因不同的故障而有很大区别。由
于更新报文丢失而作废一系列路由是不明智的(记住, RIP更新报文使用不可靠的传输协议以最小化开销)。因此,当一个更新丢失时,不采取更正行为是合理的。为了帮助区别故障和错误的重要程度,RIP使用多个计时器来标识无效路由。
2. 标识无效路由
有两种方式使路由变为无效:
路由终止。
路由器从其他路由器处学习到路由不可用。
在任何一种情形下, RIP路由器需要改变路由表以反映给定路由已不可达。
一个路由如果在一个给定时间之内没有收到更新就中止。比如,路由超时计时器通常设为180秒。当路由变为活跃或被更新时,这个时钟被初始化。
180秒是大致估计的时间,这个时间足以令一台路由器从它的相邻路由器处收到6个路由表更新报文(假设它们每隔30秒发送一次路由更新),如果 180秒 消逝之后, RIP路由器没收到关于那条路由的更新, RIP路由器就认为那个目的I P地址不再是可达的。因此,路由器就会把那条路由表项标记为无效。通过设置它的路由度量值为1 6来实现,并且要设置路由变化标志。这个信息可以通过周期性的路由表更新来与其相邻路由器交流。
注意 对于RIP节点而言,16等于无穷。因此,简单的设置耗费度量值为16能作废一条路由。
接到路由新的无效状态通知的相邻节点使用此信息来更新它们自己的路由表。这是路由变为无效的第二种方式。
无效项在路由表中存在很短时间,路由器决定是否应该删除它。即使表项保持在路由表中,报文也不能发送到那个表项的目的地址: RIP不能把报文转发至无效的目的地。
3. 删除无效路由
一旦路由器认识到路由已无效,它会初始化一个秒计时器:路由刷新计时器。因此,在最后一次超时计时器初始化后180秒,路由刷新计时器被初始化。这个计时器通常设为90秒。
如果路由更新在270秒之后仍未收到( 180秒超时加上90秒路由刷新时间),就从路由表中移去此路由(也就是刷新)。而为了路由刷新递减计数的计时器称为路由刷新计时器。这个计时器对于RIP从网络故障中恢复的能力绝对必要。
主动和被动站点
注意到为了使RIP互联网络正常工作,网络中的每一个网关必须参与进去这一点很重要。参与可以是主动参与也可以是被动参与,但所有的网关必须参与。主动节点是那些主动地进行共享路由信息的节点。它们从相邻者处接收更新,并且转发它们的路由表项拷贝至那些相邻节点。
被动站点从相邻者处接收更新,并且使用那些更新来维护它们的路由表。然而被动节点不主动地发布它们自己路由表项的拷贝。
被动维护路由表的能力在硬件路由器出现之前的日子里是特别有用的特性,那时路由是一个运行在UNIX处理器下的后台程序,这样会使UNIX主机上的路由开销达到最小。
RIP协议是什么意思?
路由信息协议(RIP)
简介
(RIP/RIP2/RIPng: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
RIP作为IGP(内部网关协议)中最先得到广泛使用的一种协议,主要应用于
AS
系统,即自治系统(Autonomous
System)。连接
AS
系统有专门的协议,其中最早的这样的协议是“EGP”(外部网关协议),目前仍然应用于因特网,这样的协议通常被视为内部
AS
路由选择协议。RIP
主要设计来利用同类技术与大小适度的网络一起工作。因此通过速度变化不大的接线连接,RIP
比较适用于简单的校园网和区域网,但并不适用于复杂网络的情况。
RIP是一种分布式的基于距离向量的路由选择协议,是因特网的标准协议,其最大的优点就是简单。RIP协议要求网络中每一个路由器都要维护从它自己到其他每一个目的网络的距离记录(这一组距离,即“距离向量”)。RIP协议将“距离”定义为:从一路由器到直接连接的网络的距离定义为1。从一路由器到非直接连接的网络的距离定义为每经过一个路由器则距离加1。“距离”也成为“跳数”。RIP允许一条路径最多只能包含15个路由器,因此,距离等于16时即为不可达。可见RIP协议只适用于小型互联网。
RIP
2
由
RIP
而来,属于
RIP
协议的补充协议,主要用于扩大
RIP
2
信息装载的有用信息的数量,同时增加其安全性能。RIP
2
是一种基于
UDP
的协议。在
RIP2
下,每台主机通过路由选择进程发送和接受来自
UDP
端口520的数据包。RIP协议默认的路由更新周期是30S。
路由信息协议(RIP)是什么?
路由信息协议(RIP) 是内部网关协议IGP中最先得到广泛使用的协议【1058[1]】。RIP是一种分布式的基于距离矢量的路由选择协议,是因特网的标准协议,其最大优点就是实现简单,开销较小。
但RIP的缺点也较多。首先,其限制了网络的规模,能使用的最大距离为15(16表示不可达)。其次路由器交换的信息是路由器的完整路由表,因而随着网络规模的扩大,开销也就增加。最后,“坏消息传播得慢”,使更新过程的收敛时间过长。因此对于规模较大的网络就应当使用OSPF协议。然而目前在规模较小的网络中,使用RIP协议的仍占多数。
中文名
路由信息协议
外文名
RIP(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
类型
内部网关协议IGP
应用
计算机行业
信息协议
路由信息协议(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缩写:RIP)是一种使用最广泛的内部网关协议(IGP)。(IGP)是在内部网络上使用的路由协议(在少数情形下,也可以用于连接到因特网的网络),它可以通过不断的交换信息让路由器动态的适应网络连接的变化,这些信息包括每个路由器可以到达哪些网络,这些网络有多远等。 IGP是应用层协议,并使用UDP作为传输协议。
虽然RIP仍然经常被使用,但大多数人认为它将会而且正在被诸如OSPF和IS-IS这样的路由协议所取代。当然,我们也看到EIGRP,一种和RIP属于同一基本协议类(距离矢量路由协议,Distance Vector Routing Protocol)但更具适应性的路由协议,也得到了一些使用。
历史
Xerox公司在20世纪70年代开发的,是IP所使用的第一个路由协议,RIP已经成为从UNIX系统到各种路由器的必备路由协议。RIP协议有以下特点:
(1)RIP是自治系统内部使用的协议即内部网关协议,使用的是距离矢量算法。
(2)RIP使用UDP的520端口进行RIP进程之间的通信。
(3)RIP主要有两个版本:RIPv1和RIPv2。RIPv1协议的具体描述在RFC1058中,RIPv2是对RIPv1协议的 改进,其协议的具体描述在RFC2453中。
(4)RIP协议以跳数作为网络度量值。
(5)RIP协议采用广播或组播进行路由更新,其中RIPv1使用广播,而RIPv2使用组播(224.0.0.9)。
(6)RIP协议支持主机被动模式,即RIP协议允许主机只接收和更新路由信息而不发送信息。
(7)RIP协议支持默认路由传播。
(8)RIP协议的网络直径不超过15跳,适合于中小型网络。16跳时认为网络不可达。
(9)RIPv1是有类路由协议,RIPv2是无类路由协议,即RIPv2的报文中含有掩码信息。
RIP所使用的路由算法是Bellman-Ford算法.这种算法最早被用于一个计算机网络是在1969年,当时是作为ARPANET的初始路由算法。
RIP是由“网关信息协议”(Xerox Parc的用于互联网工作的PARC通用数据包协议簇的一部分)发展过来的,可以说网关信息协议是RIP的最早的版本。后来的一个版本才被命名为“路由信息协议”,是Xerox网络服务协议簇的一部分。
关于rip协议java和rip协议配置命令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发布于:2022-12-10,除非注明,否则均为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