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切换场景」java环境切换

博主:adminadmin 2022-11-30 01:10:07 53

今天给各位分享java切换场景的知识,其中也会对java环境切换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java多线程有哪些实际的应用场景

场景一:一个业务逻辑有很多次的循环,每次循环之间没有影响,比如验证1万条url路径是否存在,正常情况要循环1万次,逐个去验证每一条URL,这样效率会很低,假设验证一条需要1分钟,总共就需要1万分钟,有点恐怖。这时可以用多线程,将1万条URL分成50等份,开50个线程,没个线程只需验证200条,这样所有的线程执行完是远小于1万分钟的。

场景二:需要知道一个任务的执行进度,比如我们常看到的进度条,实现方式可以是在任务中加入一个整型属性变量(这样不同方法可以共享),任务执行一定程度就给变量值加1,另外开一个线程按时间间隔不断去访问这个变量,并反馈给用户。

总之使用多线程就是为了充分利用cpu的资源,提高程序执行效率,当你发现一个业务逻辑执行效率特别低,耗时特别长,就可以考虑使用多线程。不过CPU执行哪个线程的时间和顺序是不确定的,即使设置了线程的优先级,因此使用多线程的风险也是比较大的,会出现很多预料不到的问题,一定要多熟悉概念,多构造不同的场景去测试才能够掌握!

我有一个微信公众号,每天都会分享一些Java相关的干货文章,还有一些学习资源。

如果你喜欢我的分享,可以用微信搜索“Java团长”或者“javatuanzhang”关注。

「java切换场景」java环境切换

Java多线程模拟现实生活场景

一方面你可以采用多cpu的系统,让几个线程在不同的cpu上同时执行。另外一方面在一个cpu上你可以考虑将线程的切换做成按需分配,就是说如果某个线程上一直都没有什么任务的话,就调整切换到这个线程的时间长一些,这样的话,就是这个线程执行的时间间隔比较大一些,由于它只是执行一个固定的任务比如向前走,所以实际看不出差别。对于某些有任务/事件的线程适当的设定切换时间,这样的话,我们就可以实时的处理事件。这个就跟看电影一样,大家主要是注意主角,所以我们其实主要是处理不一样的特别时间就好了,其他的一些固定或已知的事情就不要太多的关注就好了。

Java中包装类型和基本类型的使用场景(什么时

int 是基本数据类型。 Integer是对象类型。当要装入容器如 Vector ArrayList等的时候需要作为对象来装入,具体你可以看api,某些类的方法说明中参数是Object类型,你要传入的是整形的话就只能变成Integer来使用了。api中也有这个类的详细说明。 Integer 类在对象中包装了一个基本类型 int 的值。Integer 类型的对象包含一个 int 类型的字段。 此外,该类提供了多个方法,能在 int 类型和 String 类型之间互相转换,还提供了处理 int 类型时非常有用的其他一些常量和方法。

Java中IO与NIO的区别和使用场景

在java2以前,传统的socket IO中,需要为每个连接创建一个线程,当并发的连接数量非常巨大时,线程所占用的栈内存和CPU线程切换的开销将非常巨大。java5以后使用NIO,不再需要为每个线程创建单独的线程,可以用一个含有限数量线程的线程池,甚至一个线程来为任意数量的连接服务。由于线程数量小于连接数量,所以每个线程进行IO操作时就不能阻塞,如果阻塞的话,有些连接就得不到处理,NIO提供了这种非阻塞的能力。

NIO 设计背后的基石:反应器模式,用于事件多路分离和分派的体系结构模式。

反应器(Reactor):用于事件多路分离和分派的体系结构模式

通常的,对一个文件描述符指定的文件或设备, 有两种工作方式: 阻塞 与非阻塞 。所谓阻塞方式的意思是指, 当试图对该文件描述符进行读写时, 如果当时没有东西可读,或者暂时不可写, 程序就进入等待 状态, 直到有东西可读或者可写为止。而对于非阻塞状态, 如果没有东西可读, 或者不可写, 读写函数马上返回, 而不会等待 。

一种常用做法是:每建立一个Socket连接时,同时创建一个新线程对该Socket进行单独通信(采用阻塞的方式通信)。这种方式具有很高的响应速度,并且控制起来也很简单,在连接数较少的时候非常有效,但是如果对每一个连接都产生一个线程的无疑是对系统资源的一种浪费,如果连接数较多将会出现资源不足的情况。

另一种较高效的做法是:服务器端保存一个Socket连接列表,然后对这个列表进行轮询,如果发现某个Socket端口上有数据可读时(读就绪),则调用该socket连接的相应读操作;如果发现某个 Socket端口上有数据可写时(写就绪),则调用该socket连接的相应写操作;如果某个端口的Socket连接已经中断,则调用相应的析构方法关闭该端口。这样能充分利用服务器资源,效率得到了很大提高。

传统的阻塞式IO,每个连接必须要开一个线程来处理,并且没处理完线程不能退出。

非阻塞式IO,由于基于反应器模式,用于事件多路分离和分派的体系结构模式,所以可以利用线程池来处理。事件来了就处理,处理完了就把线程归还。而传统阻塞方式不能使用线程池来处理,假设当前有10000个连接,非阻塞方式可能用1000个线程的线程池就搞定了,而传统阻塞方式就需要开10000个来处理。如果连接数较多将会出现资源不足的情况。非阻塞的核心优势就在这里。

为什么会这样,下面就对他们做进一步细致具体的分析:

首先,我们来分析传统阻塞式IO的瓶颈在哪里。在连接数不多的情况下,传统IO编写容易方便使用。但是随着连接数的增多,问题传统IO就不行了。因为前面说过,传统IO处理每个连接都要消耗一个线程,而程序的效率当线程数不多时是随着线程数的增加而增加,但是到一定的数量之后,是随着线程数的增加而减少。这里我们得出结论,传统阻塞式IO的瓶颈在于不能处理过多的连接。

然后,非阻塞式IO的出现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这个瓶颈。而非阻塞式IO是怎么实现的呢?非阻塞IO处理连接的线程数和连接数没有联系,也就是说处理 10000个连接非阻塞IO不需要10000个线程,你可以用1000个也可以用2000个线程来处理。因为非阻塞IO处理连接是异步的。当某个链接发送请求到服务器,服务器把这个连接请求当作一个请求"事件",并把这个"事件"分配给相应的函数处理。我们可以把这个处理函数放到线程中去执行,执行完就把线程归还。这样一个线程就可以异步的处理多个事件。而阻塞式IO的线程的大部分时间都浪费在等待请求上了。

所谓阻塞式IO流,就是指在从数据流当中读写数据的的时候,阻塞当前线程,直到IO流可以

重新使用为止,你也可以使用流的avaliableBytes()函数看看当前流当中有多少字节可以读取,这样

就不会再阻塞了。

关于java切换场景和java环境切换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The End

发布于:2022-11-30,除非注明,否则均为首码项目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